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那些年我们看电影

    那些年我们看电影

      打小起,看电影就是我最高兴的事。我清楚地记得每到晚上,电影院门前是人山人海的场面。在那个文化生活过于单调、物质和精神渴望充盈的年代,电影成了人们最喜爱、最奢侈文化娱乐消费。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我读小学那些年,学校每个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包场看电影。一般都在开学前,把看电影钱交给学校。

      那时我在涵江楼下小学读书,步行到工人电影院看电影只要五六分钟左右,每逢学校包场去电影院看电影,全校师生就排着整齐的队伍,按年级从低到高依次而行,一路浩浩荡荡,场面颇为壮观。

      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电影正片放映之前,往往加映一部《新闻简报》、或纪录片等,如果是毛主席镜头出现时,全场都会爆发雷鸣般的掌声,那通常称“加映”。小学生偏爱看的是战斗片,尤其是《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上甘龄》等,票价一般五六分钱。每个学期一般都会看上二三场,

      上中学后,学校还有包场看电影,票价是一角多一点。那部轰动一时的朝鲜电影《卖花姑娘》,也是学校组织包场观看的。学生观看电影秩序出乎意料的好,同学们坐得住、静得下、看得入神,不多久,整个电影院抽噎之声不绝。不少同学还学会了《卖花姑娘》影片主题曲,至今,我还能能随口哼出这首歌的旋律呢。

      每次看完电影后,语文老师都要求各班级的学生写影片观后感,好的作文都会在校园墙报上贴出。

      再后来,我当了知青,农场偶尔会有盐场电影队来放映,放的是“老三战”:《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还有《平原游击队》、《英雄儿女》,每次轮到放电影日,就早早收工,天还是大亮着,晒稻场就坐满了人,邻村也来了许多人,来晚了就坐在银幕后面反着看。有时遇见刮风下雨,银幕被风刮起,电影中的人都变形了,也不影响大家的热情。那时我们几个知青还跟着放映队连续几晚到好几个工区去追《英雄儿女》的美女王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大批老电影解禁,电影院重新涌现出观众潮。此外,新拍的电影也层出不穷。那个时候,电影院售票窗前排起了长队,谁有几张电影票,那可是朋友们钦羡慕的目标,都想套近乎。每部老片重映,都会吸引大量的观众,那些“文革“前曾经看过的人津津乐道影片的精彩,比现在的广告还顶用,让没有看过的我心里直痒痒,千方百计地去弄票。一些人找熟人“走后门”弄到电影票。而送电影票又成为谈恋爱最有效的方法,当时看电影不知成就了多少姻缘。

      八十年代初,风靡一时的功夫片《少林寺》,很多人是看了一遍又一遍,售票处的队伍天天排到马路上。《少林寺》后,又有了《小花》、《天云山传奇》、《喜盈门》等,大批新片纷纷上映,人们带着对新事物的渴望纷纷涌向影院。

      银幕上愈加五彩缤纷:《甜蜜的事业》中第一次出现了慢镜头,许多观众为之新奇;《庐山恋》里首次出现亲吻戏,观众更是惊叹。当时有句顺口溜:“男的拉着女的跑,见着大河就洗澡,见着高山就卧倒。”把小人物的爱恨情仇搬上银幕的《芙蓉镇》,让人热血沸腾的南斯拉夫战争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电影为人们打开了一扇看见外面世界的窗户,银幕上那些俊男美女成为人们心中的偶像,演员们的装束、外形都成了时尚潮流,

      九十年代开始,好莱坞大片、港台片陆续涌入国内,看电影已不再奢侈。因为酷爱港台片,邻居大哥林昊天是电影院常客,常常因为看周润发、周星驰的电影而废寝忘食,也时刻不忘记将周星驰的台词挂在嘴边。此外,他对李连杰、洪金宝、吴镇宇、张敏等主演的武侠片能如数家珍……

      那时候电影是人们了解外界的重要途径,电影伴随着一代人的成长。木子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