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民间信俗中陈文龙与杨五郎的历史渊源
□陈天宇
在莆田民间信俗中,百姓供奉的大多为本土或民众迁徙莆田之前祖籍地的忠臣义士义夫节妇及既有神只,而杨公太师(杨五郎)崇拜却是一个例外。
民间相传:假托杨五郎之名祭祀陈文龙
杨五郎事迹多见于历史传说,也未有在莆田活动的轨迹。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3年),宋太宗亲征辽国,在与辽的大战中,杨家将忠义殉国。相传,杨五郎官封宣威将军、殿前司马、步军都指挥使,并未当过太师。如果出于对杨家忠义家风的敬仰,莆田偶有一两座奉祀杨家将的庙宇是可能的,但在莆田进入元朝之后,短时间内在乡间出现百余座杨公太师庙,本身就成为一个谜。
而更让人疑惑的是,身在北宋的杨公太师(杨五郎)在莆田民间信俗活动中却大都充满了与元朝有关的元素,不少与杨公太师信俗有关的俚语村言是调侃元统治者(王爷)的,如“厄恶大王爷”(比大王爷还坏)“大王爷捉”“王爷船去荷(载)”等,全是来自于莆田民间百姓对元统治者的憎恶。莆田许多供奉杨公太师的寺庙中,八班衙役仍着元朝服饰,流传至今。在杨公太师出游的民俗活动中,元代服饰装束的“八班”“皂隶”为杨公太师鸣锣开道,当差跑腿,反映出民众对元朝统治的深恶痛绝。而更让人们感到奇怪的是,杨公太师诞辰与陈公太师殉国时间是同一天,这与莆田民间传说的陈文龙殉国后莆田民众伪托奉祀杨公太师之名而奉祀陈文龙的说法相契合。
陈文龙,字刚中,南宋兴化府玉湖(今荔城区阔口)人,宋咸淳四年(1268年)状元,官至参知政事。南宋末年,杭州被元军攻陷后,朝廷南迁,陈文龙率军固守兴化城,城破被俘,坚贞不屈,拒不投降,械送北上时,一路绝食,在岳庙吞灰而死,演绎了一曲民族节义的壮歌。为表彰这位忠义节烈的抗元民族英雄,南宋朝廷封赠其为太师,谥忠肃。相传,陈文龙殉国后,莆田百姓想立祠建庙纪念他,又怕被元朝廷迫害,为掩人耳目,就托名杨公太师或新建庙宇于凤山宫(今黄石镇凤山村)、谷城宫、月溪宫等地,以纪念陈文龙。各地莆田民众竞相仿效,建起了百余座杨公太师庙,并在陈文龙殉国日之前,以杨公太师之名,公开奉着神像出游。明朝建立后,陈文龙的英雄事迹得到大力宣扬。那些庙宇本应该改祀“陈公”太师,但由于奉祀杨公太师日子已久,且自供奉以来得神只保境安民,风调雨顺,于是人们就一既如往地供奉下去。
历史考证: 杨公太师与陈公太师渊源有自
陈公太师托名杨公太师奉祀的传说在莆田民间相传几百年。莆田出版的《二忠录》中记载:“莆人感公(陈文龙)忠义,立庙祀之,避元忌,托名杨公太师,即以四月二十六日为公生日,相沿不改。然故老传闻,咸知杨公为托名而祀”。莆田玉湖陈氏的族谱《玉湖陈氏家乘》也有相关记载。
在荔城区黄石镇,有些杨公太师庙中悬挂的联匾也证明确实有一些文人坚持杨公太师为陈文龙太师托名,实为同一尊神。在黄石镇清江村的供奉杨公太师的忠佑宫大厅有一副对联,是由清末秀才陈鸿章所撰,由他的裔孙陈汝霖强记追刻的:“满腹皆节义文章,破胡虏训家军耿耿贞贞宋丞相;一心贯古今天地,变姓名易装服考书所载真正略烈陈太师”。楹联边的说明文字为:“宋太师陈公文龙效忠一难海内恳州欲报馨香当时爱公者存及官易及信借称为杨公太师绩庙祀之乃相传既久数典据忘将考之史书,如家乘以幽有公以徵众信”。另有一副对联为:“忠骨葬杭州为社稷而终丞相一心惟为宋,灵神夷縠峤考史书所载太师二字总归陈”。在黄石镇厝柄村的杨公太师庙龙津庙也曾悬挂过陈鸿章撰写的楹联。
近代以来,不少乡贤曾提议要改祀杨公太师为陈公太师。1933年,玉湖后裔撰《黄石谷城祖庙改祀陈公太师忠肃公缘起》一文:“忠肃公讳文龙,字君贲,初名子龙,宋咸淳四年廷试第一,度宗易其名文龙,授镇东军节度判官。……至杭州太学,一恸而绝。时四月廿六日,享年四十有六。莆田人感公忠义,立庙祀之,避元忌,托名杨公太师,即以四月廿六日为公生日,相沿不改。然故老传闻,咸知杨公为托名而祀。今考事实,奉公像祀于黄石谷城宫。俾知为民族争存,足以激发人忠之气,其灵爽昭于百代有自来也。”玉湖后裔在为谷城宫撰写的对联中有一联为:“我公俎豆自足千秋避胡患别托主名习俗久沿梨岭玉湖名误认,后嗣蒸尝尊崇一本考家乘追寻往事孤忠不没壶山兰水共争光。”
在谈论莆田民间信仰陈公太师(陈文龙)和杨公太师(杨五郎)的关系时,绕不开莆田近现代史上的一位乡贤,他就是终其一生为陈文龙奔走呼号、编撰年谱、修祠葺墓、力倡杨公太师庙复祀陈文龙的莆阳乡贤张琴。1944年,张琴为黄石谷城祖庙撰写《莆田黄石太师庙改祀二忠募捐塑像启》,文中称:“……黄石杨公太师,考忠肃公殉义在杭州太学,时为元至正十三年四月二十五日夜,故祀忠肃者即以公成仁之日为永生寿辰。后人征文考献,信而有征。……塑像不能不更换以符名实。用是穷原探本敬告,表同情于改祀者,共起而图之。”
从这几份资料中,可以得出这样几件史实:1、莆田民间故老相传“陈文龙太师托名杨公太师以奉祀”一事,尽管民间未必一致认同,但可以确定不是今人杜撰,而是自古就有的,而且早已有有识之士进行过考证。2、1933年2月14日玉湖族裔玉湖陈氏子孙从二忠祠以隆重仪式送陈公太师驾前往黄石谷城祖庙时,不仅提前有文告,其间有送联句的文稿保存,当时在谷城宫也悬挂了对联,并且得到时人的认可。3、1944年农历八月初三日张琴所撰为二忠塑像募捐启事,除了引证前人的考证外,更以莆田所有杨公太师的生日为陈太师文龙公成仁之日为证,并认为“后人征文考献信而有征。”确系至论。4、黄石二十四铺出游,时间不固定,用卜卦的形式在陈文龙诞辰(二月十七日)与陈文龙殉难日(四月二十六日)前选定,既出于规避元朝统治者猜忌的需要,也体现了莆田民众的机敏性格。
学者建议:按原来规制进行礼拜
我市有些学者提出,莆田百姓奉祀陈文龙、杨公太师几百年,信奉的皆是他们忠义正直的爱国之情。建议:民间可在昭告民众杨公太师与陈公太师关系的前提下继续按原来的规制在陈文龙诞辰(农历二月十七日)之后卜卦择日礼拜杨公太师,这样可消除部分民众对信俗变更的疑虑。而在陈文龙成仁升天纪念日(也是杨公太师神诞日四月二十六日)由官方举行纪念陈公太师的活动,以此来传承莆田人几百年崇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这样可恢复历史原貌及弘扬陈文龙爱国主义精神,还原其成为一个具有浓厚爱国主义色彩的非遗信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