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境内地名的谐音演变现象
地名演变的原因有多种,一种常见的原因,就是地名的谐音演变。由于地名中的多音字,人们对地名记录时就因谐音而有了不同的文字记录,或者有意地用谐音将地名改得更好听些, 从而导致地名的涵义发生了变化,或者是由于地名的音变而导致地名的文字记录发生变化。
涵江区“梧塘”地名的谐音演变
《莆田县地名录》中对梧塘地名的演变记载如下:
“在宋代(萩芦溪)太平陂水利工程未建成之前,吴姓聚居于霞楼及其周围地方,凿塘垦田,建立村庄,因名‘吴塘’。民间至今尚传西庄的米田岸头有‘三个塘填田72亩’之说,由此可知古代此地确是大塘。清代,由于他姓迁来渐多,吴氏家族已经不是‘大姓’了,人们为求能在科举考试中‘独占鳌头’,遂取近音改名为‘鳌塘’,包括东牌、太白庄、福兴社、枫岭、林外、下刘、吴庄等村,称为鳌塘七境。至清末,人们以‘鳌’字难写,又取‘吴’的同音字改写成梧塘。”
梧塘地名演变实际上就是一种明显的地名谐音演变现象。本是由吴姓聚居地的“吴塘”,却因谐音而变为“鳌塘”,这样就由吴姓聚居地的涵义转变成为求能在科举考试中“独占鳌头”的涵义。后又由“鳌塘”谐变为“梧塘”,这样又由“独占鳌头”的涵义转变为“梧木栖凤”的“梧”的涵义。由于地名的讹变,导致了涵义的变化。
城厢区延寿溪中的“延寿”和泗华陂中的“泗华”的地名谐音演变
延寿溪,经九鲤湖流入莆田县境内常太镇的莒溪,干流长度,从莒溪到泗华陂共51公里,干支流总长189公里。是莆田有三条大溪之一。
有人认为,延寿溪中的“延寿”乃是由“寅寿”借音讹叫来的,因唐代徐寅曾在此独钓,故此溪叫做“寅寿溪”,而且至今,当地人对这溪的称叫,第一字的音仍是“寅”,而不是“延”。
其实这种说法是颠倒的,可能是某些人不懂历史而随意揣度而讹传的。旧志载,唐代徐寅因忤后唐庄宗,罢官归延寿故里。他常独坐绶溪岸边垂钓,赋诗自叹曰:“赋就神威振大名,斩蛇功与乐天争,归来延寿溪头坐,终日无人问一声。”徐寅自己写诗说是“归来延寿溪头坐”,怎能反是由“寅寿溪”音变为“延寿溪”?
延寿溪上有个泗华陂,据考证,“泗华陂”乃是由“嗣何陂”借音讹叫来的。这是根据“龙桥名村”一文中所说的“据碑志铭可知,嗣何陂建于唐朝僖宗乾符甲午六年(874年)年间。(今碑石三块尚在龙桥陂头“假日酒家”旁)”原来在唐时,延寿陂被洪水毁后,在一个姓何的官员主持下,在溪上游修建了另一座陂。因何姓官员为莆田水利作出重大贡献,所以人们就以“嗣何”为这陂的陂名,其意就是训示何姓后嗣,要继续发扬其祖的精神。后来不知是何因,在音变上就改为“泗华陂”了。
涵江“尾梨巷”地名的谐音演变
位于涵江有条约长100米的街道叫做尾梨巷,原名为“背尸巷”,清朝时,官府把犯人杀死后,由郐子手把犯人尸体背到这条街进行处理,所以叫“背尸巷”。民国后,当地人对这个名称很忌讳,认为不好听,因莆仙话称荸荠为“尾梨”,与“背尸”是谐音,也就将其改叫为“尾梨巷”。改后的地名,其涵义就变成了水果之意了,人们也就不会往“背尸体”那段历史去想了。
城厢区华亭镇“后塘”村的地名谐音演变
华亭的后塘地处山麓冲积扇地带,聚居点的地名本称“后拢坂”。坂,意指山坡;斜坡。因“拢”与“塘”莆仙方言为近音,解放初土改时,工作队就把“后拢坂”地名去掉最后一字“坂”,改为“后塘”。
荔城区“观桥”地名的谐音演变
观桥地名的来历是因为这里有个桥,叫“兼济桥”,旁边有个“元妙观”,所以人们就以桥与观全称起来,通称为“观桥”。由于“元妙观”是道教的庙宇,其“观”字的读音应是(guàn),可是,人们却讹读为(guan)的平音,结果让外地人误会为是站在桥上观看景物的“观桥”。后来,也有人根据“观”的平读音,就借以同音的“官”字,把这个地名改为“官桥”。这样,演变后的地名就与原地名的涵义相去甚远。虽如此,“观桥”仍为人们沿袭的叫法。
荔城区黄石镇沙坂村的“龙渡”自然村地名谐音演变
宋代莆田状元吴叔告便是黄石镇沙坂村龙渡自然村人,其府地仍存。昔时有一条古驿道经过该村,一直保存,且村中唐代的鳌头社和吴叔告的状元府分居在大道两旁,故此该村的村名就以这条大道为名,称为“原道”,即是指原来的大道。因“道”的莆仙话读音为“路”,与“渡”同音;“原”与“银”同音。恰前有一溪道的渡口,后来村名一度曾改为“银渡”,因该村处于渡口之头,至今仍有人称为“银渡头”。后因村中出了状元,村人说是有龙脉的分支通过此地,故此改为现今的“龙渡”。
仙游县“大济”地名的谐音演变
仙游木兰溪流经大济这一地段,称为“北溪”。清至民国时期,人们从北溪开一条大水渠供该处的水磨磨米,为此当地人称这条排水渠为“大圳股”,慢慢地就将此地的地名就称为“大圳”。由于“圳”与“俊”谐音,而“俊”又被音变讹叫为“寸”音,故读音为“大寸”,与文字“大济”的读音不符。
仙游县“郊尾”地名的谐音演变
仙游郊尾镇地方,早期称为“沟尾”,那是因为该地是处源于云顶山而流入沧溪的溪沟之尾,这是以自然溪流的地理位置而命名的。后因“沟”与“郊”方言同音,于1952年改为“郊尾”。
仙游县“度尾”地名的谐音演变
仙游度尾镇地处昔时仙游西乡通往永春道路的尾端,原名为路尾,后因“路”与“度”的方言同音,故改为“度尾”。
仙游鲤城街道“宝峰村宝坑自然村”地名的谐音演变
仙游鲤城街道宝峰村位于县城以北大蜚山下,因境内有山如马鞍,故地名称为“马鞍”。由于莆仙方言“马”与“宝”是谐音,“鞍”与“坑”是近音,故此后人就称“马鞍”为“宝坑”。再后,由于莆仙方言“坑”又音变为“峰”,为此该村的地名就称为“宝峰”。
仙游县“西苑”地名的谐音演变
仙游西苑乡的“西苑”地名,原是以山形似狮得名为“狮吟”。清代一书生上京应考,看到京都有“西苑”之雅号,恰仙游方言“狮吟”与“西苑”同音,故改名为“西苑”。
仙游县“书峰”地名的谐音演变
仙游书峰乡,原是一林姓定居此山峰后的低洼处。本地把低洼的盆地称为“坑”,因林家以诗书为训,就称为“书坑”。后因“坑”与“峰”在莆仙方言中相近,故称为“书峰”。
仙游县象溪乡“菜溪”地名的谐音演变
据《兴化县志》和《游洋志》记载,唐朝时,凤山九座寺有一个叫智广的和尚,路过菜溪岩时,在这里休息。他不食人间烟火,而以野莱为粮。山脚下的人看到溪流上有菜叶飘流,因此就称这里是菜溪。前人严光汉有诗曰:“瀑尽云飞石室开,万山供奉雨花台。游人莫讶溪名菜,自昔茎根逐水来。” 到了北宋年间,龙华有一个姓陈名易号聘君的人,因与王安石不和,故弃官返乡,来到菜溪岩隐居。后来,蔡襄的曾孙、西京提学司蔡枢来到菜溪岩,同陈易一起游览胜景,陈易便把菜溪以谐音改名为蔡溪。所以,史书上大都称作蔡溪,不过当地群众仍叫菜溪。
仙游县郊尾地区一些地名的谐音演变
仙游郊尾地区因讹而得名的地名有:
“埕边”是由“鼎边”(该村因地形似鼎,故原名为鼎边)的谐音演变而来的;
“宝坑”是由“磨坑”(该村因地形形状如磨,故原名磨坑)的谐音演变而来的;
“西山”是由“狮山”(由于村东有一座山形似狮而得名)的谐音演变而来的;
“塘边”是由“塘洲”的谐音演变而来的。
后沈村在宋代时称“厚锦”,由于方言谐音而演变成现今的“后沈”。
伍狮村古坪寨,在民国之前的清代是叫“高坪寨”,乃因“高”与“古”是近音而演变的。□吴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