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度与龚茂良
□林劲松
黄公度与龚茂良是年兄弟,年兄是状元,年弟为同科进士,关系不一般。但是,他俩仕途很不如意,黄公度在宋高宗时被罢官,龚茂良却在宋孝宗时被罢官。
黄公度(1109~1156)字师宪,号知稼翁,莆田(今属福建)人。绍兴八年进士第一,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后被秦桧诬陷,罢归。除秘书省正字,罢为主管台州崇道观。十九年,差通判肇庆府,摄知南恩州。桧死复起,仕至尚书考功员外郎兼金部员外郎,卒年四十八,著有《知稼翁集》十一卷,《知稼翁词》一卷。
拙作《龚茂良与宋孝宗》说:龚茂良,宋兴化军莆田县人,绍兴八年(1138)进士,宋孝宗时参政议政,得到重用,官至宰相,后来因为“五年不说恢复”即恢复对中原的统治被罢官,贬至英州,“父子卒于贬所”。冤案平反后,“上曰:‘茂良本无罪。’遂复资政殿学士,谥庄敏。”为此,《宋史》的《龚茂良传》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宋史》说:“张浚视师江淮,茂良言:‘本朝御敌,景德之胜,本于能断;靖康之祸,在于致疑。愿仰法景德之断,勿为靖康之疑。’除监察御史。”(《湄洲日报》2014-12-04)
他俩又是诗人。黄公度《题顺济庙诗》曰:
枯木肇灵沧海东,参差宫殿崒晴空。
平生不厌混巫媪,已死犹能效国功。
万户牲醪无水旱,四时歌舞走儿童。
传闻利泽至今在,千里危樯一信风。
据有人介绍:《题顺济庙》是除宋代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一文所附《迎神歌》、《送神歌》二首祭诗外,我们目前所能读到的最早的吟咏妈祖的诗作,也是第一首出现妈祖庙号的诗歌。因此在历代妈祖诗咏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诗题中的“顺济庙”,指莆田宁海圣墩(今属涵江)妈祖庙。顺济庙之“顺济”为宋宣和五年(1123)宋徽宗敕赐的妈祖庙额,也是妈祖庙得到的最早的朝廷赐号,规模颇为壮观。黄公度于顺济庙重建后不久游览并作此记游诗。
本诗首联的“枯木肇灵”,指妈祖“枯槎显圣”故事。据廖文记载,元口丙寅年(1086),“墩上常有光气夜现,乡人莫知为何祥”。原来是妈祖“示渔者枯槎”(船板)于海边,并托梦于当地乡民说:“我湄洲神女,其枯槎实所凭,宜馆我于墩上。”于是“父老异之,因为立庙,号曰圣墩”。这也是圣墩地名的来历。首联的大意是说,顺济庙缘于妈祖在莆海之东显灵而兴建,建成后的宫殿错落有致,高高耸立,在晴空下显得十分雄伟壮观。本联表面写妈祖庙宇的高峻,实际也以之衬托出妈祖在人们心目中的高大形象。(《黄公度 妈祖题诗》,《莆田文化网》2012-7-17,到2022-5-10阅读量达87020人次)
拙作《此水还应接鄞水》说:宋人龚茂良《题木兰陂》诗云:“木兰春涨与江通,日日江头送晚风。此水还应接鄞水,为谁流下海门东?”在这里,龚茂良把木兰陂的创建和王安石当年治浙江省鄞水的实践有机地联系了起来,增添了许多诗意。
王安石是庆历二年(1042 年)进士,初开始知鄞县。据《东都事略》卷 79《王安石传》记载:“安石好读书,三日一治县事。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不次进用,可以激奔竟之风。”在这里,激奔竟之风即扭转追求高官厚禄之风。在这方面,王安石做得特别突出。他任地方官,那是想方设法为老百姓做好事,认真落实庆历新政(1043-1045 年),却不想高官厚禄。由于勤奋好学,严于律己,王安石德才兼备,大智大勇。宋神宗时,王安石主持变法,继续把宋朝中期改革推向深入,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范仲淹十大政六曰厚农桑,重视农业、手工业,发展生产,以纠正“国家不务农桑,粟帛常贵”现状。范仲淹建议朝廷降下诏令,要求各级政府和人民,讲究农田利害,兴修水利,大兴农利,并制定一套奖励人民、考核官员的制度长期实行。王安石在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按中央政府要求办事,后来发展为农田水利法;“贷谷予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这一利民政策,后来发展为青苗法。
七曰修武备,整治军备。范仲淹建议在京城附近地区召募强壮男丁,充作京畿卫士,用来辅助正规军。这些卫士,“使三时务农,大省给赡之费;一时教战,自可防虞外患”,即每年大约用三个季度的时光务农,一个季度的时光教练战斗,寓兵于农,实施这一制度,可以节省给养之费。而且京城成功了,以后还可以把这个制度推广到了全国。王安石也在鄞县进行“严保伍”实践,后来发展为保甲法。
无独有偶。当王安石在鄞县实践农田水利、青苗法、保甲法等时,在朝廷当言官的蔡襄回福建任职,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庆历新政,他的政绩有奏复五塘、创建泉州万安桥等。(《莆田晚报》2012-11-20)
因为木兰陂是在王安石变法中最终建成的,所以把木兰溪水和鄞水联系起来,进行一番历史回顾,不仅富有诗意,而且还会加深对宋朝中期改革的认识。从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莆田县农田水利建设从小到大,日益完善,到了后来,甚至于连宋时福建省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木兰陂最终也被建成了!这些无不称得上是历史的奇迹。从中人们可以清楚看出,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在中国历史上拥有重要的政治地位。所以,龚茂良的诗写得好,富有诗意。
所以,黄公度为妈祖庙题诗,龚茂良为木兰陂题诗,都称得上是第一个。
但是,“诗言志”。相比之下,龚茂良的诗情调健康,对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丰功伟绩敢于肯定,有魄力;黄公度却在那里宣传有神论,“枯木肇灵沧海东”。那是与自己身份不相称的。这是因为王安石变法期间,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改革,只考策论,专门比一比政策理论水平;诗赋两种考试被取消了。从此,国家对理论队伍建设日益重视。黄公度是状元,题诗也应该有状元风度,言行一致,不能忘乎所以,去宣传有神论,做异化妈祖信仰的错事。
而且那样做,歪曲了历史真相。那时莆田妈祖庙众多。但是,在湄洲墩却发生妈祖显灵,请求当地人为她建立宫庙的怪事情。你说这不是丑化妈祖,又是什么?作为一位状元却竟然分不清是非,上当受骗,变成了弱智者,被人当枪使!所以,今天评论诗时,我们一定要把好质量关,切不可陷入盲目性。
历史事实胜于雄辩。妈祖十八岁时(978年)莆田归宋;次年,兴化军诞生,段鹏出任兴化知军以后,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贤良港码头终于青春焕发,重操旧业,港里村因码头而跃为繁华的商埠,成为了莆田首富。在那时,妈祖把自己的学识奉献给家乡的建设,为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洋经济开辟做出了谁也不可替代的贡献。她的事业成功了,事迹传开了,她的信仰又变成了兴化军三县人民共同的信仰。结果导致我郡士农工商全面发展,名列福建甚至全国前列,称得上是历史奇迹。
与此同时还说明,在宋初,莆田就懂得立祠祭祀、表彰乡贤妈祖,很不简单,称得上是那时莆田社会科学一项重大发明创造,历史意义十分重大。
所以,莆田建造妈祖庙,完完全全是依靠城乡各地人民群众自觉性。妈祖宫庙建设好了,然后请妈祖金身进殿。圣墩顺济庙也是这样的,原为圣墩神女祠,历史较长。妈祖金身进驻该祠,是庆历新政(1043-1045)以后的事。100多年后,乡贤李富改建该祠,让妈祖出任主角。从此,圣墩神女祠变成为圣墩顺济庙。
这是什么原因?很可能与宋高宗在临安(今杭州)创建妈祖庙息息相关。否则,李富绝不会心血来潮,自作聪明,把里面诸神位置随意变更。
据《敕封天后志》记载:“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封崇福夫人;绍兴二十六年封灵惠夫人,绍兴二十七年加封灵惠昭应夫人。”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原因也一定要找出来。只有这样做了,我们今天研究妈祖文化才有真正的意义。否则,那是盲目的,势必会前功尽弃,一无所获。
或者说同样是宋朝后期人,宋高宗对妈祖优秀品质的认识,那是比黄公度深刻得多。宋高宗称赞妈祖是宋初莆田四有人才,“灵惠昭应”缺一不可,实在是太精辟了!正因为如此,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宋高宗首倡妈祖信仰,并出色地完成了时代历史使命,国家由乱到治,天下太平,史称高宗中兴。
附:黄公度的妈祖题诗
南宋绍兴状元黄公度《题顺济庙诗》曰:
枯木肇灵沧海东,参差宫殿崒晴空。
平生不厌混巫媪,已死犹能效国功。
万户牲醪无水旱,四时歌舞走儿童。
传闻利泽至今在,千里危樯一信风。
《题顺济庙》是除宋代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一文所附《迎神歌》、《送神歌》二首祭诗外,我们目前所能读到的最早的吟咏妈祖的诗作,也是第一首出现妈祖庙号的诗歌。因此在历代妈祖诗咏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本诗作者黄公度(1109-1156),字师宪,号知稼翁,莆田(今荔城区)城内东里巷人。南宋绍兴八年(1138)状元,授承事郎,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迁秘书省正字。公度秉性耿直,因与抗金忠臣赵鼎(1085-1147)往来密切,加上他评议时政,为奸相秦桧所不容,被贬为肇庆府通判达十年之久。秦桧死后,黄公度被朝廷召回,高宗诏命为考功员外郎。但不到一年,黄公度病逝于任上,年仅48岁。公度工诗善文,著有《知稼翁集》、《知稼翁祠》等流传至今。今莆田涵江雁阵宫尚存宋高宗题赠黄公度的“登瀛阁”碑碣等遗迹。
诗题中的“顺济庙”,指莆田宁海圣墩(今属涵江)妈祖庙。顺济庙之“顺济”为宋宣和五年(1123)宋徽宗敕赐的妈祖庙额,也是妈祖庙得到的最早的朝廷赐号,规模颇为壮观。黄公度于顺济庙重建后不久游览并作此记游诗。
本诗首联的“枯木肇灵”,指妈祖“枯槎显圣”故事。据廖文记载,元口丙寅年(1086),“墩上常有光气夜现,乡人莫知为何祥”。原来是妈祖“示渔者枯槎”(船板)于海边,并托梦于当地乡民说:“我湄洲神女,其枯槎实所凭,宜馆我于墩上。”于是“父老异之,因为立庙,号曰圣墩”。这也是圣墩地名的来历。首联的大意是说,顺济庙缘于妈祖在莆海之东显灵而兴建,建成后的宫殿错落有致,高高耸立,在晴空下显得十分雄伟壮观。本联表面写妈祖庙宇的高峻,实际也以之衬托出妈祖在人们心目中的高大形象。
颔联的“巫媪”指女巫。在上古,巫、医不分,传说妈祖生前通巫术,热心为人治病。“效国功”指为国立功。相传宣和五年(1123),妈祖在海上显灵,庇佑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平安归来。后来又有协助宋兵战胜金寇的故事流传。全联意为:妈祖生前为巫医,不厌其烦地为民治病;死后又为国家立了许多功劳。本联概述妈祖受到朝野尊奉的原因。
颈联的“牲醪”指供祭祀用的牲畜和醇酒。上句意为:妈祖因防旱救涝,保佑年景丰收,受到了千家万户的虔诚奉祀。下句中的“走儿童”,指宋代的“小儿队”表演活动。宋莆田人林光朝《闰月九日登越王台次韵经略敷文所寄诗》句云:“闲陪小队出山椒,为有吴歌杂楚谣。”莆田人刘克庄《即事》诗也有:“东庙小儿队,南风大贾舟。”据记载,宋代教坊音乐中有“小儿队”,又有表演队舞的“小儿队舞”。“歌舞走儿童”记载的就是宋代妈祖庙会中的小儿队歌舞表演。实际上直到今天的妈祖祭典,仍少不了儿童歌舞和“装阁”的参与。因此本联上句写祭祀,下句写的是顺济庙一年四季都举行庙会,其中颇有特色的是“小儿队”的歌舞表演。
尾联的“危樯”指船上高耸的桅杆,代指船只。“信风”本指随季节变化,定期定向而来的风,这里指任随风力,即顺风之意。末联意为:传说妈祖至今还为人民造福,庇佑海上远航的船只顺风顺水。
《题顺济庙》一诗反映出妈祖信仰及其相关的习俗活动由来甚古。早在宋代,妈祖已成为百姓心目中的万能保护神。她能保佑“无水旱”,她曾勇敢“效国功”,她的“利泽”无所不在,能使“千里危樯一信风”。诗中同时反映出南宋莆田的妈祖祭祀民俗十分丰富,若把“四时歌舞走儿童”的描述,与莆仙戏的历史相印证,可看出莆仙民间戏剧歌舞的历史确是源远流长。如今,妈祖早已由莆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妈祖信仰,也已发展成为内涵十分丰富的妈祖文化。仔细研读此诗,会得到许多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