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荟萃平海卫
平海,一个穿越千年的古镇。这里海晏风爽,人文荟萃,是个值得闲游的去处。据兴化府志记载,平海旧名“南啸”,明洪武年间,江夏侯周德兴奉命到福建巡防,周侯巡视福建沿海后,在兴化府平海筑卫城,与莆禧城、南日水寨形成犄角之势,成为闽中海上门户。 平海卫由此得名。
时光的摩梭和海浪的洗礼,抚摸出平海湾如毡般细柔的沙滩。连绵五里长的平海澳,风平浪静,樯桅如林;无论是旭日或者斜阳,金色的阳光照耀在港湾上,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也许这就是“平海”的由来,也许这就是古时莆田沿海十景之一的“南啸归帆”。
风景和地缘双盛的平海,凸现出浓重厚实的人文气息。据记载,有明一代,平海卫学曾培养出64个举人,13位进士。康大和官至尚书,黄杭当过主事。那时平海卫文化相当发达,尤其是宗教文化很是繁荣,宫庙祠堂遍地皆是。平海现存的名胜古迹,几乎都是明代的遗存。
说到平海卫的人文气息,不得不提及历史上许多名人在此留下的足迹。戚继光、施琅、郑成功等人的事迹,彪炳史册,也在当地百姓中代代相传。明中叶时期,海防松懈,倭寇不断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平海成为倭寇登陆的第一个跳板。平海人为了保卫家园,奋起抵抗;战争的洗礼和考验,演绎出许多抗击倭寇悲壮而传奇的故事。
明嘉靖四十一年十月,倭寇攻陷兴化府城。朝廷闻报后十分震惊,当即任命谭纶为福建巡抚,统一指挥俞大猷、戚继光两部入闽作战。戚家军的“梅花阵”取得了平海卫大捷,极大地鼓舞了兴化人民抗击倭寇的坚强斗志。整个战役共歼倭寇2200多人,生俘1000多人,缴获船只50多只,武器无数。民族英雄郑成功为了收复台湾,驱逐侵占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曾两次亲临平海。郑成功以水师著称,笃信妈祖,在巡视卫城期间,多次到平海天后宫祭拜妈祖。后来一举攻克台湾,统一了祖国。
而施琅与师泉井的故事,更增加了平海卫神秘的色彩。清康熙二十一年十月,水师提督施琅奉命率领万余清兵准备收复台湾。他挥师南下,屯兵平海,操练水师。可是,吃水难却成了他的一块心病。本来平海这地方就十年九旱,水贵如油,其时又逢大旱,吃水问题犹如雪上加霜。怎么办?望着士兵们口渴唇裂、萎靡不振的状态,作为闽浙水师提督的施老将军夙夜忧叹。他深知,如不尽快解决吃水问题,收复台湾的作战计划将无法实施。传说有一日黄昏,施琅来到澳尾,站在一块巨大的礁石上,举目远眺烟波浩淼的大海,拍岸的涛声掀起他心底的波澜,他极目海天,心中默默祈祷上苍神助。祈毕,他回到宿营地,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夜半时分,迷迷糊糊中,有一位朱衣女子向他款款走来,朱衣女子笑容可掬地对他说:施将军何必如此长吁短叹,水就在宫的门口!言毕,飘然而去。原来这是南柯一梦,仙人点化,使将军茅塞顿开。翌日,他便带领士兵在天后宫门口的海滩上挖井……真个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只挖了两丈多深,奇迹便出现了:但见泉水汩汩突涌,将士们欢呼雀跃……后来,施将军欣然命笔,写下了“师泉”二字,命人刻下;并撰“师泉井记”碑文,以志纪念。石刻、碑文至今屹立于平海天后宫前石井旁(如图)。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这是孟浩然的诗句。时光穿越了千年。新中国建立之初,平海仍然是福建东南沿海军事战略要地,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心系国防安危,千里迢迢从首都来到东南沿海前线,视察平海。据宋文宗老人说,当年朱总司令在前线驻军首长的陪同下,登上平海朝阳山、北埔山,远望台湾,构思军事工程方案。此后,人民解放军海、陆、空军事专家先后进驻平海,叶飞上将也曾先后数次到平海视察。平海老百姓至今仍津津乐道当年朱德总司令登朝阳山、北埔山的矫健身影和点点滴滴………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毛泽东的诗句。如今,“师泉”井水仍然清冽甘甜,平海已不再成为海防重地,独具建筑特色的平海天后宫,已成为海峡两岸妈祖信众的桥梁和纽带。去年台南来了很多妈祖信众到平海,共同举行声势浩大的“靖海”妈祖信俗活动,引起了海峡两岸的轰动。
平海,平安之海,和平之海;这个千年古镇,正在续写新的历史篇章。 仙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