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人物>传奇巨商爱乡邦——记新加坡侨贤黄日昌先生

    传奇巨商爱乡邦——记新加坡侨贤黄日昌先生

      □文/郑邦俊  图/黄绳熙 蔡云容

    1.jpg

      黄日昌先生98高龄时,仍精瘦矍铄,一脸笑意,手脚便捷。他频铸辉煌的业绩令人敬佩!他持续不断的爱国爱乡义举永载史册!

    2.jpg

      1997年黄日昌返乡时和母亲、姐姐合影

    3.jpg

      伉俪携手72年

    4.jpg

      新加坡聚昌公司雄姿

    5.jpg

      福建省政府奖牌

      寡母贤德  孤儿倔强

      黄日昌先生,1921年出生于莆田市江口镇石西村厝前,不靠山也不临海,更没有像样的田地。他出生时,父亲黄福清就撒手西去,留下缠着小脚的母亲吴北楼和四位姐姐。与四户同住在一座“四目厅”,一亩园地,一只猪,一只鸡,就是全部的家当。黄老说,他一直无法想像当时母亲是怎样用她那三寸金莲,在这贫瘠园地和简陋房中操劳,把他们姐弟5人养活的。时至今日,每每想起这些,他都说是难以报答的母恩啊!

      黄日昌从小清瘦,但很勤快!从五、六岁起,夏天就下河抓鱼虾,抓到大鱼,卖掉换钱,抓到小鱼小虾,就留着一家人打牙祭。农忙季节,帮忙母亲和姐姐拾花生捡地瓜,一刻不偷懒。他聪明伶俐,无师自通把橄榄沾上糖,制成“糖橄榄”卖,挣点小钱。

      母亲目不识丁,但她认定人要有出息,得有文化!她先送日昌上私塾。1928年,在省城任职的乡亲黄绍昌毅然辞职回乡办绍昌小学,她马上送日昌和姐姐们上小学,不久,大姐见妈妈承担不起,主动辍学!又过几年,三位姐姐也先后弃学,在家帮编草鞋等手工活,她们决心供日昌安心上好学!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日昌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家穷连进城会考的车船钱也出不起!还要交2元会考费!黄校长闻讯立即出钱带他去。却又因发挥不理想,仅两分之差落取,黄校长勉励他不要灰心,明年再考!他回家后见母亲不提这事,唤他快吃饭,他主动地说:“妈妈!是我太紧张,考不好!不过我想就是考上了,也交不起昂贵的学费!您别担心,我已长大,想找些事赚钱。”母亲摸摸他的头,也点点头!

      于是,他见邻居亚财婶家巷口行人多,借用门口摆摊煎葱饼卖,一张卖2个铜板,到天快黑还没卖完,就走街串巷促销——降价卖:三只卖五铜板,后就两张卖三铜板,有时带回去全家尝鲜!

      他12岁时,母亲就送他到亲戚家学打算盘,他一学就会,还自己琢磨着用更简便的“黄氏算法”。不久,邻居盖新房子,工人按件计资,母亲叫他去帮忙,他用戏称的“黄氏算法”记帐,第一天收工,邻居看他记得一清二楚,字写得端正秀气,赞不绝口!完工时要给工钱,他母亲说是给孩子锻炼学功夫的机会,坚决不收。邻居过意不去,就买只猪脚当作工钱,盛情难却,母亲把猪脚炖了,全家人吃得比过年还高兴!

      年少越洋  屡创辉煌

      在莆田,一个家庭生个男孩是金珠宝贝!1936年黄日昌15岁,是他家唯一靠他将来传宗接代的!真是疼爱都来不及啊!然而,吴北楼强忍不舍,下决心送黄日昌外出谋生。她本想让他跟大姐夫去福州干安全!却恐他滋长依赖心理,不合她母子的秉性,也不利他成长!决然拜托好妹妹一样亲的陈亚财,东挪西借50元,送儿子随陈亚财到马来西亚加里曼丹岛三打根。经亚财丈夫介绍附近小吃店打工,他年纪小,个子也瘦小,小吃店是用门板拼起来的,每天开门打烊,他都要费力地把比他人高许多的门板一块一块地装好,令人担心风一刮他就会和门板一起倒下去。他用独创的黄氏记帐法记得一目了然,老板娘很惊喜!很快信任这个勤快能干的小男孩,把日常业务交给他,甚至让他去买菜。于是,他借经常和来自各地的人打交道中,细心学会了马来话、客家话、闽南话,既方便生意交流,又为今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两年后,亚财把脚踏车(自行车)店盘给黄日昌,他和俩伙伴开仁丰公司,专卖汽车零件,组装修理脚踏车等,中华总商会会长和华文学校教员就住在楼上,和他们熟悉了,好学的黄日昌也不放过这难得的机会,乘机向他们学习英语。会长有个女儿也在学校里读书,清秀可人。会长看他诚实能干,聪明好学,有意将女儿许配给他。谁知生意刚有起色时,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他们躲进山里种菜务农。教员们向黄日昌提起婚事,不料他吓得连连摆手:“不要,不要。”他说:“战乱时期,我自身难保,哪敢想成家?”会长与女儿的真诚,众人的极力撮合,1943年,黄日昌和她在土地庙里成姻。1945年,战乱基本结束,他捡来被炸剩的木板,在原地搭建小木屋,重操旧业,挂牌“青年商店”专营联军的物资,交由太太打理,自己毅然到新加坡闯新路。见他叔叔和亚财合开的脚踏车店几乎没有赢利,叔叔想结束脚踏车生意,另谋他路。他拿出辛辛苦苦积攒的1000元新币,又筹借了一点,把脚踏车店盘过来,改名“聚昌公司”,开始新的创业历程。

      他增销汽车零件和船上用品,仍是亏本!他就到处观察,发现大多数同乡开脚车店,又都守信用!就做起代办商品生意,为乡亲们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这一招果然奏效。公司后门靠海边,雇五六个人,一包包一箱箱货物就从后门小舢舨,运到岸外货轮上,分送到婆罗洲各个车店。生意日渐红火,一年后,聚昌公司扭亏为盈,赚了9000元新币,后又剧增到3万多新币。

      然而,他不满足,每天一关店门,就骑车去夜校,主修英语,不求文凭,讲究实用,坚持学习了一段时间,他能用英语与客户顺利交谈,又经实践中勤学苦练,还能讲一口流利的日语、广东话等,在涉外业务别人寻找翻译时,他一接就办抢占先机,很快拓展了自己的事业。1953年,黄日昌以近10万元在维多利亚街买下一幢4层楼的店面,又确立“做最大,最好”为新目标。坚持天天读报,走街串巷观望,常赴日本考察,深入了解转销不断开拓的高新科技产品,由小到大,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成为新加坡的“自行车大王”、最大的空调制造商,贸易商,东南亚最大的成衣设备经营商,他始终在商海中运筹帷幄,自如进退。同时,涉及电子商品制造、国际贸易等领域,事业遍布新马、印尼、香港、台湾、福建,甚至中东各地,是驰名的新加坡巨商。他后来还涉足房地产、食品业、成衣业。特别是九十年代起,他在上海、北京两地,斥巨资投建房地产,所投建的高级写字楼以设计新颖、质量稳固而深受业界好评。

      原来,黄日昌又发展为与日本合作办厂的大企业家是有来由的!1965年8月9日新加坡独立,英国人走了,国库空虚,政府希望已有成就的黄日昌带领新加坡人办工厂,由于他是日本三洋公司信誉卓著的经销商,得其大力支持,于1967年开设笫一家三洋工厂,随后又增开冷气、电风扇、电饭锅、微波炉等家电产品工厂,其中单是冷气机就独霸市场!一年卖出的总值由1976年的422万元,1993年跃至5443万元,荣获黄金辉总统授予公共服务勋章!他还热心旅外乡亲文化教育、扶贫济困,当选三个社团名誉主席。

      爱国爱乡  壮丽华章

      黄日昌先生的爱国爱乡义举,包括他旅居的新加坡和中国都是举不胜举的!一是捐次多,七十多年来捐了多少次,他也记不来!二是捐额大,一次百万元及以上就多不胜数!三是求成效,全是利国利民的!四是求好上加好!认定还应加钱求完满,他不惜追加!五是盼延续,近年来他常带孙子回到不能割舍的故乡,了解捐建的项目尚需他再做些什么,让孙子亲身感受家乡的盛情,使他拳拳的爱国爱乡深情能发扬光大!

      让我们简要介绍一些吧。

      乘改革开放东风,黄日昌投入巨资,在莆田境内兴办了首家中外合资企业,当时,做鞋革产品出口之后,短短几年间,黄日昌在莆田家乡江口的福厦路两边,一口气兴建了饲料厂和聚福、聚祥、聚茂、聚华、福祥等几家鞋厂、饮料厂、染布厂等,解决了成千上万乡亲的就业问题。为了办好企业,他请来台湾的专家,买来先进的机器设备,旨在让乡亲们学到技能和经验,以一技之长改变贫困面貌。而且,据《福建侨报》当时报道,在莆的聚昌、福祥、华昌、聚祥、聚华形成一个大集团,实现“当年投资,当年投产,当年出口,当年获益”,被中国经贸会评为1989年全国出口创汇先进企业!

      2000年,兴化儿女热切盼望家乡能有一所本科大学,但筹建伊始,基础较弱,急需各方资助支持。当时是要教授没教授,要专家没专家,校际合作上也是没有几家高校看得上我们这样的薄弱学校。而这些正是学校升本最大的障碍。黄老了解情况后,当即表示要尽力为学校做点事。通过时任学院党委副书记林文扬的牵线和安排,出巨资与国内著名大学开展科研协作,扩大校际交流,莆田学院开始聘上海交大、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的老教授,著名专家来校授课,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并最终实现了升本的目标,他荣膺校董事会永久名誉董事长。自2010年起,他又惠捐160万元,以母亲的名义设立“北楼基金”,用于每年请20多名国内外知名教授专家来莆田学院开展讲座。为此,还专门为莆田学院添置了一部车。同时,黄老还出资设立教育基金,奖助那些埋头教学、勤勤恳恳、勤奋敬业的年轻教师和勤奋好学、经济困难的优秀学子。为提高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的医疗水平,黄老还不顾耄耋之年多次往返于新加坡和莆田,出资并协调选派附属医院医生到新加坡国立大学进修,选派学校管理人员到南大南洋公共管理研究院市长班学习进修。2013年5月,他再次出资,在莆田学院设立北楼博士基金项目,资助相关学科专业的博士生,以提高莆田学院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推进学校内涵发展。2014年6月他又来校看看,了解他捐资的项目进展,多次带孙子回来,让继承事业的后辈继续关心帮助莆田学院的发展。他深情地说:“我是外行,但只要是对学校有帮助的事情,我就会尽力帮忙。我年龄比较大了,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为莆田多做一些事。”

    1.jpg

      黄老77岁游黄山

    2.jpg

      黄老和家人出席捐建的平潭北楼小学庆典

    3.jpg

      林兰英会见黄日昌。

    4.jpg

      前左起黄日昌拜会黄维垣、林栋梁。

    5.jpg

      中:前排左起:李祖洪、林文扬、闵桂荣、黄日昌、林文豪、林文肯、前右1黄文灶。

    6.jpg

      下:自右至左:严拱添、黄文灶、黄绳熙、黄日昌、李祖洪、林步镇、李晖、陈淑英

    7.JPG

      (左起)陈金海、黄日昌、谢敬通、黄良汉。

    8.JPG

      黄老挂在办公室的座右铭

    9.JPG

      蔡云容为爷爷著的书

      铮铮铁骨  永葆青春

      若论25年为一代,98高龄的黄老已为事业打拼达三代,但他仍不退休,每天上下午必到道德环路办公室上班几个小时。他讲从小就动惯了,一不动就觉得不舒服。他的养生概括为四个字:多动少吃。这个“动”包括运动、活动和办事。他每天清晨到岛屿俱乐部打1小时高尔夫球后,回家踩脚踏车,早晚各八分钟,共计四公里;然后打打智能太极,种菜种花。

      近几年,稳健轻捷的黄老也爱上腹、臀与腿部运动,每天挺背转腰、拉腿弯脚、掌腹举手30分钟。他认为,脚要常动,腿不能没力,脚、腿一旦没力,老态龙钟的感觉就会随之而来。

      他热爱旅游,走遍大江南北不言累,独爱中国名山,单是黄山他就去了三回。1963年,他曾110天单枪匹马环游地球一周,当时他是中年人。70多岁时,他长途跋涉到西藏,第一天晚上略感头疼,第二天打太极做晨操,不适感觉就马上消失。最后一次登高望远是内蒙古偏远高山,他已83岁!他说年轻打拼事业时,经常食不定时,患上严重胃病,被胃病折磨了多年,让他下定决心在有生之年,要好好享受旅游之乐。

      耄耋之年仍爱打高尔夫球、爬高山,足以证明黄日昌精力充沛。他说:“人上了年纪,基本上应该是无所求,不过一定要活得健康和快乐,要活得既健康又快乐不容易,这两样东西我现在全有。”

      黄老自幼失学,但他酷爱中华文化,修身养性,知书达礼!单是他的汉字书法作品,端庄朴实,严谨有劲,挂在自家墙上自勉,也令人赏心悦目,奋发向上!1988年慈母百岁寿辰,谨遵母训,他独自捐资30多万元,重修老家江口石庭黄氏宗祠,组织编修《黄氏族谱》,带头撰写当代著名族亲传记,存史励人!阅报看书是他每天必修课,平日翻阅报刊一两个小时,眼睛也不困乏。他会英文是苦学而成,在八十四岁高龄之时,感到自己在英语语法上还有不足,毅然买了一整套新加坡中学各年级的英语课本,一本一本地学,每节课的练习都不漏掉,这种学习的毅力,真是前无古人!正是因为他对知识的尊重与追求,才使得他连中学的校门都未进过,却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具有很高的知识修养,并在事业上获得巨大的成功,得到了国内外朋友的尊重与赞誉。他年过90迷上英国小说、短篇故事作家、诗人罗尔德·达尔的作品,用黄老的话说是:“不想让自己的脑子退化。”

      当然,令黄老欣慰的是事业后继有人。儿子惠群、女儿爱群,孙子和外孙女都在公司拼搏。女儿大学毕业后在银行才干三个月,就被他劝回进公司,负责财务和行政事务,且一干就近40年。她说:“老爸精力十足,很有毅力和决心,目标一设定,就会往前冲。”

      黄老母亲吴北楼于1984年仙逝,享年101岁,孝道的儿子遵嘱遗言,关照母亲娘家故乡——平潭北楼岛亲人,并捐赠资金兴建平潭北楼小学;确定江口石庭重建的“北楼故居”为纪念堂。究其深意是:常怀对祖宗前辈感恩之情;常存对母亲教养孝敬之心;常葆子孙后辈勤奋创业永不忘本之念!

      黄老于2018年11月28日在新加坡病故,按莆俗母子皆堪称百龄寿星!

      不同凡响  独具风采

      黄日昌宗侄孙黄绳熙是北京大学培养出来的计算机软件专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受派赴日本合作开发人工智能软件。1993年起是主持上海聚昌电脑公司日常工作的副总经理,他们结识许多莆籍专家学者,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兰英、黄维垣与闵桂荣(兼中国工程院、国际科学院院士),原中纪委副秘书长、著名学者林文肯,北斗一、二期卫星系统总指挥、北斗三号工程副总工程师、现北斗卫星高级顾问李祖洪,北大金融数学系副主任、北京莆田同乡会会长黄文灶,清华大学副校长余寿文,曾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机语言信息中心主任、湖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现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的陈肇雄,原北京大学副校长,现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陈文新,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林栋梁,上海江南造船厂厂长陈金海,上海三维公司董事长谢敬通,上海市教委人事处长黄良汉等等,从相识到相知,结成好友。他原仅小学文化,但他八十多年刻苦创业历程中,孜孜不倦地敢于拼搏、紧跟世界高科技发展兴业,才在新加坡、香港等开创出“商业王国”!事业有成经常回国,每次到京沪,观赏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总是去拜访他们,在他们工作的附近举宴欢聚,邀请他们或他们的家人游览祖国壮丽的河山!他们也非常敬重他!林兰英晚年不幸得癌症,很少与老乡接触,也不再应邀聚餐,但她对日昌先生却破了例,不仅在家里长时间接待,而且还一起赴饭店聚餐。他们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多次赴新加坡或路过时,黄日昌总是热情接待,派专车陪同旅游观光,欢叙乡谊!同抒爱国爱乡情怀!和他们结缘相识成为好朋友,更令人感动的是,他接受他们的建议设立助学金,帮助他们提供的京沪宁皖浙赣闽的贫困大学生达四千多人,他说:“这是科技文化兴国大计!那些贫穷的孩子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中途出变故又难以启齿,请你们或他们的老师随时提出来,或打电话来,我们马上捐助,也不用举行什么仪式,现在用电话或微信,立马解决!”他打破地域观念,帮助许多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他帮忙人从来不求回报,很多人至今念念不忘他的恩情。来自浙江苍南的学生陈如良当年因父亲身患重病,差点因贫退学,及时给予资助。陈如良给他的感谢信中说:“感谢您对我的帮助,现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使自己成为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人,有朝一日,也像您一样奉献爱心,帮助他人……”

      黄老九十大寿时,他说服子孙开支票给他,共筹999万元再存“黄氏基金”用于公益,令我们领略他那“999”又是“久久久”永不眠息的爱国爱乡深情啊!

      淳朴家风  中华美德

      黄日昌的孙媳蔡云容是2013年底才嫁过来的,半年前应约在上海的首次会面,他92岁高龄仍神采奕奕,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令她终生难忘!上班第一天,他向她浅释挂在办公室的32字座右铭,如涓涓流水入心田。不久,这位从莆田一中考上复旦大学毕业的文献名邦才女,听从家人和聚昌公司嘱托,倾听爷爷的轻描淡写,聚昌人的如数家珍,又反复锤敲,满怀激情,奋笔疾书用不到三年的时光,写出《黄日昌传》一书,在新加坡出版,虽不如宏伟雄壮、威武不屈的《黄河协奏曲》,倒真象不畏艰苦、敢于创新的《木兰溪新战歌》!黄老读了又读说:“写得切实,请只放在公司和家人研读,不必外传。”我例外得到一本,一次次拜读,高山仰止啊!

      有一次与黄老见面时,我欣然说他为孩子号命很有深意!如他刚创业时儿女叫“惠群”、“爱群”!事业有成后,孙子号“文莆”、“文田”!真是爱乡情深!他笑着回答:“孙子的名字连起来‘文文莆田’,用咱们莆仙话说是盼他们长大也要‘莆田人文文’厉害!”

      黄老应绳熙提议和其母校莆田二中原副校长翁云飞引荐,自2007年起在该校每年给高考、高中优秀贫困学生颁发奖助学金,云飞又倡议请杰出校友回校作励志报告,并在他任59届学友会会长的小报《联谊园》,十多年彩印向海内外报道,深受欢迎!他赴新加坡探亲拜望黄老成至交,常著文颂其高风亮节!我编百句快板颂黄老,时任中纪委驻国务院侨办纪检组长林文肯校友来函说:“长诗《歌颂爱国侨贤黄日昌》实事求是,如数家珍,饱蘸感情,富有诗韵,我读后深受感染,向您表示谢意!”盼江口侨乡有识之士重新创作,并配富有特色的莆仙音乐,逢年过节组织演唱会,热情讴歌这位令人钦敬的华侨耆英!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