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文天祥“隆名并峙”
□陈天宇
提起南宋抗元民族英雄陈文龙,许多当代人可能不很了解。其实,陈文龙与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相比较,一点都不逊色。
陈文龙是福建兴化(今莆田)人,原名子龙,字刚中,南宋末年的状元,度宗皇帝亲自为他赐名文龙,赐号君贲。他官至参知政事(副相)、闽粤巡抚使。他的抗元事迹十分感人,他的民族气节感天动地。明朝廷曾封他为福州府城隍,明清两代还加封他为“水部尚书”“镇海王”,成为和妈祖一样的“海神”。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称其与文天祥“隆名并峙”。遗憾的是不知何故,在近代他却似乎在历史的记忆中湮灭了。
据《宋史》和《弘治兴化府志》等记载,陈文龙在南宋末年元兵大举南下,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以参知政事,兼闽广宣抚使,知兴化军,散尽家财,募兵万众,决心死守。当福州及泉州都投降后,兴化成为孤垒。陈文龙用奇兵在囊山设伏,消灭元兵上千。他在兴化府城墙上树起“生为宋臣,死为宋鬼”大旗,数次斩杀劝降元使,坚定不移地表示:“若以区区之守义为不然,或致杀身复家,鄙意则以虽阖门磔尸数段,亦所愿也。”城破被俘后,《宋史》载,文龙被执后,“忽民间火发,公延颈进曰:‘速杀我,无害百姓!’甲者(元军主帅)愕,传令侦纵火者斩之。”据《弘治兴化府志》载,“其家尽俘以去。文龙至福州见董文炳等,不屈,左右凌挫之,文龙指其腹曰,此皆节义文章也,可相逼耶。”他在《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中依然壮怀激烈:“斗垒孤危力不支,书生守志誓难移。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竖降旗。一门百指沦胥尽,惟有丹衷天地知。”械送杭州,一路绝食,殉国于岳庙。后人把他与同葬于西湖的岳飞、于谦,合称“西湖三忠肃”。
在南宋以后的七八百年历史中,不但汉民族的政权和民众尊崇他,元朝、清朝等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同样尊崇他。
在陈文龙以身殉国,自杀于岳庙后,元朝统治者赐葬陈文龙于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葛岭山麓,并开释了所有因陈文龙而被羁押的亲属;当元朝政权稳定之后,元朝元贞二年八月二十五日颁《录用忠臣子孙诏》,诏书中称:“皇帝圣旨,有宋忠臣陈文龙、陈瓒乃死于节,可谓得其处矣。近编国史,显迹具存,其子若孙理宜举用。主者施行。”专派特使到兴化府寻找陈文龙、陈瓒子孙入朝为官。
明朝的汉人政权对陈文龙的节义精神敬重更不待言,不仅列入官方祀典,封其叔陈瓒为兴化府城隍,封陈文龙为福州府城隍,之后还加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成为保护郑和庞大船队下西洋及新科状元代表朝廷敕封琉球等地的海上保护神,遂有“民船拜妈祖,官船拜尚书公”的传说。
满人当政的清朝政府,也多次加封陈文龙至“镇海王”,使陈文龙不仅得到士民的尊崇,也得到许多在朝当官的文人的崇拜。身为朝廷大员的林则徐,蜚声海内外的大思想家严复等都曾参与过福州供奉陈文龙的尚书庙的修复,并题写歌颂陈文龙的匾、联。
普通老百姓也从未忘记过自己心中的英雄。在陈文龙的家乡莆田,当年陈文龙率兴化军民顽强抗元,城破被俘,其叔陈瓒举兵继起,收复兴化城,再次城破,被五马分尸,他们始终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莆田军民群起追随,即使被屠城,“血流有声”,犹然无怨无悔。莆田民众在元朝严酷统治下,伪托杨公太师之名,在境内建起百余座太师庙纪念陈文龙,并在每年陈文龙殉国日前后抬着“杨公太师”(实则陈公太师)的神像出游,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莆田民众明亡后在朱继祚等带领下顽强抗清十多年,莆田南少林以红花会名义持续抗清,闽南民众在陈文龙女儿许夫人的带领下顽强抗元十余年,都延续了陈文龙的节义精神。南宋以后,广东、海南等地军民尊崇陈文龙,敬仰陈文龙,自认是陈文龙的后裔,以至于至今仍有数百万民众宣称自己是陈文龙的后裔。
特别让人感动的是,海内外陈文龙敬仰者、信众及陈文龙后裔连续四年在浙江杭州西湖自发举行千人以上祭拜陈文龙墓活动及陈文龙文化节,杭州对民众的深刻影响,看到中华民族的节义文化从来没有因为朝代的更迭而中断,看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顽强的延伸力和传承力。正如2016年杭州纪念陈文龙活动时一位记者对陈文龙后裔所说的:“我们都是陈文龙的传人,你们是他的血脉传人,我们是他的精神传人。”
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次次证明,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最深厚的伟力深深扎根于最广大的民众之中。每当民族危难之时,这种精神的潜能总会被激活,从而产生巨大的力量,这正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历尽磨难而不死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