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仙游抗日剧社——近百年前仙游年轻人的光荣与梦想

    仙游抗日剧社——近百年前仙游年轻人的光荣与梦想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现在的仙游,并没有话剧团体。全县唯一的一名话剧创作者陈荣振在排演话剧时,需要自己去各个单位寻找演员来排戏。然而约在90年前,仙游已有话剧组织。近日,记者走访了仙游县档案局、仙游县图书馆,通过向朋友借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试图还原战争年代,仙游抗日剧社的风貌,追溯那个时代,仙游青年的光荣与梦想。

      1921年,在福州、厦门、泉州、莆田上学的仙游学生陈侃、陈啸高等回乡度假,在大蜚山附近凤岩寺外墙上贴了一张纸条:“仙游新剧社。”——这是仙游第一个新戏剧组织。新剧社的发起人陈啸高,正是福建戏剧的奠基人、后来的福建实验闽剧团团长,也是抗日剧社的创始人之一。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全面抗战爆发,北京、上海戏剧界组织了许多演剧队,分赴各地开展抗日救亡宣传。许多演员,从北京、上海回到仙游老家。

      同年11月,原仙游新剧社的社员陈啸高、郑毅等提议组建仙游抗日剧社,下设编导、剧务等股,剧社属业余性质,演员主要是来自中小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前期有郑毅、吴淑琼、张卓英、程雪玉、李素丹、陈骏驹等,此外还有部分机关人员与家庭妇女。抗日剧社社址设在城内三祠——承三书院,剧员们力图用话剧,启迪明智。

      抗日剧社总共有50个独幕剧、19个多幕剧、2个哑剧。其中有《草木皆兵》、《结婚进行曲》、《保卫卢沟桥》、《通州城外》、《罗店血战》、《黑地狱》、《塞上风云》、《魔窟》等,演出节目主要为话剧、歌剧和哑剧。下乡时,则主要演出兴化方言独幕话剧和小节目,轻装简载,便于流动。因当时一般观众不大习惯听普通话,在农村演出时都是用莆仙方言。

      据抗日剧社演员陈骏驹回忆,这时的仙游话剧,演出的内容是抗日,演员是知识分子,又是男女同台演出,这在农村被看做是一种新奇事物,所以每到一个地方演出,都受到群众欢迎。到较近的地方演出,男女演员都是步行,星期六下午出发,当日夜半回城。

      抗日剧社的所有成员都没有任何津贴,经济十分困难。开始时,只在每次演出后可以向后援会报销灯火、茶水、化妆品等费用一共法币5元。后来每月由后援会拨给法币10元,作为一个勤杂工的工资和购买笔墨纸张、灯油等费用,其它一切都由社员设法解决。服装、道具差不多全是借来的,化妆品的一部分也是演员自备。后来剧社通过一些社会关系,向一些商人募捐200元法币,又得到两个杉行捐赠的木材,就在田岑底鲤湖饭店借来的前厅建了一个简陋的固定戏台。在这里的两年演出,虽然也售卖戏票,但是考虑到一般观众的购买能力,票价定得很低,为法币5分~2角。由于通货膨胀,法币贬值,每场票房收入,最多的只够支付电灯等费用、添置一些零星道具和布景用料。舞台装置的简陋,可想而知。有一次,因为没有足够的钱交电费,临开演前,舞台电路被电厂切断,后在群众愤怒的压力下,电厂才恢复供电照明。

      即使如此困苦,剧员们依然坚持排戏演戏。在编导工作方面,初期起主要作用的是郑毅、郑田青。8年中,抗日剧社到榜头、龙华、度尾、枫亭、盖尾等乡镇演出过。剧社在第一年演出的13个独幕剧和5个三幕剧的47场戏中,有36场是为农村观众演出的。从广大观众,特别是农村对抗日剧的欢迎看来,剧社全体成员的汗水不是白流的。

      抗日剧社不但在仙游,且在莆田、泉州等地都有一定声誉。民国27年(1938年)2~3月间,抗日剧社应邀到莆田、涵江、泉州等地,演出《警号》、《一年间》、《夜光杯》等剧目。当时在厦门学习美术的湖南籍青年黄牛(即后来的著名画家黄永玉)曾参加抗日剧社《结婚进行曲》等剧的演出。

      演员陈骏驹回忆道,1945年,日本投降,抗日胜利,举国欢腾。抗日剧社完成了历史使命,到了自行解散的时候了。为了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也为了大家在8年之中,或多或少都曾相聚在一起,共历艰辛,应该有一次离散之前的欢聚。于是剧社选了夏衍、宋之的《草木皆兵》,作为一次向仙游观众的告别演出。由于政治形势严峻,无法再用“抗日剧社”的牌子了,但是大家不甘心,就用“仙游剧人联合公演:祝抗战胜利和抗日剧社八周年纪念”这样的一个形式发广告。在这个戏的排演过程中,全体社员团结得很好,是一个真正欢乐的聚会,但是大家心底也都埋藏着一抹悲凉,所以导演在演出说明书《这些人和这个戏底本事》中,一再重复地说:“这次演出,是给自己唱一曲骊歌。”

      抗日剧社的剧员们相信,“改善社会,并不是单靠政治方面的力量,必须还要有社会环境同时的改善,才可以辅助增进政治的力量。国家的发展,和人心的精进,借助于政治上文字上的少,得力于口舌——戏剧宣传的多。显然,在具有新文化思想的文人们看来,当时担起提高戏剧及指导群众的重任是话剧,尤其是青年的话剧运动。”

      抗日剧社8年的艰苦工作,曾有不少记录材料和统计数字,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焚毁殆尽,幸得保存下来的只有陈啸高的回忆录、8年演出剧目的不完全的记录、和一些零星的照片。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年轻人们清逸疏朗,女子亦穿背带男装,“勾肩搭背”,十分豪气。船上的合照里,有人干脆坐在高处,洒落不羁。后来,抗日剧社的一些主要成员,如陈啸高、郑田青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摧残,郑毅也受过错误处分,经受了多年的磨难,三人都过早去世了。

      从1949年下半年的庆祝解放,到后来的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运动中,仙游各地的音乐、歌舞等活动,都曾得到蓬勃的发展。此后,仙游各地莆仙戏、十音亦被普遍地发展了起来,唯独仙游话剧日渐式微,鲜为今人所知。  (游晓璐 朱侠智)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

    广告热线:0594-2288370    1301596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