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洋兴山土楼
□薛燕辉 文/图
兴山村长方形封闭式结构“土楼”。
游洋取名于游洋溪,四面崇山峻岭,地势险要,素为兵家必争之地,是扼仙游县往永泰、莆田交通的咽喉要道。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裁撤兴化县,游洋划归仙游县,属兴泰里至清代。民国属古邑乡。
游洋兴山村兴角山的上部隶属仙游县,兴山俗称“顶山”,古时称“兴泰”,下部隶属原莆田县,俗称“下山”,古时名称“下山”为“常泰”。兴山村有许多名胜古迹,有兴化大地第一尊女神医圣吴圣天妃,当地的兴角山是兴化北部道教的第一座名山,有自宋以来为兴泰里第一条街道上宫街。而在该镇兴山村境内,还隐藏着一座呈长方形封闭式结构的土楼建筑,伫立在此已有半个多世纪,其规模之大在全市都较为罕见。
来到矗立在山脚的土楼前,只见一排古色古香的建筑前,居住在此的老人坐在门口,闲聊攀谈。据介绍,这座土楼位于中共上宫支部东侧200多米处,建于上世纪60年代,原是水库移民迁到兴山村集中兴建的,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大小房屋200多间,由当时村里的生产队花了3年时间建成。土楼呈四方形“连体屋”,东西向为主楼,建有“议事大厅”,西向一排建筑为2层半,东向则是3层半共近10米高;南北两侧为护厝,分别为8间平房和通往土楼外面的通道以及箭垛的阁楼,每个房间都是前后两间连在一起。整座土楼中,除了内环底座基础和内部环形一层的40根柱子是用青石砌成,其他全部为土木结构,其屋檐、门梁上雕刻有各式花鸟走兽图样,给人古色古香的感觉。
走廊上围着木栅栏,每家每户之间可以相通,形成回廊通渠,环抱其中是一个近1000平方米的广场。据土楼中80多岁的老人林景颐介绍,他在土楼里生活了一辈子,冬暖夏凉,最繁荣时,土楼中曾居住了60多户村民。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很多住户或搬迁新居,或进城,如今只剩下少数的人家仍居住于此。由于该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加上海拔高,绿植覆盖率大,气候清凉,是夏日避暑疗养、文化溯源的好去处。村民希望让这个土楼为更多人所知道,将其打造成一个休闲山庄、避暑胜地,让这个蒙尘已久的建筑重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