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文佛塔:石塔不言 下自成蹊
在树丛掩映下的释迦文佛塔 许武 摄
飞檐造型轻巧飘逸。林爱玲 摄
塔身人物雕像 林爱玲 摄
1988年1月,释迦文佛塔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林爱玲 摄
在莆田文化史上,郑露三兄弟在南山(今广化寺)创建闽地第一所学堂“湖山书堂”,开创莆田文化教育先河,换来“十室九书堂,龙门半天下”的人文荟萃盛况。历经1400多年,脱胎于湖山书堂的广化寺与福州鼓山寺、厦门南普陀寺、泉州开元寺并称福建四大丛林。
在广化寺东侧,塔高约30米、五层八角形、仿木楼阁式石建的释迦文佛塔,1988年被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莆田文化地标建筑。历经八级以上地震矗立无损,石构斗拱精巧,塔身雕像丰富,对于研究莆田社会学、宗教学、雕刻艺术、海丝文化等领域,释迦文佛塔都是一座独一无二的“宝藏塔”。
轻灵隽永 强震不倒
释迦文佛塔又称莆田广化寺塔,位于莆田市区西南凤凰山麓的广化寺东侧,仿木楼阁式石筑,八角五层空心,高30.6米。石塔创建年代文献无记载,但根据塔上题刻的最早年代,即第2层北面塔门右门柱上“乾道改元清明日亳社张景醇挈家同登”字样看,石塔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已建成。据福建省文史专家黄华考证,释迦文佛塔的始建年代从塔身雕刻图案的风格来看,也符合南宋早期风格。他认为,释迦文佛塔建筑风格独特,雕刻工艺精湛,堪称仿木构楼阁式石塔代表。
在整体造型上,它与同时代的石塔一样恢宏壮丽,却能给人一种轻灵之感。半米高的卷云栏板环绕塔底,视觉上看,石塔仿若飘逸云端。随着塔身逐渐缩小,5层飞檐也逐层渐缩精细,每层飞檐宽度相当于塔体宽度的三分之一,在修长塔檐的衬托下,塔身再添展翅欲翔的轻盈之意。
结构上,塔檐双重叠,仅在各面的中间和转角处设置斗拱辅作,这种处理使得飞檐更修长轻盈;塔身转角处瓜楞形连踬倚柱上置栌斗,每层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表现为一杪一昂加一杪一昂的做法及形式,这种结构可见于敦煌榆林窟,而在我国现存的古代建筑中极为罕见,为人们研究古代建筑的斗拱结构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释迦文佛塔的内部空间较大,每层外廊进入室内都要先经过短距离的门道,再上四级台阶才到达室内地面(通常塔室地面与同层外廊在同一平面上),由于室内地面比外回廊高,因此室内顶部都形成拱状券顶,从力学上看,拱形的荷载能力,稳定性和刚度均大,增加了塔体的抗力。这也从侧面解释了历经800多年释迦文佛塔依然完好无损的原因。
历史上,莆田曾发生八级以上大地震,有史料记载的分别在宋淳熙十三年(1186)、元至正十九年(1359)、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明正德十五年(1520)、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清嘉庆十四年(1809)、清嘉庆十九年(1814),地震的巨大冲击,曾使释迦文佛塔横置的石块断裂甚至脱落,但整体没有受损,依然矗立近千年,不倒不歪,其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可见一斑。
千幅浮雕 “绘”聚宝塔
释迦文佛塔最显著的特点是塔身拥有极其丰富的雕刻,据统计,共有浮雕891幅,平均每层有178幅,还不包括塔底卷云栏板、覆莲座和第一层塔殿内、第五层内室的石案和瓦当上的雕刻,堪称塔中石雕宝库。
全塔雕刻繁密,却繁而不乱。这是因其采用对称布局形成的效果。在相对称的位置雕刻同类型的图案,相邻的图案也呈对称状态。须弥座束腰上的浮雕图案以各面中点为中线,塔身、塔檐都有中线,所有中线两侧图案的种类相同并且画面构图的趋向性相对,呈现出古代建构水平中的对称美,平稳端庄,诗意隽永。
据黄华统计,释迦文佛塔上雕刻图案数量最多的是折枝牡丹,共432幅,占全部浮雕的近一半;其次是朵云图案,共272幅,众多的朵云浮雕图案与塔基卷云栏板相呼应,呈现出塔逸云端的艺术效果。塔檐转角处的起翘对接处上方覆龙首石雕的条石,尽显华贵。广化寺贤富法师认为,“牡丹、祥云、龙首这些都是皇家的寓意象征,能在一个佛塔上呈现,可见当时广化寺所受朝廷赐额的荣耀”。
再看,塔上最精彩的主图案——分布在塔体每层每面两侧的高浮雕宗教人物立像,有圆雕和浮雕两种。塔身各层各面(门洞、影门或塔龛)的两侧都有高浮雕立像,共80尊,其通高在107~116厘米间。高浮雕立像有罗汉、护法金刚、菩萨,人物形象十分生动,有手托阿育王式塔,持铃、钵、贝叶经、扇、如意、念珠、拂子等器物,形态各异、清晰可见。
据统计,以上浮雕佛像中,有10多尊戴冠佛像是密宗形象,就连罗汉像的手中也持有密宗法器,这在全国范围内的佛塔中也是极其罕有的,为研究南宋佛教密宗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传播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见证。
此外,层层斗拱叠涩出挑,每个拱头均雕朵云、双头羽人、飞天伎乐和牡丹、凤凰等精美图案,塔檐仿砖瓦雕刻,有鸟革翚飞、凌风飘举之势,体现出精湛的雕刻技艺。
释迦文佛塔除了雕像艺术丰富,塔身题刻也不少。据黄华考证,在石塔门框、门楣、门内通道墟、柱子以及室内墙壁等处均有发现,有116处题刻保存尚好,字体多为楷体,基本可以通读。题刻内容绝大多数是捐建石塔施主的籍贯、姓名、捐钱的数目和祈愿等内容,反映出宋代莆田社会生活、经济状态和民俗特点。
海丝遗迹 钩沉记忆
“释迦文佛塔是以佛号命名,这种塔名并不多见,结合塔身诸多官样元素,可判断,当时的莆田和广化寺具有很高的宗教、文化、政治地位。”贤富法师向记者介绍,广化寺所在的南山不仅拥有莆阳儒家文化的起源背景,自书院发展成道场后,则成为传播佛学的文化基地,也成为莆阳释家文化的文脉。
宋乾道《莆阳图经》记载:“白湖东引沧江,介延寿、木兰二水之间,南北商舟会焉。”在宋代,广化寺东面约1公里处即白湖港。位于兴化湾沿岸的释迦文佛塔通高36米,对于过往的船只乃极为醒目的标志,自建塔之后就发挥了航标塔的作用。
“释迦文佛塔塔身上许多精美的浮雕,表明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有商品的交流,也有中外文化的交流。”莆田市文管办原主任连金焰介绍说,石塔塔檐薄而长,挑出的叠涩巨石浮雕有凤凰、双头羽人、飞仙、花草等图案。石塔浮雕的菩萨和罗汉,或手施密宗手印,或手持铃之类的密宗法器,这些都是密宗形象的浮雕,佐证了当时密宗思潮在莆田一带的流行。
宋代,莆田航运水系发达,海上贸易活动带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连金焰认为,释迦文佛塔塔身一层多处浮雕及波斯献宝图案,这些负重的侏儒力士或背坛,或扛象牙,或头顶果盘,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反映了宋代莆田海外贸易的兴盛,在泉州港的辐射下,莆田的产品也行销海外,远达波斯、大食等阿拉伯地区。承载着历史,留存至今的释迦文佛塔也被纳入莆田市海丝文物精品,见证着一段繁盛的历史。
据莆田市文管办工作人员介绍,新中国成立前,释迦文佛塔没有得到保护,致使第一层塔身少数浮雕佛像遭受损坏。1961年、1979年和1983年,省政府三次拨款,对石塔进行全面勘察和维修,目前已经完成塔身防雷工程和安全监测系统。
记者手记>>>
深挖国保内涵 形成保护规划
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释迦文佛塔的专业解读资料并不多,甚至作为具体管理机构的广化寺对其也知之甚少,如何对释迦文佛塔进行考古研究,则应成为有关部门思考的方向。
释迦文佛塔是古人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蕴藏着建筑、雕刻、绘画、宗教、书法等多角度文化内涵,无论是个人、政府或是相关部门,都有义务传承和弘扬这一珍贵遗产。笔者以为,可以组建专业的考古队伍展开研究,挖掘石塔背后隐藏的历史记忆符号,形成资料档案;增强公众古建保护意识,举办相关活动,引导公众感受古建的文化底蕴和魅力;尽快组织编写释迦文佛塔保护规划,保护遗产,修缮受损遗迹,探讨解决洪水隐患方案,全方位保护古建安全。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林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