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红火火过新年
□郑银华 张碧华
红灯笼,红春联,“红团”, 红窗花,红鞭炮……一对对红灯笼,一个个大“福” 字,一副副红春联。奏响了大年的序曲,预热着新年的温度,浓浓年味起,滚滚好运来。热热闹闹,红红火火过新年。
过年了,在外奔波的游子们,牵系着多少亲人朋友的挂念。回家的路上,带着对爱的真诚,对团圆的期盼,回眸处见灯火,遥望处见暖阳,带着一身光芒,一心梦想,奔回家乡。人生的旅途上也因为有这些挂牵,才染上别样的温情。人生的道路上,也因为有这些思念,才染上别样的幸福。人生的旅行,也因为有这些风景,才增添了美丽的画面。
春节时家家户户挂灯笼,还有个古老的传说。传说姜子牙封神时,把最后一个神位封给了别人,自己却无职无位,只好在某位神仙出游时给打替班。大年三十,众神都归位,姜子牙却没有地方去,百姓见他可怜,就在门口点上一盏灯,让他在灯下蹲一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过大年时,大门口点灯笼的习俗。
在我们莆田,灯笼上还要写上姓氏,俗称“姓灯”。大门贴的春联也是显示家世的“姓联”。如陈姓:“颕水家声大,文山世泽长。”郑姓:“夹漈家声大,南湖世泽长。”黄姓:“江夏世泽,淮阳家声。”……“姓灯” 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唐末、五代时,莆田人徐寅因居无定所,有一年过年,天官赐福时找不到门,所以徐寅省试时虽考取第一名,却无状元之名份。他辞官返乡隐居延寿溪畔后,整天出去垂钓游玩,朋友造访,很难找到,多有怨言。有一年过年时,他看到家家户户门口挂红灯,贴春联,灵机一动,便在自家的灯笼上写上“徐” 字,却忘了贴春联。从此以后,朋友造访,一到延寿,就能找到徐家大门。传说这年过年天官赐福时,一眼就看到灯笼上的“徐” 字。为弥补上次的过失,把“状元” 补赐给徐寅的孙子徐铎,并赐另一孙子徐锐为进士。在琼林宴上,宋神宗皇帝听说新科状元徐铎的祖父徐寅当年挂“姓灯” 忘贴春联的故事后,诗兴大发,特御书对联一副赐之。曰:“龙虎榜头孙嗣祖,凤凰池上弟联兄。”一时徐家扬名天下,声闻乡里。于是四邻八乡的乡亲们都效仿徐家,过年时挂“姓灯”, 贴“姓联”。 一年复一年,挂“姓灯”, 贴“姓联” 便成为莆田人过年的习俗。
早在唐朝就有使用灯笼起由的记载。史上使用灯是秦汉以后的事,纸制灯笼又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春节挂灯笼的习俗始于东汉时期。传说东汉明帝刘庄尊崇佛教,佛教有新年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说法,于是令皇宫寺庙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门口挂灯。从此就有过年寺庙点烛山,百姓门口挂红灯的习俗。但也有另一种说法,相传唐明皇过年时在上阳宫大陈灯影,扎结花灯,借着闪烁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富国强。”后从宫中传到民间,成为习俗。
红灯笼,红春联,“红团”, 红鞭炮……红红的世界,充满温暖,孕育温馨,孕育祥和。浓浓的年味,勾起美美的回忆。小时候盼过年,因为除了有吃、有穿、有玩、有乐,还有热闹的“围炉” 团聚时光,更有老师布置的背诵春联的寒假作业……长大后,我们对过年都有了不同的体会,但不变的,依然是对团圆和美满吉祥的期盼。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乐融融的团聚,朋友间如潮般的祝福和问候。多少烟火乡情,多少往事重现。
春回大地,千山竞秀;日暖神州,万木争荣。一年年,向梦想出发;一程程,与爱同行。一天天,努力拼搏;一岁岁,美好的时光。愿前路胜来路,愿新年胜旧年;愿有斯人可念,愿有良人可盼。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愿我们的祖国愈来愈富强!这就是新年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