宋代兴化父母官重教兴学
宋代莆仙行政区划基本不叫兴化府,而称“兴化军”,下辖莆田、仙游、兴化三县;其最高行政长官则称“知军”,相当于后来的“知府”。
当时的莆仙科甲鼎盛,俊秀如林,名扬天下,被誉为“文献之邦”。据明人朱希召编的《宋历科状元录》载,两宋时期,朝廷先后举行118次进士科考试,共产生118位状元,其中福建籍19位,莆仙人就占5位。又据《福建教育史》统计,宋代进士总数为39472人,其中福建籍7144人,名列全国第一。而区区只有3个县的兴化军就有进士1755人,甲于八闽。这就是说,宋代300多年全国所取的进士,每39人就有一个是莆仙人。
究其根由,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宋代兴化历任知军有重教兴学优良传统。这些父母官在宦海生涯中重视、扶持地方教育种种善举,给后人留下宝贵精神财富,历史将永远铭记着他们的业绩。其突出贡献者有——
陈执方,字良器,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知军。郡守三载,情系教育,扩建军学,增购书籍,还常到兴化军学为生员讲课,“学舍弊小,无文籍,公至则新而大之,为之讲书”。
姚康朝,字廷宾,吴兴(今属浙江湖州)人,淳熙二年(1175年)知军。为政平易,不宽不猛,“士告以贡院无定所,康朝忻然从之,为相地于军治之西”。
汪作砺,字必成,徽州(今安徽黄山)人,淳熙五年(1178年)知军。因“军学毁于火者几半”,故作砺“尝葺军学”。
林元仲,淳熙九年(1182年)知军。“政尚严明,以厚风俗、敦教化为本”。
赵彦励,字懋训,浚水(今河南南阳)人,绍熙元年(1190年)知军。“修郡学,建廪藏,作舆梁,砌衢路,筑斗门、兴水利。斥废刹田,以赡学廪”;“郡县学苦庖廪不继,乃拨废寺田二十八顷入学,以益其费”。莆人绘像于学宫祀焉。
王居安,字资道,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开禧元年(1205年)知军。“拨废刹永宁田一十顷,岁入谷千斛,以充学廪”。
吴 炎,字济之,福建邵武人,嘉定七年(1214年)知军。“为政先教化,崇礼逊宾,兴贤能,命乐工按古音谱《鹿鸣》之诗以飨之。创郡学曝书会”。
杨梦信,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端平元年(1234年)知军。任职虽仅一年,但能礼贤下士,“简淡清苦,未尝一毫妄取妄费,而独拳拳于学校”,还捐帑钱60万赎买学田以助学。
张 友,毗陵(今属江苏常州)人,嘉熙二年(1238年)知军。“修学校,割废刹田租三百斛以佐学廪”,“出金钱二十万以赡学费”,师生绘肖像祀于学宫。
杨 栋,字元极,青城(今属河南开封)人,淳祐二年(1242年)知军。当得知孔子后裔有居住在涵头(今涵江)时,便与涵镇镇官郑雄飞一道创办涵江书院,并“建庙置田,训其子弟”。
徐直谅,景定四年(1263年)知军。为涵江书院上奏请匾,宋理宗亲书“涵江书院”赐之,刻于高约85厘米,宽约3.73米的石碑,可惜今失无存。 林祖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