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莆田“点心”的典故

    莆田“点心”的典故

      莆仙人的日常生活,除一日三餐外,还有多种多样可以随时进食的糕饼等,俗称“点心”。家里来了宾客,必煮线面、米粉等点心招待。有的山区祝寿,邻里乡亲有端点心的惯例。产妇坐月子,有“三顿食四顿点心”习俗。街上的小食店(担)也都称作“点心店”(担)。“点心”和人们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点心”词源于唐。宋人吴曾《能致斋漫录》载:“俗例以早餐小食为点心,自唐代之时,已有此语。按唐人郑修为江淮留后,家备夫人晨馔,夫人顾其弟曰‘治妆未毕,我未及餐,尔且点心’”。庄季裕《鸡肋编》卷下:”上微觉馁,孙见之,即出怀中遂饼云:‘可以点心’”。糕饼之类的小食并称点心。周密《癸辛杂识前集·健啖》“闻健啖,朕欢作小点心相请,如何?”

      相传北宋末年,莆田涵江白塘东墩村(今属洋尾村)有一布衣,名李富,字子诚,号谵轩。因早年丧父,事母至孝。当年,国家处在多事之秋,而朝廷却偏安江南一隅,歌舞升平,权奸误国。金兵南下,大举进攻北宋,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掳。赵氏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即下诏勤王。李富闻二帝被掳,中原沦陷,毅然移孝为忠,以赴国难,慨捐家财,在莆方招募义旅三千,稍加操练,备足粮草,择日率旅乘船,取海道兴化湾直航长江前线。途中,李富闻南宋将韩世忠被金兵围困城中,正临断粮之危。李富立即率义旅从水路突入城中,韩军待李富送来的粮草,坚持到南宋援军的到来。里外夹攻,杀得金兵落荒而逃。班师回朝后,韩世忠将李富和义兵举拔建洲、破大仪、迫使金兵北撤之事奏报朝廷。高宗皇帝封李富为殿前统制司干办。后人称李富为李制干。建炎四年(1130),金兀术率30万大军进犯镇江。当时镇守在镇江的大将韩世忠,在其夫人梁红玉的协助下,黄天荡一役,杀得金兵死伤过半,金兀术狼狈而逃。这梁红玉看到本军战士日夜浴血沙场,奋勇杀敌,很受感动,于是便命令部属烘制各色民间喜爱的糕饼送往前线,慰劳将士,以表她的“一点心意”!将士们亲昵地简称为“点心”。李富和抗金英雄岳飞相友善。岳飞被秦桧害死后,他愤而弃官回乡,捐巨金修府学,筑海堤,建桥梁。他为了纪念工人们的辛勤劳动,就仿效梁红玉的做法,对他们除工钱之外,还给以“点心”。莆仙人至今对工匠、师傅、帮工、小工都给予享食“点心”或付“点心钱”的惯例。民间把它衍化成日常点心。

      莆仙民间待客的点心多以线面(也用面条)、米粉、蛋为主。正月款待来客或亲朋出远门回来必以此作为点心“接风”。

    ——————————————————————————————————————————————

      殷勤待客话“点心”

        莆田民间接待客人(俗称“人客”, 一般是指亲戚朋友),十分殷勤讲究,其中“点心”是必不可少的。若客人是第一次上门,主人会煮一碗线面给客人作点心,碗面上放煎鸡蛋或水煮蛋、肉类、香菇、青菜、紫菜、金针(黄花菜)、油炸花生米等,俗称“点心面”;若是远客上门时,则要先清煮鸡蛋拌白糖后再煮“点心面”;日常生活中除一日三餐外,还有多种多样可以随时进食的糕饼等,俗称“点心”;有的山区祝寿,邻里乡亲也有端点心的惯例;产妇坐月子,有“三顿食四顿点心”的习俗;对工匠、师傅、帮工、小工等主人也有给予享食“点心”或付“点心钱”的惯例;就连街上的小食店(担)也都称作“点心店”(担)……可见,“点心”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

      其实,“点心”一词由来已久,最早源于唐。据《唐书》记载:唐郑为江淮留后,家人备夫人晨馔,夫人谓其弟曰:“治妆未毕,我未及餐,尔且可点心。”同书又引周晖《北辕录》云:“洗漱冠饰毕,点心已至。”后文说明点心为馒头、馄饨、包子等。由此可知点心古时亦指晨馔。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吃早饭一般又叫吃“早点”,显然还保留着“点心”与早晨饮食有关的意义。庄季裕《鸡肋编》卷下:”上微觉馁,孙见之,即出怀中遂饼云:‘可以点心’”。即糕饼之类的小食并称点心。

      关于“点心”这一名称的由来,相传东晋时期有一大将军(一说是南宋将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见到战士们日夜血战沙场,英勇杀敌,屡建战功,很受感动,于是特地传令部属烘制各色民间喜爱的美味糕饼送往前线,慰劳将士,以表其“一点心意”。从那以后,人们便将各种美味糕饼统称为“点心”,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点心”在我市民间流传很广,这一充满人情味的独特民俗风情,体现了莆仙人民殷勤好客、注重礼仪的传统美德。林夕

    ——————————————————————————————————————————————

      莆仙民间“点心”习俗

      “点心”是指饭前或饭后的小量餐饮,其种类丰富多样。在莆仙民间,“点心”成为司空见惯的一种小吃。但是,莆仙人所说的“点心”有着特殊的意义,包含一种亲友之间来往的礼仪行为。

      一般说,人家要到亲戚、朋友家登门造访,主人就得客客气气地招待喝茶,或吃水果、瓜子等。这样主人还觉得招待不周,特地去煮“点心”,通常是煮线面、米粉,或者是鸡蛋、鸭蛋、汤圆等等。可是客人必须接受主人的盛情厚意,肚子再饱,也得坐下来品尝几口,表示有礼貌接受对方的礼仪。其间,主人不时手持筷子往客人碗上挤压,并口口声声说“要吃干净”、“都给吃掉!”、“别客气,路子这么远,肚子会饿的……”,客人总觉得尴尬,难为情。一会儿,客人放下筷子,离开桌子。这时主人手忙脚乱,硬要客人再吃几口。客人大概只吃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点心”碗上面的花生、紫菜、肉类、青菜、黄花菜等等,只吃一点点,不敢全给吃光,唯恐不礼貌。这时,主客磨蹭了一阵,最终主人还得把点心端到厨房里,放在锅子里,待客人走后,端给孩子吃,孩子们喜出望外,虎囵吞枣,吃得津津有味。称为“吃福余”。

      主人煮“点心”,亦有煮蛋。一般煮四个,客人只吃两个,剩下一半,表示客气,肚子再饿,亦不能给吃光。莆仙民间叫“留碗底”,这并非嫌煮不好吃,是一种礼貌行为。煮“点心”时,如果是男的客人,主人还得备有酒。以前农村一般家庭,一年煮“点心”多达上百碗,表明来往多、客人多、门庭若市。这从某种意义来说,说明主人好客,朋友广通四面八方,交友多外交好,视为一种光荣。过去,人家请来医生登门诊病,也得煮“点心”,主人要煮米粉。因为米粉煮熟后脆弱、松软,意为“脆脆葱”。亦就是说,医生给病人看病,药到病除快带康复。春节期间,煮“点心”必须煮线面或打面、机面,意为长寿,情意绵绵;亲人祝寿,煮“点心”一定要线面。人家孩子考上大学,将要动身远行,或者青年人应征参军入伍,亲人煮“点心”表示祝福,应当煮蛋汤,表示顺利圆满。

      人家建造房子,或者装修、做家具等,雇泥匠、木匠,下午三点许,必须煮“点心”给工匠吃。这种情况就灵活,线面、打面、粉面、米粉、白米果等均可以。工匠们重体力劳动,下午“点心”当作饭用,一般都吃完,还得再打半碗。近年来,人家雇工匠做工,备有“点心”充饥,通常是馒头、糕点、面包等之类。人家华屋落成,主人煮线面一碗,称为“炉归面”,即工程竣工“点心”。莆仙人妇女分娩坐月里,每天要多餐多饮,称为“九十砂锅,一百八十碗”,就是说一天要三餐三“点心”。有的人贪吃懒惰,被人家唾弃,骂其“三顿吃,四顿点心”。其实,一般的人一天三餐就足够,除非晚间忙碌工作加班,吃个“点心”。现在街道上有许多摆摊夜宵,就专给那些夜间工作加班的人提供餐饮服务。据说,夜间吃点心会导致加重胃肠消化负担,工作到十点左右休息,不会影响身体健康。许多胃病的人,就得少吃多餐,成为习惯。

      农村农忙期间,农民们劳动强度增大,体力消耗,除三餐之外,还得加上“点心”充饥。这种农忙“点心”就随人家的方便,品种多样,有的甚至将午餐的剩饭再煮熟,就当作“点心”,比较简易,以吃饱为主。 (郭大卫)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

    广告热线:0594-2288370    1301596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