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文化综合>90后小伙身体里住着一个“老灵魂”

    90后小伙身体里住着一个“老灵魂”

    点击查看原图 

     陈俊书柜里有两三百本莆仙文化书籍

      “90后”小伙儿陈俊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爱好:收藏老邮品和莆仙历史相关老物件。这项爱好有点儿“土豪”,但更多的是浪漫的情怀。因为在他看来,每一张邮票、每一封信件、每一枚邮戳,都有时代更迭的厚重,也有老一代莆田人浓浓的乡愁……

      收藏老邮品 “家书”诉乡愁

      “那时车马很慢,邮件也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邮品是人们唯一能够传递消息和情怀的载体。1904年的邮票、1905年的信件、1907年的邮戳、1922年由英国人发行的兴化女明信片、1939年新加坡寄往涵江的“侨批”、1949年解放前西天尾寄往台湾的老信件,还有200多封从1905年到建国初期从莆仙寄出的老信件……“90后”小伙儿陈俊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爱好:收藏老邮品和莆仙历史相关老物件。这项爱好有点儿“土豪”,但更多的是浪漫的情怀。因为在他看来,每一张邮票、每一封信件、每一枚邮戳,都有时代更迭的厚重,也有老一代莆田人浓浓的乡愁……

      从小爱历史:

      投资约20万元收藏与莆相关老邮品

      在莆田收藏界,“90后”小伙儿陈俊颇有些名气。7月24日,记者慕名来到陈俊位于涵江白塘镇显应村的家中采访。在陈俊家中,记者见到了他的全部藏品:莆仙文化书籍两三百本、老信件200多件,还有成百上千的近现代邮票……这个看着有些木讷的“90”后小伙儿,在向记者介绍自己心爱的藏品时,眼里有光芒:“目前我收藏的年代最早的邮票是1904年的清朝蟠龙邮票,你看上面还有干支戳;最早的老信件是1905年传教士蒲鲁士从莆田寄到美国的私信;邮戳最早的是这枚,出自1907年……”

      陈俊从2007年开始收藏邮票,收藏老信件则是从2013年开始的。有人说,收藏是一项“土豪”的爱好。出身于工薪阶层家庭的陈俊,数年来也为此投入了约20万元。2014年6月,当时刚刚大学毕业的他,第一次豪掷千金,只为了买一张老信件。采访中,陈俊指着这张老信件回忆道,当时美国的拍卖行正在拍卖,这张出自传教士蒲鲁士1906年从莆田寄往美国的老信件出价1000多美金,时值折合人民币约7400元。对于当时刚刚走校门的陈俊来说,“这是一个天文数字”。然而,因为实在喜欢,因此他咬咬牙,拜托美国的朋友代为付款拍下。为了还清这笔款项,陈俊将此后的3个月工资悉数分期还给了这位朋友。这是陈俊最钟爱的藏品之一,此前有来自香港的收藏家出价人民币一万元,陈俊也不愿割爱。

      百封老信件:

      见证在莆传教士的莆阳情缘

      在陈俊的全部藏品中,有200多件老信件,主要是1905年到建国初期从莆仙寄出的信件,其中又以在莆的外籍传教士与祖国的往来信件为主。

      陈俊回忆道,多年前,他无意间得到了一张上世纪初兴化传教士的通信信件,从此便与传教士结下不解之缘。在查阅大量史料之后,陈俊最早也最系统地对全莆田的基督教新教历史做了梳理,撰写了《莆田教会大事记》等文章。不仅如此,他还相对完整地整理出了当初在莆的美以美会和圣公会的传教士名录,并分别对每个人的中英文名对照、性别、来莆时间等一一备注。

      在陈俊看来,来自美国的美以美会传教士蒲鲁士、蒲星氏夫妇最具传奇色彩。而他的藏品,有不少是出自蒲氏夫妇的私信。陈俊觉得,基于当时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虽难以对当初他们进入中国的初衷与目的做出全面、客观的评判,但他们身上所携带的普世价值和人性光辉,仍然值得铭记和发扬。

      据陈俊考证,1890年,蒲氏夫妇来到莆田,成为了最早驻扎本地的外国新教传教士。蒲鲁士留莆工作长达二十余年,其妻蒲星氏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才返回美国;蒲氏夫妇的7个子女,也均出生于莆田,多数还能说一口流利的莆仙方言。

      而蒲氏夫妇的私信内容,也多数是由于工作经费拮据,不得不屡屡求助美国教会,请他们予以支持。在解决了后顾之忧后,蒲氏夫妇带领美以美会开始在莆田开展一系列事业:创办书院、女学、各类小学、幼儿园、婴儿园与儿童识字班;创建医院、孤儿院、书局;成立戒烟社;创办兴化音罗马字的《奋兴报》……等等。蒲鲁士还成功将莆田的“宋家香”荔枝移植美洲,并大量繁衍,当地人称“蒲氏荔枝”。此外,蒲鲁士还致力于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先后在莆创办美兴织布局、兴善汽船厂交通部注册公司、黄石面粉厂,开设义德美孚洋油栈,鼓励莆田人民从事工业生产,践行实业救国。

      家书抵万金:

      一封邮资435万国币的航空信件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陈俊的藏品中,有一封真正“家书抵万金”的航空信件,这封1948年11月16日从莆田寄出的信件,贴200万元2枚,30万元和5万元国币邮票各一枚,合计邮资是435万国币。这也是陈俊所有的藏品中,票面邮资价值最高的一封信件。

      而为了研究这件藏品,对于当时的时局和邮政史,陈俊也做了深入的了解。他说,南京国民政府末期恶性通胀,在当时,金圆和国币的兑换比率是1:300万,也就是说,这封邮件的邮资是1.45金圆。不过,陈俊细心地比照当时的邮资表发现,当时国际平信0.35元+航空1元=1.35元金圆,这封邮件还多贴了0.1元金圆的邮资呢。

      特殊的侨信:

      一封遥寄乡愁与关怀的“侨批”

      在福建方言或者潮汕话中,都称“信”为“批”。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以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被称为“侨批”,它是一种特殊的侨信。如今,“侨批”虽已退出历史舞台,渐渐被人们淡忘,但它们作为见证华侨移民史、创业史的珍贵历史文物,是华侨酸甜苦辣、血泪沧桑的历史见证,也是华侨与故乡亲眷情感连接的纽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2013年,“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今年3月,市档案局首批征集到80份珍贵的“侨批档案”, 一封封“侨批”见证了华侨的海外奋斗史,也是侨乡历史变迁的见证。

      在收藏界,“侨批”不可多得。所以,陈俊对于自己仅有的一张“侨批”藏品十分宝贝。陈俊收藏的这张“侨批”1938年从新加坡寄往西天尾碗洋,从封底上看,经厦门和涵江中转,最后抵达目的地。上书有汇款金额和简短附言。“千言万语难诉乡愁,一封‘侨批’遥寄相思。”陈俊觉得,这是现实里的浪漫主义。

      想办“家书展”:

      穿透历史空间传递浓浓乡愁

      陈俊所收藏的不少老信件,是从海外福建籍、莆田籍华人处获得的,甚是珍贵。因为喜欢莆田历史文化和收藏老邮品,他也结交了不少朋友、认识了一些拍卖行,这也让他获得了不少莆田老物件的藏品资源。

      “让属于我们的文化物件从海外回流,这其中的波折和难度一言难尽,但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除此之外,陈俊还希望,有一天能办一个题为“莆田家书”的展览,让每一个参观的人们,都能感受穿透历史时空传达出来的浓浓乡愁。 ◇晚报记者  欧碧仙  文/图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