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郑仲武与中山中学
郑仲武祖籍渠桥壶公山下善乡村,1900年12月13日出生于莆田城厢顶务巷,1956年6月29日病逝于台湾省台北市,终年56岁。
郑仲武早年就读于上海大学,师从校长于右任,深受其赏识和提携,终身追随于老左右。1937年初,郑仲武在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任上,因祖母年迈多病,他只身于6月间先行回莆省亲,由于抗日战争爆发,郑仲武的南京住所被日机炸毁,所以全家只好在莆田住下。当时,郑仲武开始实施他的兴学育才理念,决心为莆田人民做点事业。
莆田在抗日战争期间,大批青年无法外出,而在县城只有莆中和哲理、砺青、咸益女中几所普通中学,不少青少年要升学难度很大。1942年郑仲武乘机于中国国民党莆田县委党部与林剑华等同仁以及社会名流几度商议,拟在莆田筹办一所中学,以解决学子升学问题,并成立董事会,郑仲武被推选为董事长。
在筹备策划中考虑到学校的名声和影响,确定校名至关重要,商议时,郑仲武尊选“右任中学”,由于于右任是国民党元老,又长期担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老也是郑仲武的恩师,更是他走上社会的带路人,于是拟定校名报请于老定夺,然而于老委婉谢让,提出国父孙中山,建议以中山中学为校名,并手书中山中学校名。经于老开导,中山中学校名就正式诞生了,事后郑仲武为了纪念创办中山中学时许多重大举措,将中山中学一幢双层楼命名为“右任堂”,二楼为“右任图书馆”。
但创业起步艰辛,办学用心良苦,在办学中,首先是选定地址。抗日战争前莆田公学因经费困难而停办,小学部改为公办县立兴贤小学,后为避日机轰炸,迁到乡下上课,不久也销声匿迹了。对于原公学校址就由国民党莆田县党部文化服务社接管,经过磋商,校址难题迎刃而解。
中山中学是一个私立学校,办学经费是首要问题。1940年冬郑仲武约同大哥郑伯文及弟弟蔡季斌,邀请莆田社会人士筹办文化企业,后易名为享受免税的县党部文化服务社。中山中学的部分开办费就是由文化服务社拨款,其后还拨年补助。加上学校收取的学什费(改收稻谷)以维持学校的正常开支。更重要的是向社会募捐,得到商家和开明人士的支持。
解放前郑仲武曾任过国民党党政要职见于右任为郑撰书墓志铭中披列:加入国民党北伐军,受命指导福建江西党务,膺任监察院监察委员,制宪及行宪国民代表等,郑仲武凭借其社会地位和一定影响奔走各地,主要是向商界、华侨界大量募集办学经费,用于学校的基本建设,教学设备和其他项目等。
郑仲武还十分重视师资质量,特别是兼任校长时,礼聘学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的各学科名师,确保教学质量,开办初期如教务主任吴景贤,训育主任林启荣,体育主任林振新,还有林剑华、林汝楠(地下共产党员)、林镗、朱维干等。
当时中山中学由于办学成绩显著,以学生人数之多,教学质量之高,校风之严谨,与莆中哲理为三鼎齐名的中学,同时也受到于右任元老的高度赞扬。而今峥嵘名校,承尊师重教古风,英才辈出,尽成国器,信他日鹰扬鹏举意气千里,虎卧龙藏壮莆田。(吴春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