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莆仙兴学重教传统

    莆仙兴学重教传统

      早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莆田县就办起了县学,尔后,仙游县也办起了县学。宋神宗熙宁二年创办兴化县学。以后,三县县学逐步扩建,规模相当大。明正统八年,平海设立卫学。北宋初期,兴化人方仪倡办军学,他还向皇帝上书,请求朝廷拨款办军学,他又带头捐资,经多方努力,真宗咸平元年,兴化军学开始创办,六年后建成。以后,多次扩建、重修。元代称兴化路学。明代改为兴化府学,规模宏大。明成祖永乐四年,府学内立进士题名碑。二级官学,按照规定招收生员,入学学习。根据朝廷要求,又建有贡院,作为考试场地。军生员们在秋季参加考试,选拔举人。参加京城省试,考取进士。明代,府试选拔生员,参加省一级乡试,选拔举人;参加京城会试,考取进士。

      宋代兴化知军、知县中,许多人重视地方教育,努力办好官学,一些知军、知县时常亲自到军学讲学、讨论,延师课士。如仁宗庆历、皇佑年间任兴化知军的陈执方,关心教育,主持扩建军学,增购书籍,还经常到军学为生员讲课。绍兴年间任兴化知军的赵彦励,又筹资扩建军学。嘉熙年间任知军的张友,捐出自己薪金修军学,“增禀以赡学者”。明洪武三年知府盖天麟重修府学。明嘉靖四十三年,林润和地方官一起,重建遭倭寇烧毁的府学,兴化历史上一些有远见、为兴化百姓办好事的知军、知府、知县,都尽心尽责,办好官学。兴化地方官,还热情欢送学子前往考试,他们中许多人荣登进士榜,衣锦还乡,地方官员又宴请他们,使他们荣耀乡里,激励后来。

      书院遍布是兴化教育和科举之盛的重要表现和重要原因之一。

      兴化地区,自南北朝陈时郑露三兄弟私人创办南湖书堂起,延至唐中期,兴起了私人办书堂热潮。仅林披儿子们就在莆田办起了澄渚书室、福平书堂、灵岩精舍。林披儿子们拜师读书,又吸收乡里子弟学习。继后,莆田陈峤、黄滔、翁巨隅等又办起北岸精舍、东峰书堂、漆林书堂。仙游陈鄙也在榜头办起了白岩院,一边著述,一边吸收生员,进行讲学。唐代一批进士,如林藻、欧阳詹、翁承赞、黄滔等,都出自这些书堂。

      宋代,兴化不但官学形成体系,有兴化军学和莆田、仙游、兴化三县县学,而且书院遍立,分布兴化各地,如北宋初仙游创办东山书院,唐末进士杨在尧和朱熹都在此讲学,又创办会元书院,进士林迪在此讲学。陈洪进、蔡襄、蔡京、蔡卞都在这里读书。天禧年间创办寿峰义斋,天圣年间创办植德堂,庆历年间进士陈襄创办金石山书堂,景佑年间茅知至创办双林书院,并在此讲学。绍圣年间创办菜溪书堂,稍后莆田创办木兰书堂、东湖书堂。绍定年间,特奏明喻畴创办大正书院,并在书院讲学。北宋末,进士陈易在麦斜岩创办东昌书堂,并在此讲学。同时,兴化县创办南峰书堂、渠东书堂、夹书院、静和轩等。南宋,莆田又筑澄渚梯云斋、梅峰书院、仰止堂,继之又筑东井义斋、蒲弄草堂、一经书堂,仙游又筑龙华书堂、讲学堂等。

      元代,莆田创办瑶台书院。入明后,增办平海卫学,私人办学成风。又创办闽阳书院、凌云书院、水南书院、立诚书院、寿泽书院、兴安书院、钟山书院等。书院遍布兴化府。就是沿海,也创办象山书院以及吉江书院。仙游还增设朝天书院、紫阳书院、庄山书院、屏山书院等。当时,读书成风,如清代诗人林氏写了《吉江书院》曰:

      “文献邦称古有名,参差红蓼映江城。

      海滨邹鲁遗风在,何处不闻弦诵声。”

      可见当时读书风气之浓。

      清代,莆田兴办擢英书院、海滨书院、崇正书院、经天书院、正音书院、东黄书院、开文书院、奋贤书院、雪峰书院、步云书院、湘溪书院、清源书院、凤岗书院、云庄书院、中和书院、文昌书院、惠阳书院、华江书院、蓬壶书院等。

      这些类型的学校,为培养优秀人才,提供肥沃的土壤。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