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莆仙戏剧院院长吴清华、副院长黄艳艳访谈

    莆仙戏剧院院长吴清华、副院长黄艳艳访谈

      一个剧团,需要有自己的气质和属性。而戏曲传承,重在守正创新,激活传统,与时代共鸣。福建省莆仙戏剧院《踏伞行》《海神妈祖》在南宁人民大会堂的演出,让人看到这样的新气象。在南宁,这两出戏能受到戏剧界专家与观众的优评,盖缘于此。演出结束后,记者就此次莆仙戏参演东盟戏剧周活动采访福建莆仙戏剧院院长吴清华、副院长黄艳艳。

      精益求精,不断提升

    1.jpg

      吴清华,国家一级演员,福建省莆仙戏剧院党支部书记、院长,莆田市莆仙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负责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兼青年联合委员会执行副秘书长,福建省青联十二届委员,莆田市第六、七届政协委员,莆田市文化名家。毕业于福建省艺术学校莆田分校,工小生,师承姚金铸、陈先镐、祁玉卿、林金标。曾获福建省第六届“武夷奖”青年演员比赛金奖,福建省第24届、25届、26届戏剧会演表演类一等奖,福建省第十三届水仙花戏剧奖比赛金奖等。在《踏伞行》中饰陈时中,《海神妈祖》中饰阿龙。

      记者:作为院长,通过这次参加中国——东盟戏剧周,有没有可学习的东西?拓展视野的同时,对莆仙戏今后发展的思考有哪些?

      吴清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是我这次参加戏剧周一些感悟。不同剧种同台演出,各展各自经典拿手好戏,荟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他剧目所传达的主题思想,所展示的表演技巧,所运用的舞台技术,都是我们可以借鉴学习的地方。莆仙戏的传承发展,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现代戏、传统戏、新编历史剧三者并举。既大力发展现代剧目,积极整理改编和上演优秀的传统剧目,挖掘本土资源,拓宽历史题材。

      记者:据我所知,为了这次的展演,戏剧院先行做了大量的提升准备工作,整个剧团演职员工都很自觉也很能吃苦,能否说说支撑的动力是什么?

      吴清华:一个精品的呈现,要精益求精,不断提升。这次来南宁展演前,我们在莆田经过提升打磨,整个剧团演职员工都很自觉也很能吃苦,我认为这是一个团风建设良好的体现。一个剧目在演出前的准备,舞台上的演员和幕后的乐队、舞美、灯光、音响、服装、人物造型都很重要,大家都拧成一股绳,各司其职,配合的一丝不苟,才能做到每个环节不掉链,确保演出的成功和观众的满意。而支撑他们的动力是他们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戏剧人对戏曲艺术的热爱执着。

      记者:本次剧团演员组成的优势是什么,莆仙戏及莆仙戏音乐的优势是什么?

      吴清华:莆仙戏剧院目前有国家一级演员2人,文华奖演员1人,国家二级演员3人,团中还有多位省级以上获奖演员、演奏员,这些人才强强联手组成了综合表演水平高的院团。古老剧种莆仙戏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表演古朴优雅,保留了宋代“兴化七子班”时期的行当特色,各个行当都有一整套表演科介。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5000多个,其中与宋、元南戏有关的剧目81个,其他为明、清传奇剧目。莆仙戏音乐,来源于歌舞百戏、唐宋大曲、宋代的鼓子词、本地民间音乐等。唱腔为曲牌体,有“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之说。它用兴化方言演唱,形成独具一格的”兴化腔“,迄今保留不少宋元南戏的遗响,独特的艺术特色形成了一个剧种的优势。

      记者:莆仙戏有那么多传统剧目,为何选这两个剧目去参演呢

      吴清华:莆田是妈祖的故乡,是妈祖文化的发源地。《海神妈祖》就是用古老剧种莆仙戏来形象演绎妈祖故事,传播妈祖的大爱精神。广西从明代开始就建有天后宫,可谓妈祖情缘源远流长,我们相信妈祖这个剧目在广西可以引起群众的共鸣。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剧目,推广莆田的旅游文化,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踏伞行》这个剧目是莆仙戏近年来在传统与创新结合上的一个典范佳作,无论是从舞台表演,还是音乐,都保留了莆仙戏传统的科介和曲牌,在创作时编剧更是遵循曲牌进行填词,剧目也获得了国家和省级的各类奖项。我们希望通过戏剧周上的展演,让更多的人欣赏到莆仙戏表演的古朴优雅,音乐曲牌的传统丰富,更看到莆仙戏在继承传统,又开拓创新上的一个成功探索。

     

     花开正好,全赖绿叶扶

    2.jpg

      黄艳艳,国家一级演员,福建省莆仙戏剧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戏剧家协会理事,福建省专业技术优秀拔尖人才,莆田市第七届政协委员,莆田市文化名家。毕业于福建省艺术学校莆田分校,工闰门、青衣,师承黄宝珍、王国金、王少媛。曾获第六届中国“映山红”戏剧节演员一等奖,福建省第24届戏剧会演演员奖,第十届福建水仙花戏剧奖比赛金奖,福建省第25届、26届、27届戏剧会演表演类一等奖等。在《踏伞行》中饰王慧兰,《海神妈祖》中饰林默。

      记者:你在《踏伞行》剧中扮演的是闺门旦王慧兰,典型的才子佳人戏;在《海神妈祖》剧中扮演的则是人间大爱妈祖,截然不同的两个角色,如何做到自主转换、游刃有余?

      黄艳艳:《海神妈祖》中妈祖角色的行当划分是从小旦到闰门旦到青衣的过程,是从人到神的演示过程,妈祖从小在海边长大,性格上会更奔放、活泼,加上天赋异秉,格局上会更大气,比如说焚屋引航、梳发立志等,妈祖立志献身大海,具“立德、行善、大爱”的奉献精神,是个大女子形象。而《踏伞行》中的王慧兰是官宦之后的大家闰秀,跟妈祖的生长环境有本质的区别。其行当定位是闰门旦,行不动裙笑不露齿,内敛含蓄,举止端庄,是个对婚姻对爱情充满憧憬的闰中女子。

      这两个主角的性格截然不同,一个是对于美好爱情的憧憬追求,一个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追求。我们在挖掘其内涵,对人物进行解读之后,再细分音乐、唱腔、道白、表情还有科介的运用等等,并使之融合在一起,才能正确地把人物的形象树立起来。

      记者:这两天观看了两部剧,给我的感觉是演员的表演非常饱满,整个画面和谐唯美,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有没有什么可供分享的故事?

      黄艳艳:这就是一个是舞台经验,我常常形象地称之为像妈祖一样从人到神的过程。一个艺人的成长是从入门开始,我的入门是从我考进莆田艺术学校开始,在学校就接受莆仙戏各个老艺人的艺术熏陶,她们把自己多年积累的表演技巧传授给我,毕业之后在剧团实践上大概有十几年过程,除了业务上的,还参加过多个省级的中青年演员比赛,这一整个过程参与其中,不停地在不同层次的莆仙戏舞台上锻炼,才有今天这种表演风格。最主要是舞台的实践经验的积累,十年功在台上展现就一分钟,这一分钟涵盖了你整个舞台经历、表演经验。每个人成名成角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要通过漫长过程的积淀。可以这么说,莆仙戏演员她结合很多种的技艺于一身:在舞台上是歌唱家,同时又有身段的表演,是舞蹈家,也是心理学家,精准解读角色并定位演出风格。演讲家,大段的道白……是多元艺术的综合。人说三年出一状元,十年才出一个角。但是我们戏曲演员是弱势的,能坚守到今天都是靠情怀在支撑。

      记者:《踏伞行》《海神妈祖》的展演,观众反响热烈,可以说是好评如潮,作为两部剧女主的扮演者,你是如何看待这些评价的呢?

      黄艳艳:大家对于我个人表演艺术的评介,这是对我的鼓励和肯定。但这并不代表仅我一个人就能撑得住这个舞台,幕后有很多很多,比如编剧、导演、舞美、化妆、配角等同事们,还有相关领导等,他们都在为这台戏在努力在拼命,包括你们媒体的宣传,很多因素结合在一起,并不是一个人就能成就一个好剧目,其实是整个剧团整个集体在捧出一个角来。我现在教学生,也是这么跟她们讲的,一定要持平常心,不骄不傲不卑不亢,同时持一个感恩的心。你很荣幸,你有条件有素质才能让集体看中你,让众人围着你,甘愿做绿叶,呵护着这朵花的绽放。当然这其间也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图片由福建省莆仙戏剧院徐聪提供)晚报记者 方俊芬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