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莆阳县尉的儒官气质

    莆阳县尉的儒官气质

      予读史志看到,莆阳县尉作为掌一县治安之官,能战能捕,善破疑案,然并非卤莽粗疏之夫,其中不少是博学知书之儒士。他们多是长年寒窗苦学,通过科场获得进士,而调任县尉之职。一些以上辈任职补官者,亦因家学渊源,获得广博学识。故此,整体而言,莆阳县尉的文化素质相当不错,不乏著书立说者。

      宋代莆田县人、闽清(今属福建福州)县尉方翥,字次云。六岁而孤,读书多所通解,下笔常有妙语。其从兄方略,任广东转运副使,藏书万卷,对方翥说:“次云才性,不出户十年,可移吾书入肝膈(心中)矣!”方翥于绍兴八年(1138)登进士第,调闽清县尉。到任三百日便辞官归家,闭门读书。朱熹尝来莆听其论说,评价甚高。宋高宗元旨召对,除秘书省正字(掌校正书籍),以风闻论事忤旨外补。

      南宋莆田县人林磻,字岂献,嘉定十三年(1222)进士,调海阳(今广东潮安)县尉。史志称其“少负俊声,从游者众”,名臣的王迈早年尝以师事之。可见学问之博、声名之高。

      仙游县人邓可复,字彦修,嘉定七年(1214)进士,调东阳(今属浙江温州)县尉。性情俭朴,无其他嗜好,惟独喜古书,俸禄余资悉用于购书,晚年积至数千卷,尝著作《尔雅》。仙游县人陈冲飞,字季翼,绍定二年(1229)特奏名(又称恩科举人,年高而屡经省试或殿试落第者,遇殿试时,由礼部贡院另立名册奏上,参加附试。)调宁德(今属福建省)县尉。因其博通经学,尤精于《易经》,帅司(掌一路军事、民政事务) 长官曹豳器重其才名,竟然不敢以下属官吏看待也。上文率众奋勇抗击赣贼的会昌县尉蔡懋,志称其“少好学问,时出秀句”,如“竹静深留月,花多不辨香”、“曙分林影外,春尽雨声中”,充满诗情画意,皆世所脍炙。又工于字画,论者谓其得蔡君谟用笔之妙。

      南宋仙游县尉黄岩孙作《仙溪志》,值得一说。仙游作为莆郡望县,山川之美,物产之富,人事之盛,享誉七闽。然前未有记载。宝祐五年(1257),知县赵与泌(河南武阳人),应仙邑士人要求,约请时任仙游县尉的黄岩孙(温陵人,今福建泉州)主笔修志,岩孙慨然受命,奋发勇为,对仙游上下数百年间,人事之变,风土之宜,采之旧闻,访之故老,参之学职,博观约取,去伪存真,厘为十五卷,取名《仙溪志》,越半年而书成。莆阳名臣、南宋文宗刘克庄欣然为序。该志体例完备,内容丰富,记载翔实,文笔简练,尤其突出仙邑人物之盛,以为官鉴士范。吾莆史家、兴府志主笔周瑛称黄尉“论财赋以惜民为本,论山川以产人才为重;人物取前言往行,否则爵虽崇弗载;诗文取义理发度,否则虽工弗录”的修志宗旨,是“知所取舍矣。”《仙溪志》是仙游县第一部县志,“数百年之欠缺,一旦而补”。且是国内现最早的县志之一。岩孙三年秩满,亦因文才、政绩,为御史、郡官一致荐举,调任广东潮州郡教官,可谓知人善任也。刘克庄赠诗送行,曰:“三载仙溪上,萧然少府厅。不曾填格目,但见篡图经。黄綬(县尉官印系黄色綬带)离卑冗,青襟(士子服装)谒典型。泉潮(黄尉为泉州籍)相接壤,尤可奉亲庭。”(《送黄尉岩孙秩满注潮教》)。

      莆阳县尉,亦有舍武就文,以尽其才学的幸事。北宋莆田县人陈显仁,字藏用,绍圣元年(1094)登进士第,调古田(今属福建宁德)县尉。适逢大臣中有人知道显仁,认为“其文行(文章、德行)可领袖诸儒”,遂除嘉禾(今福建建阳)教授。因其教学有方,士子学后多有成就。后除睦亲北宅宗教博士(管理皇孙的专职教官),累迁朝请大夫,摄宗正少卿(掌管皇族事务副长官)。

      南宋仙游县人谢升贤,字景芳。少时即笃志理学,以太学生登端平二年(1035)进士第,调浛光(今属广东英德)县尉。时教官缺员,因其学问精深,郡守委任代理学事。广州濂泉书堂建成后,转运使方大琮(莆田县人)任命升贤为堂长,提刑杨大异又令任桐江书堂堂长。其后,方、杨二官又向朝廷荐举,列为选任师儒的侯选人。可惜未得大用,官仅至县令。升贤著述甚丰,有《太极西铭说》、《易通》、《(中)庸(大)学、(论)语、孟(子)解》等,均以推究阐析朱熹理学为主旨。

      县尉虽以警捕治安为职,然亦不乏关注、热心社会公益的“份外事”者。史志记载宋代仙游两位县尉,兴学化民的感人事迹。

      南宋咸平元年(998),泉州人段全调任仙游县尉。到任后即至县西拜谒先圣庙(孔庙)。不意庙堂早已毁圯,仅余庙基而已,圣人像亦不见踪影。段尉儒生出身,深知孔子宣扬尧舜大德之大功,对宋代以文教化天下,闽人贤才辈出而欣慰。面对仙邑孔庙的荒废,段尉感慨万千,当即决心新建孔庙。不巧,惊闻先人之丧,不得不延后之。

      咸平四年(1001)秋九月,段尉守制服满上任。鉴于县西孔庙已经亡废,且选址亦不适当,故决定在县治东南的一片闲田上重建。于是,段尉召集主吏、匠师,宣布重建蓝图,强调:“楹欲广(广阔),栋欲隆(高起)。我为不朽之事,尔用大壮(广大雄壮)之法”。“于是吏受命,匠受指。率士以义,士悦其施;使民以时,民乐其力。一唱而众材备,再鼓而百工毕会”。择时十月五日开工,次年三月竣工。“外观中检,率(规格)如始意(原先构想)”。由于事合民意,选准时机,故人心齐、效率高、工期短、质量好,符合原先设计创意。包括前殿后堂、左右廊庑,殿有孔子及四科门人塑像。又按新任莆宰、鲁人梁象传自山东兖州孔庙七十弟子像,与自己珍藏的《三礼图》(唐人古画),作七十二门徒像。建桥植栏,造“游圣亭”、 “移风厅”,作“日新” 、“中鹄”二亭。这种规制,当时四方郡县是很少能够达到的。三月九日,段尉率县令、主簿备三献之礼,宣告孔庙落成。又于移风厅大奏礼乐,让民众观赏,盛况空前。段尉还亲自撰写庙学记。叙述重兴庙学始末,刻文于庙碑。为了仙邑儒学的振兴,可谓殚精竭虑,尽力必成,功大意远。仙邑人士欢曰:“在此做官者,前所未有也”。因其花大力兴学劝教,仙邑的儒雅科第始盛。以至二三百年后,人们议论儒学时,总是提及段尉之功。志称赞段尉“扶植风教,作兴士类,邑人慕之。”

      另一是北宋仙游县尉凌景阳,拔助蔡襄兄弟读书故事。据《仙溪志》,凌景阳为仙游县尉,一日于近郊复验公案,一道士带二童子前来围观。童子眉目清秀,精神爽拔,景阳问:“童子为谁?”道士言:“农家子,姓蔡氏”。问:“读书乎?”曰:“未也”。二童子即蔡襄与蔡高哥俩。凌尉公事毕将归,告戒道士传话蔡家,把孩子送至县邑,将亲自教其读经。果如所愿,蔡氏兄弟日益长进不已,如同老学者。凌尉秩满将离仙邑时,又带二人去郡城,拜托太守安置于郡学督课之。其后,蔡襄与弟俱擢进士第,出自凌尉公督发其读书的。《兴化府志》、《闽书》及一些蔡氏谱牒亦录此说。《兴化府志》评论称,尉职为捕盗,景阳为尉,“乃肯造就后学如此”。蔡襄后为一代名臣,勋业满天下;蔡高官虽终于县尉,号为神明,“皆(凌)景阳培养之力也。夫称人善(有道德)必本其师友。”

      今有论者因未见蔡襄本人提及其事,且故事时间、地点、家境等,亦与蔡襄家世有抵触之处,而存异议。同时又称,凌尉于蔡襄中乡举后,爱其才学,遂引至江苏江阴岳父葛惟明处,从学三年。因蔡品学兼优,将季女许配之。天圣八年度(1030),蔡襄自江阴徒步进京赶考,一举登第,旋返江阴与葛清源完婚,与凌尉成为连襟。(《蔡襄青少年时期考略》)。尽管二论大相径庭,但凌尉对蔡襄的引师课学,则异事同归,一致肯定凌尉对蔡襄早年学业的重要推动作用,从而为其举业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鉴于多家史志有记,不宜轻易否定。

      黄岩孙作为仙游县尉的后来者,不但将凌尉慧眼识才、促学成材的帮故实,载入县志,又将此事同其后段全县尉新建仙游儒学的善事,一并写入《仙游县尉厅记》,认为蔡襄最终成为庆历名臣,“系一尉教诲之力”。盛赞:仙邑县尉“不局(限)于其职(指本职警捕)之中,而行其志于其职之外(指兴学促教),可不谓贤乎哉!”又将尉署的书堂命名为“思贤堂”,藉以追思段尉兴学教民之功,凌尉挈(提携)民就学之德,洗涤世俗对县尉“位卑事俗”的偏见,并劝告后来之官者追随其贤。可谓语重心长矣。

      黄尉的《厅记》不但为段、凌二尉报功颂贤,更对一县之尉如何立功建业,提出深刻见解。指出:县尉之职,虽卑凡俗,“然事俗而不自为俗者,学充于事也;官卑而不自为卑者,人大其官也。故有都三公而飘忽如烟埃者,亦有屈一尉而震耀随日月者:顾树立何如耳!”意思是,县尉之职事虽凡俗,但自己不视为俗,是因为将学业充实至职事中;官虽卑小,但自己不视为卑,而要靠自己把官做大。因此,京都三公官虽大,亦有像烟尘一样飘忽消失的;亦有屈身卑职的县尉,却与日月争光震耀。只不过看自己如何建树,能否奋发有为罢了。道出县尉们成功的诀窍。故南宋资深老臣、仙游县人陈谠曰:“(县)尉职之为难,非有才识,莫称(称职)厥(其)官。”(《仙游县尉厅记》)。《兴化府志》论曰:“尉职在于捕盗,若(庄)梦说专心本业,固得(得职,称职)之矣。至于段全留意学校黄岩孙用力文事,尤见其材之巨而职之能兼也。”上文所举青史留名的莆阳县尉(包括几位外地籍县尉),无论守职警捕,或是热心职外文教无不自励自强、奋发有为的结果。   (阮其山)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

    广告热线:0594-2288370    1301596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