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大霆坚守海岛31年不回城的感人故事
双休日,湄洲岛第二中心小学25名学生正抓紧排练,他们将代表学校参加12月27日举行的全市“莆仙戏曲进校园·十音八乐”比赛。在去年的全市“莆仙戏曲进校园·唱腔”比赛中,他们战胜了诸多城里孩子,勇夺第2名。说起这些海岛娃,校长宋大霆就显得十分自豪。
克服万难 呕心沥血育“幼苗”
出身教育世家的宋大霆,是市区长寿社区人,1982年从莆田地区师范学校毕业,自愿到湄洲岛执教,一呆就是31年。那年,19岁的宋大霆从城里乘上颠簸不停的客车,坐上摇摆不定的过海小渡船,又挑着行李走了7公里的路,来到了湄洲岛教育的第一站高朱小学—— 一座没有围墙,没有校门,仅有一幢两层小楼的破旧木瓦房。宋大霆回忆说:“那天,海风裹挟着细雨,空气里弥漫着浓郁的鱼腥味,忽明忽暗的油灯,落后的渔村与城市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站在三尺讲台授课,岛上人对年轻的宋大霆不放心。一些老师和村干部认为,这年青人应该是在城里干不下去了,才来海岛的。在别人怀疑的目光下,宋大霆还碰上了海岛上生活的“五难”:年轻教师找对象难;患病治疗难;城里人入岛买房、建房难;没路没车,交通难;淡水少、没有电,照明难。
这时,高朱小学老校长找宋大霆谈心:“这里地处海岛,人才奇缺,教育落后,工作、生活条件不如城里。好不容易盼来的公办教师一个个都调走了,希望你能留下来,为海岛的孩子成长助力。” 老校长的激励和逆境激发了宋大霆的信心和斗志。“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让他们刮目想看。”面对困难,宋大霆暗下决心。他担任一年级班主任,包揽下所有教学科目。而他所教的班级是全校最难管教的“差班”, 56名学生一大部分没上过幼儿园,还有不少留级生。
宋大霆千方百计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水平。
盛夏,为了避免孩子们蜗居在狭小昏暗、通风不足像“蒸笼”一样的教室里煎熬学习,宋大霆领着孩子们在院子里上课,挂起临时用的小黑板,用哨子当上课铃。入夜,宋大霆点起煤油灯,精心备课、批改作业,找出每个孩子的学习薄弱环节,悉心研究教学方案。
为了满足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需求,每个月发工资,宋大霆都要回城里,从每月38.5元的微薄工资中,挤出尽可能多的钱,为孩子们选购课外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学期下来,“差班”有了很大起色,孩子们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学区校长特地邀请宋大霆写一份教学经验总结,号召其他教师向宋大霆学习。
就这样,仅仅一个学期,宋大霆就征服了破旧的学校、人们的不信任和海岛艰难的生存环境三座“大山”。
倾情投入 扎根海岛不回城
为了追求更好更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海岛教师往城里跑是人之常情,而宋大霆却放弃数次进城机会,扎根海岛不回城。
1989年,宋大霆与一名城厢区籍的女老师恋爱结婚,夫妻双双挤在不足6平方米的一间潮湿阴暗的校舍里,备课、写教案,以苦为乐,以岛为家。当宋大霆的父亲病瘫在床,组织上决定将他调回城里时,面对学校领导、渔村人的挽留和岛上孩子们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宋大霆毅然留在海岛,倾情投入海岛教育事业。
2003年,由于工作需要,宋大霆担任湄洲岛第二中心小学校长。他放弃春节回城团圆的机会,走访回乡的湄洲岛经济能人,动员他们捐资助学。一栋新教学楼、一个新操场,一座美丽的幼儿园拔地而起,一批批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进,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如今学校实现了“班班通”,获得福建省体育基地校、市“文明学校”、市“平安校园”先进校等多项荣誉。目前,该校正创建省“文明学校”。
多年来,宋大霆所教的学生、所带的班级学习成绩屡屡名列前茅,斩获多项比赛大奖。宋大霆的突出表现,也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他先后多次被评为省、市、县优秀教师、教育先进工作者、湄洲岛杰出人民教师、福建省骨干校长等。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