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街弥漫“莆田味”
“大宗伯第”、“社衙头”……听老人们讲述城里人的过去事
图①:古街里,“城里人”的生活方式、习俗至今未变味。
图②:百岁老人俞纪荣坐在家门口喝早茶。
图③:古老的“大宗伯第”里传出孩子的笑声,透着一股生生不息的希望。
晨曦微露,市区大路街明尚书陈经邦故居“大宗伯第”厚重的大门缓缓开启,百岁老人俞纪荣坐在家门口喝着早茶,看着小孩们嬉闹……12月上旬的一天,记者来到这里,映入眼帘的老少图景给人一种深邃的时空感。
“大宗伯第”房梁上挂着陈姓的红灯笼,厅堂里弥漫着饭香,天井里几棵盆栽还沾着露珠,老太太把洗过的衣服挂在天井上晾晒。而在第3个天井边的一名老大爷则一边看守着灶上的饭锅,一边悠闲地刮着胡子。这时,66岁的陈祖兰提着菜篮走进“大宗伯第”看望母亲俞纪荣。
俞纪荣18岁嫁进“大宗伯第”,在这里一住就是80多年。这位“大宗伯第”里最老的老人说,这座宅邸历经百年风雨。清代,她丈夫的太奶奶搬来这里,从此就在这里扎根。在她的印象里,“大宗伯第”最多的时候住了80多户居民,目前这里只剩下10多户人家,他们现在还遵守着1985年4月制定出来的“十要十不要”公约,“要自觉尊老爱幼,不要遗弃老人;要搞好清洁卫生,不要圈养家禽家畜”等,过着悠闲的生活。
“大宗伯第”是明清古民居建筑群古街的一个缩影。
在市区繁华商业街背后,大路、县巷、后街、衙后、庙前和坊巷6条古街纵横交错。这里没有闹市的喧嚣和快节奏,随处可见老房的沧桑和清静的慢生活。修钟表、裁缝店、古玩字画等民间老行当、老字号随处可见;在这里可以看到一群老城里人围坐在一起喝茶打牌;在这里还可以听到老人家说得最原滋原味的坊间故事……
在大路街一家戏剧舞蹈服装店,店主林炳章虽是个体经营,却按“朝九晚五”来上班,生活过得“很体面”。他说,在古街做刺绣活儿的人,大多就是为把这项手艺传承下去,真正完全靠此谋生的人家较少。让人感到无奈的是,如今这种刺绣活儿都被机器加工所取代。
2011年,荔城区借鉴福州“三坊七巷”,改造6条古街,铺设了仿古地砖,架设了仿古路灯,对古街外立面装饰,打造莆田版的“三坊七巷”。 古街改造后,也吸引了一些现代时尚行业的进驻。
一家现代时尚的画室在老店老行当聚集的老街老巷里尤显突出。店里飘荡着舒缓的音乐,墙上挂着色彩斑斓的现代画作,店主许源清正指导学生创作。他说,古街既有现代风味,又不失古朴典雅,很适合绘画创作,因此他把原来在北大路经营11年的画室搬来古街。
6条古街除了坊巷,全部在长寿社区辖区内。长寿社区名叫“长寿”源于县巷长寿社。长寿社迄今已有1083年,比莆田城兴建还早50多年,难得的是社址千年不变,门前路口是莆田城内“九头十八巷”之“社衙头”,为原衙后路、大路和后街路三条古街交汇处,这里是古代莆田城内南北交通要冲。
106岁的林赋梅是6条古街里年纪最大的老人。这位出生于清光绪34年的老人已经5代同堂,膝下的儿孙有50多人。如今,老人经常坐在家门口晒着暖暖的太阳,望着古街尽头外的高楼大厦,时不时向过往的人们报以慈祥的微笑,每一个细节皆故事!吴伟锋 黄凌燕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