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邑二贤之郑纪
□游心华
明朝户部尚书郑纪是一位千家万户,妇孺皆知的传奇式人物,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民间文化积淀。明朝右都御史姚镆赞道:“维仙(游)在宋,有蔡忠惠既以政显,亦以文著,后三百年(郑纪)公复崛起,一邑二贤,并美同誉。”
西昌叶和侃在清乾隆三十六年《仙游县志》卷首赞道“仙(游)为东南胜地,土沃财饶,民淳俗朴。加以众山环绕,溪水萦洄,扶舆清淑之气,不孕为丹砂、石乳,必锺而为巨卿学士,孝子忠臣。盖自炎宋以来,后先辉映。仙邑甲于八闽,所从来远矣。”
清雍正年间进士、邑人郑远亦在县志卷首写道:“清源山水之秀,代产伟人。或以忠谠闻、或以清操传、或以理学文章名世,自宋、元以来,状元宰辅历有其人。下至山林隐逸、幽闺贞懿,皆足以大书特书。”
郑纪(1433年-1508年),字廷刚,号东园,仙游归德乡文贤里(今度尾镇埔尾村上郑)人,明天顺四年(146年0)进土,历任翰林庶吉土、国子祭酒、浙江按察副使、户部侍郎、南京户部尚书等职。郑纪历官三朝,政声卓著,被褒封为“三朝元老”。他的一生里为国为民办了许多实事、善事。明中叶国家一度出现经济危机,郑纪审时度势,提出《备荒六事》对策,建议朝廷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度,以丰补歉,从而使明朝的经济危机得以化解,因此赢得“经济名臣”之盛誉。
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郑纪深入民间,广听呼声,为民请命,挥毫写下了《与庞大参书》,向新任闽按察使庞大参如实反映仙游民间百姓疾苦,经调查核实发现仙游居乡“自永乐、宣德以来赋役重,并虎瘴交灾,人户消磨,十去八九。道路乡村,哭声振响”。促使朝廷下令清理军户,更正名册,减免税赋,救乡民于水火。故此,仙游人民视郑纪为大救星,感恩戴德,永志不忘。
郑纪不但是一位万民仰慕的好官,也是一个十足的大孝子,32岁壮年之际便上书辞官,引疾归养,回乡侍奉年迈父母,50岁重返朝廷,72岁再次递交《致仕第十九疏》。在他的从政生涯里,总共递交了了十九次乞休申请,才得以返朴归真,回归田园。郑纪前后两次辞官,隐居故里20多年,“足不涉城府”。居家期间致力于兴学劝耕,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并倡建鹿鸣、步云、登瀛、朝天、卧龙等5座桥梁(近年发现又增潭边市尾、凤山见贤二桥),深得乡民爱戴。即使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郑纪也是念念不忘造福桑梓。正德元年(1506年),漳寇作乱,侵扰仙游西乡,危及四邻。这时郑纪寓居县城,且患病疾,本该颐养晚年,但他胸中爱乡情怀难以平静,抱病上阵,协同巡抚御史韩廉发动民众修筑防寇城墙,确保一方安宁。
众多史料表明,郑纪不愧是继北宋名臣蔡襄之后仙游大地孕育的又一经国之才。炎宋蔡襄,大明郑纪,一邑二贤,异代同辉,堪称仙游史上矗立的两座不朽丰碑。当年郑纪被朝中小人诬陷险遭弹劾之时,吏部尚书、宿德重望的大臣王恕挺身而出劝阻孝宗皇帝,大加赞赏郑纪乃“国家百年涵养,得此人物”。明参政周瑛称其“有匹休古人之行,而世不能弹。有经济天下之材,而时不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