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演绎新传奇——妈祖祭典不断升级融入“海丝”元素
妈祖祭典仪式经过不断升级,加入蓝绸带,融入“海丝”元素。 蔡昊 摄
湄洲妈祖祭典与黄帝陵祭典、祭孔大典并称为“中华三大祭典”,是民间民俗活动与古代宫廷祭礼的结合物,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了中华民族对至真至善美德的推崇以及征服自然、护国庇民的美好愿望。每年农历三月廿三、九月初九等重要日子,成千上万的信众、游客齐聚湄洲岛妈祖祖庙,共同参加祭典,拜谒妈祖。
妈祖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守护神,在建设新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下,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祭典仪式,愈发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那么,妈祖祭典何时恢复?之后又经历了哪些变化?5月11日,湄洲岛举行妈祖诞辰1055周年系列活动,记者前往湄洲妈祖祖庙对此进行探访。
■ 祭典恢复既继承传统又创新
妈祖祭典,是指历代地方官员和湄洲妈祖祖庙在特定日期举行的祭祀妈祖的一种盛大礼仪规范。自南宋以来,历代帝王不仅对妈祖频频褒封,还由朝廷颁布谕祭。元代,曾3次派朝臣代表皇帝到湄洲致祭。明永乐则在南京天妃宫举行御祭,由太常寺卿主持,并配备乐舞。清康熙统一台湾后,又屡次派朝臣诣湄洲致祭;清雍正复诏普天下行三跪九叩礼。
记者查阅由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林国良主编的《莆田妈祖信俗大观》等相关资料发现,1994年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成立了新一届领导班子,他们对妈祖文化工作十分重视,组织有关文史人员,开展妈祖文化活动中最重要、最庄严和最具观赏性的“妈祖祭典”的恢复工作。因妈祖在清代时已列入“国家祀典”,与祭祀文圣孔子、武圣关公的祭典齐名,已故妈祖专家蒋维锬和一批文史专家当时组成工作小组,赴山东学习借鉴“祭孔大典”。专家们经查清代《会典》,并认真整理、恢复、完善,终于形成了“湄洲妈祖祭典”脚本雏形,之后由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具体实施。妈祖祭典在恢复之际,就要求必须高格调、高品位,祭典活动要集传统文化、宗教科仪、民间信俗于一体。通过各界人士的努力,最终就妈祖祭典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取得共识,具体包括议程、祭文、执事、颂歌、乐舞,表演过程分为5个篇章,即《迎神》、《初献》、《亚献》、《终献》、《送神》等。妈祖祭典既继承传统,又颇有创新,得到全球各地的妈祖信众的好评。
今年70岁的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监事长黄文富是自小在湄洲岛长大的汕尾村人,他在妈祖祖庙工作了18个年头。黄文富告诉记者,印象中最早的祭典仪式恢复于上世纪90时代,当时因为场地限制等原因,在祖庙圣旨门广场前举行妈祖祭典仪式,是属于小型行祭,队伍人数一般为72人;另外还有中型行祭,人数增加到168人,变化最大的是舞生从原来的16人改为64人。
“2003年后,妈祖祖庙天后广场落成后,妈祖祭典仪式便移至这里举行。”黄文富说,因为天后广场较之圣旨门广场,面积扩大数倍,当年祭典上增加了一支百来人的仪仗队。此后妈祖祭典的规模适应时代变化,经过专家学者的认真论证研究,在天时地利人和的集聚中不断扩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前来拜谒、观礼。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时祭典仪式是由湄洲岛岛内工作人员、教师和渔民进行表演,但因为工作人员流动性大,教师工作调动,渔民出海打鱼,排练过程中人员难以集中,40岁左右的农妇成了参加妈祖祭典的主力军。由于人员缺乏,曾出现过爷爷和孙儿一起出列仪仗队的情景。表演者年龄参差不齐,加之均未受专业培训,祭典仪式的整体形象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一问题,在后来的妈祖祭典升级中得到不断的完善,记者有幸全程见证。
妈祖祭典于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9月30日,以妈祖祭典为主要内容的《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 新祭典大学生领衔传承演绎
为解决参加祭典仪式的人群不固定,年龄差距大等问题,2011年,市政府拨出专项资金,请来我市众多民俗专家、舞蹈家、妈祖文化学者等精心编排“升级版”妈祖祭典。升级后的妈祖祭典在继承传统礼制、仪规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和提升气势,人数由原来的266名扩大到456名,场面更加大气;演出人员一改以往由岛上渔民出演的惯例,整套仪式全部由莆田学院大学生担纲展示,队伍更整齐,动作更规范;妈祖祖庙天后广场原本空着的台阶,也站满仪卫队成员,气势更加宏伟;列队方面也力求层次感,突出立体效果。仪式中,八佾舞部分增加了莆仙元素,更具本土化,更能展示莆仙文化艺术。
此外,“升级版”的祭典增加千人吟颂、敬献花篮等内容,丰富妈祖祭典传统内涵。在器乐上,把哨角改为号头,还原传统;在音乐上,首次增加了大鼓,营造古老的气氛。并将原来的16面封旗号增加到36面,因为妈祖在历史上受封36次,大大增强祭典的仪式性、庄严性、艺术性,升华了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古老民俗新人演绎,焕发出新的生命力。2011年11月1日,“升级版”祭典首次亮相天后广场,就赢得海内外各方人士拍手叫好。整个妈祖祭典历时45分左右,在表演中融入了现代审美和莆仙历史文化等多种元素,使舞蹈既庄严肃穆又独具地域风格,让观众们在观赏之余更加深了对妈祖文化意义的体会。
妈祖祖庙董事会副董事长吴国春说,妈祖祭典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的一部分,如何更好地传承值得探讨,全新编排妈祖祭典是一次有益实践。大学生演绎妈祖祭典,让这项古老的民俗活动得以传承,且发扬光大。
■ 再升级突出“海丝”元素谱新篇
妈祖祭典仪式如何适应新时代变化,打造成融祭祀、朝拜、观光为一体的大型户外盛典呢?自2013年底起,经妈祖文化、民俗、舞蹈、音乐、服装等着名专家的反复论证,妈祖祭典仪式再度升级。“再升级版”祭典仪式于2014年农历三月廿三首度亮相湄洲妈祖祖庙天后广场。
“再升级版”祭典仪式请来国家一级编导吴玲红作为总导演,在祭典规模、服装、音乐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大胆的创新,将妈祖文化与海洋文化更加有机融合。祭典仪式以庄严、凝重、肃穆、祥和为基调,追求祭典的宏大气势,三献乐舞的绚丽多彩。将祭典仪程与现场的合唱团(歌生)舞蹈团(舞生)民乐团(乐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保留莆仙元素的基础上更时尚,更突出总体层次感、视觉感和观赏性。
该版仪式在人数上增加63人,达到519人。新增人数在初献礼时出现,舞动8条长25米的蓝绸。当蓝绸在仪式现场舒展开时,现场成为一片蓝色海洋,展现出海洋文化与妈祖文化的完美融合。同时,这也与送神环节增加7条彩绸、寓意妈祖羽化升天形成呼应,隐喻海上丝绸文化。
时间上,该版祭典仪式缩短为35分,打破以往主祭人、陪祭人一同出场的局面,只有主祭人从天后广场戏台边走向祭祀现场,而所有的陪祭人分成两队站在祭祀现场左右两边大门前,当主祭人走到祭祀现场台阶前,两边陪祭人各由7名穿着湄洲女服饰的司仪引领到祭祀现场,这不仅大大缩短了时间,也使得整场仪式顺畅、庄严。天后广场两侧看台也被分成10个区域,每个区域都站立着一名穿着湄洲女服饰的司仪,引导观众观赏仪式,使得整场仪式融为一体。
庄重、大气的祭典服饰也是“再升级版”祭典的一大亮点,11套全新订制的妈祖祭典服饰主要采用唐宋风格。跳八佾舞的女舞生服装,在传统基础上,添加了延伸肩延的造型,粉色上装如同朝霞,湄洲女裤子被改良成蓝色裤裙,象征海浪。湄洲女特色的“帆船头”也被运用在女舞生上。男舞生蓝色短装与其拉动的蓝绸“海浪”相呼应,加之紫红色服饰的乐生、军绿色装束的歌生,祭典现场,色彩斑斓,神采奕奕。
这是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形势下,妈祖祭典以弘扬妈祖精神、共谱海丝新篇的原则再次升级,必将为增进两岸四地交流、扩大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注入新的活力。
同谒妈祖,共佑海丝。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董事长林金榜说,随着时代变迁,妈祖祭典仪式的表现形式相应变化,融入“海丝”,共促“海丝”战略,并助力莆田以“海上丝绸之路庇护神妈祖的故乡”名义参与“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在新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不断推进过程中,妈祖精神始终是海上丝绸之路沿途国家和地区信众不变的寄托,妈祖和平女神为新海丝的建设“保驾护航”。 (湄洲日报记者 吴伟峰 见习记者 郑已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