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游洋山歌:古朴悠扬韵味浓

    游洋山歌:古朴悠扬韵味浓

    点击查看原图

      村民正在进行游洋山歌排练。

    点击查看原图

      官群仙老人用叶子当乐器伴奏。

      昨天一早,仙游县游洋镇河星村的村民陈素香就戴上斗笠,步行来到兴山村村部。她要和另外几位村民一起,认真排练沉寂了几十年的“游洋山歌。”他们将于6月13日在仙游县文庙进行“仙游非遗文艺精品展演”。

      游洋镇,位于仙游县城西北部,地理位置偏僻,在崇山峻岭间。据记载,宋时战乱,河南民众南迁逃难,来到仙游游洋,从此定居在此,也把河南的山歌调子带了进来。游洋山歌是仙游县目前唯一现存的山歌,目前正准备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游洋山歌有中原古音的味道,是文化的活化石。这样的山歌,在全省也不多见了。”仙游县文化馆馆长陈荣振说。

      “第一相送出校门,梅花香味情意绵,爱折一枝给兄插,想兄不是插花人。山伯走前讲分明,头上插花是女人,我是堂堂男子汉,那爱衣紫共腰金。英台讲话有原因,看见桃李栽山边,桃李花开都一样,好像兄弟节至亲……”来自游洋镇兴山村、河兴村、游洋村的村民刘明烟、徐爱茶、谢新位一起唱起游洋山歌《十八相送》(这是一首讲述梁山伯祝英台爱情故事的山歌),62岁的老人官群仙用叶子当乐器,为他们伴奏。

      笔者看到,男女山歌手挑着扁担,一唱一和。质朴、悠扬的歌声在山林间回荡,带着一种乡野间的开阔之气。据介绍,像《十八相送》这样有歌词、有故事、成篇幅的游洋山歌还有30几首,至于劳动时的号子歌等,还有上百首。

      在流行音乐风靡的今天,许多人恐怕没有在现场听过原始的山歌。然而,对于游洋镇50岁以上的人来说,山歌是他们的“集体记忆”。

      “八九岁时,大人唱山歌,我就跟着学。后来,很多姑娘在一起,一边编竹篮子,一边唱山歌。大家还一起对歌,你一句,我一句,很有意思。”今年50岁的陈素香笑着说,“那时,游洋家家户户都会唱山歌,甚至连骂人,也用山歌来骂。”

      岁的游洋村村民谢新位年轻时就是个唱歌好手。他说:“当时,在田野里干活,大家挑着担子,一起唱山歌,干活有劲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游洋山歌渐渐销声匿迹。改革开放后,由于包产到户,大家都在自己的田地里干活,山歌就没人唱了。”他和其他的山歌能手一样,都已经将近三四十年没唱山歌了。

      游洋山歌从古时流传到建国初期,已有近千年历史。过去,人们上学机会不多,山歌给了大家最初的教化。“以前,村民们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在深山里唱山歌,可以派遣孤独。游洋流传的山歌,大多是歌唱历史故事、亲情、爱情、友情,是很纯粹的。”陈荣振告诉笔者。

      “如果没人唱,山歌就要消失了。游洋山歌的曲调、歌词是祖先世世代代口传下来的,山歌的曲调非常有生命力,歌词丝丝入扣。现在再不‘挖’,就会被‘埋’进土里了。媒体上经常用‘天籁’这个词来形容歌声,对我来说,山歌就是‘天籁’之音。最民间的,才是最不可复制的,最宝贵的。”陈荣振说。今年已60岁的他即将退休,但为了拯救游洋山歌,他不时奔走于山间。

      为了留住这一面临失传的山歌技艺,仙游县文化馆联合游洋镇政府,在游洋境内寻找山歌能手,组织他们进行排练。据悉,在文艺展演后,仙游县文化馆将对游洋山歌进行录像、录谱,以期将这个宝贵的非遗留给后人。游晓璐 文/图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