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海安朱氏民居
海安朱氏民居位于仙游县枫亭镇海安村坪顶自然村墘下,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朱杞始建,于1929年竣工,1961年续建两边护厝。民居坐北朝南,堂横式建筑,平面呈横向长条形。通面阔十一间52.2米,通进深38米。土木结构,悬山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下堂、上堂,左右各二列横屋及砖埕两侧护厝。上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檩;明间山墙搁檩,后设福堂。民居四周外延10米。斗拱翘角,装饰华丽,工艺精湛,雕刻精美,神态逼真,用料考究,做工细腻,保留完整,蔚为大观。旋踵即景,移步换天,厝厝均有文化,满目皆是历史。古民居中的完好保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考研价值,是研究历史和清建筑艺术的“活化石”。
朱氏民居的建筑集工艺、美术、雕刻、书法、文学等艺术于一体,绵延着一幅宗族生息繁衍的历史长卷。朱氏民居造型为八卦乾坤图:上下两座为“天地”,左右龙楼凤阁为“日月”,大门朝南,东西共七门出化为“七星”坠地。造型三间厢双边共六座,总共22个厅堂,192个房间。
海安和邻村海滨、和平统称朱寨,为枫亭朱氏族亲聚居地,在这块方圆8.6平方公里的热土上,人口2万多人。追溯至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始祖曾任龙溪南安知县,次任南剑州正堂的进士朱赏,携带家眷,从福州紫阳(今福州福马路)南渡,分居仙邑东沙繁衍(旧时东寨、东沙总称),与东沙蔡氏合祀一宫社,称曰“金沙铺”。岁月悠悠,历尽沧桑,一百多年后,蔡朱人丁分别为1500人和500人。时至元大德六年(1302),朱绍祖、朱文一两位朱氏乡贤提出与东沙割分宫社,东海叫“安民社”,朱寨曰“东社”,亦称钱江境。到至治二年(1322),由绍祖、文一筹资建盖大宗祠三座,元统元年(1333)距大祠宇之东30米处筑海岸之地,建灵应堂(俗叫“朱寨大宫”),至正六年(1346)于灵应堂门前左边建造“石浮图”,又曰“西雁塔”。近千年来,朱氏不断开枝散叶,人丁兴旺,遂有朱氏民居的问世。
在朱氏民居建筑风格和营造技巧的背后,蕴藏着人与自然与社会相互适应的传统文化理念,体现出个人、家族乃至时代的轨迹。大厝上堂的“龙飞凤舞”,墙壁上的古画栩栩如生,民国时期的牌匾古色古香,耐人寻味。墙面上还分布着大量的石刻、木雕和砖雕,或花鸟虫鱼,或历史故事,或工笔写意,应有尽有,寄寓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人们生活其中,宁静安详,其乐融融。石雕上的构图疏密有致,线条细腻流畅,人物胡须衣袂恍若欲飘,枝上喜鹊追逐栩栩如生,展现了高超的雕刻技巧。所用的石料都是用手工精心敲打出来的,石料上的细缝连针都插不进,使人不得不佩服古人雕刻技艺之精湛。砖雕以浮雕为主,也有镂空雕,内容多取自历史人物、神话传说、民间吉祥风物花卉等。图案讲究精雕细刻,人物造型逼真,环境描绘贴切自然,寓意深刻,气韵灵活,展现了丰富的文化韵味,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木雕部分精彩纷呈,图案多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动植物、人物、祥云为题材,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向善、忠孝等传统美德。雕刻工艺有圆雕、浮雕、镂雕、平面阴线刻等。题材丰富多彩,人物神像、传说故事、动物瑞兽、花鸟虫草、琴棋书画、古树名木、亭台楼阁皆入画卷。从整体到局部,其装饰构思都很得体,造型儒雅大方,庄重严谨,画面简洁有力,充盈饱满,呈现给人们的是有建筑必有书画,有书画必有寓意,有寓意必有吉祥,恰似一部人们修身立世的教科书。走进其间,历史的厚重感充盈在空气中,就像进入一座艺术殿堂,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朱赏后裔继承朱氏入闽始祖家训:一等人忠臣孝子,二件事耕田读书。学习老子的《道德经》著作奉为神主崇拜,为家道中兴找到了艰苦创业的理论依据和精神食粮。耕读传家的心理世界,可见朱氏家族对文化的重视。古香古色的窗户,历经风雨沧桑的瓦片,带给后人的是时光的留痕,是穿越百年历史的华美与沧桑。徜徉其间,如同步入一条绵长的文化隧道,聆听风吹树叶的声音,仿佛听见童子琅琅的书声,四面八方一股股儒雅清风扑面而来……欣赏美丽的山水画卷,感怀掩藏在画卷下的文化,如同阅读历史。
古民居,融合悠久的人文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是中华民族建筑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仙游大地的皱褶里面深藏着的村落,是中国历史、文明最深的根。古民居不仅是拥有物质文化遗产的场所,也是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当地人们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工艺美术等,是与环境水乳交融的。它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民居造型外在的形式美,更多的是不同年代的历史印迹、传承变迁和文化积淀。
古民居承载太多的辉煌,走进其间,就是翻开一段段历史,得到山水之灵气熏陶,演绎地灵人杰的故事,悠远而沉静;吟咏一对对经典楹联,犹如在品味一首首历史诗,隽永而深邃!(何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