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朱熹与莆田的情和缘初探

    朱熹与莆田的情和缘初探

      □朱天赐

      朱熹,字元晦,后改字仲晦,号晦庵。他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的理学家和教育家,同时也是理学之集大成者和“闽学”的代表人物。

      上世纪50年代后期,我曾在莆田的黄石中心小学读过书。这座学校的前身在唐朝时代为裴观察庙,是为纪念镇海堤之创建者福建观察史裴次元而建的。宋初改“红泉宫”,后改为“红泉书院”,南宋时,名儒“南夫子”林光朝就在这里讲学,从学者数百人。明朝正德七年在此创建孔子庙,1918年创办的黄石小学就设在这个书院,也称孔庙的地方。所以,“红泉书院”和孔庙,我亲眼所见,亲身经历。那时,听老师说过,南宋时有大理学家朱熹曾在这里讲过学,确是仰慕至极。

      退休了,闲来无事,常抽空翻看由莆田的老学友寄来的有关莆田的史料,每每看到有关大理学家朱熹曾在莆田讲学一则,总觉得有点史料缺憾,因为莆田的史料中鲜有详细介绍朱子来莆田的确切时间和经历之事的。恰巧,十年前我曾二届受邀为福建省三明市政协委员,曾以政协委员身份去过朱熹的诞生地尤溪县调研,搜集过一些有关朱熹的史料,现将我所了解的相关详情写出,希望与家乡之兴趣研究朱熹“过莆”经历的同仁们共赏。

      一、朱熹的莆田情

      朱熹一生七十年,自登第以后的50年里,除了为官9年,在朝侍讲46天,其余40多年都从事教育工作,全国各地的门生很多。尤溪朱熹家谱《紫阳朱氏建安谱》(以下简称建安谱)有“朱子门人”一项,开列有蔡元定、黄干、蔡渊、蔡沈等计321人,每人名下附有简历,其中注明福建籍的有121人,而莆田和仙游籍的就达12人之多。

      他们是:

      1、郑可学:字子上,号特斋,莆田人,历官忠州文学;

      2、方 耒:字耕道,莆田人,宣教郎、连江县令;

      3、方 壬:字若水,莆田人,宁乡县令;

      4、陈 址:字廉夫,莆田人,监南安盐税;

      5、陈 守:字师中,莆田人,历官奉直大夫;

      6、陈 宇:字允初,莆田人,太常少卿、奉议大夫;

      7、傅 诚:字至叔,莆田人,太常博士;

      8、余元一:字景恩,仙游人,池州通判;

      9、黄士毅:字子洪,号壶山,莆田人;

      10、方士鲧:字伯谟,莆田人;

      11、傅公弼:字梦良,莆田人;

      12、方大壮:字履之,号履斋,莆田人。

      其次,尤溪的《建安谱》中,记载了徽州府、建宁府、泉州府、漳州府、汀州府、仙游县等地有关的朱子祠20处。全国各地与朱熹有关的书院28处,比较有名的有南康府的白鹿洞书院、崇安县的武夷书院、建阳县的考亭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和徽州府的紫阳书院等。

      那么,《建安谱》中为何没有莆田的书院记载?研究过莆田史料的都知道,莆田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称,自唐大历年间,福建的第一所书院——“澄渚书堂”在莆田问世,之后,又相继创办了湖山书院、北岩精舍、东山书院等。到宋朝期间,莆田、仙游又开始创办半官半私的书院和政府教育机构的官学,官学遍布莆仙的城乡和山区。

      再之,朱熹那个时代,莆田还有着一个史上被人称为“南夫子”的名儒、大教育家林光朝在。林光朝生于宋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而朱熹生于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林光朝年长朱熹16岁。而且,朱熹首次过莆时,还是来听“南夫子”林光朝讲课的。当时,“红泉义学”早已是蜚声国内,所以,朱熹是断不会在大师面前“班门弄斧”而到莆田开办书院的。至于仙游县有朱子祠,也应该是在朱熹的后期或是后来人为纪念朱熹的理学功绩而建的,不是书院。

      二、朱熹的莆田缘

      朱熹曾两次“过莆”,这是莆田的史志中有明确记载的。

      壶公山坐落于新度镇,离市区10余公里。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赞美壶公山说:“莆多人物,以文献名邦著,乃此公作怪也。”

      《壶公山。百度百科》说:正如宋代朱熹经莆望壶山所言,“莆人物之盛,皆兹山之秀所钟也”。

      曾经,笔者向老学友、诗学大家宋寿海先生请教过:百度版中说朱子是“望壶山言”,莆田某网络媒体资料也未明说朱子是游壶山或登壶山,何为?宋大家推理说,当时朱子应该是从县城往黄石青山方向走,望着西南面的巍巍壶公山,犹如弥勒佛坐像,再联想到莆田的人杰地灵、山川水秀,由此朱子发出由衷的感慨对陪同的人说了那些话,是顺理成章的,朱子当年是遥望壶山而不是登壶山的。我甚赞同宋大家的推理。

      莆田的史书有说,林光朝殁后,朱熹常叹曰:“某少年过莆,见林谦之(林光朝字谦之)、方次云说得道理极精细,为之踊跃鼓动,退而思之,忘寝食者数时,及后来再过,则二公已死,更无一人能继其学者矣。”

      朱熹对青少年的教育,主张分为两个阶段,即8岁入小学,接受启蒙教育,15岁入大学(书院),接受高等教育。以此可印证,朱熹第一次过莆,时间当在事业有成的15岁之后。查阅朱熹年谱:“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二十二岁,春,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二十四岁,“历四考,罢归,以奉亲讲学为急”。当年夏,“徒步数百里,受学于延平李侗”,这期间,朱熹从同安一路途经泉州、安溪、莆田……徒步返回延平,在莆田黄石的红泉书院拜访南夫子林光朝并听课,当是合理的解释。

      朱熹的第二次过莆,是在林光朝去世之后。史志载,林光朝病逝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比照朱熹年谱,能有几个月活动时间的记载有:淳熙十六年(1189年)朱熹六十岁,“十一月,改知漳州,再辞,不允,始拜命,任职一年” 。“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六十一岁,四月上任,首下教令,奏行经界法。” 朱熹当时是由江东转运副使改任漳州知府的,从受命到上任,在路上行走了五个月,这恰与朱熹第二次过莆和在莆田的红泉书院讲学的时间吻合。

      朱熹在莆田,去过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建安谱》也给我们留下一些珍贵的史迹参考。

      谱载:朱熹的《朱子大全》文一,记载了他在福建各地游览时写下的诗词41首,在游历同安、南安、安溪、武夷等地中也留下游莆田的二首诗,这里抄录如下:

      (一)、涉涧水作

      幽谷溅溅小水通,细穿危石认行踪。

      回头自爱晴岚好,却立滩头数乱峰。

      《朱子大全》文一,第22页

      (二)双髻峰

      绝壑藤萝贮翠烟,水声幽咽乱峰前。

      行人但说青山好,肠断云间双髻仙。

      《朱子大全》文一,第22页

      这二首诗,明显写的是莆田的二十四景之“谷城梅雪”(青山)和“天马晴岚”二景。遗憾的是在莆田的史志中很少涉及外邑人赞“天马晴岚”一景的诗词,故在莆田的史志中没有朱熹的诗也在情理之中。(朱熹的《朱子大全》文集这套书,省图书馆和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都有收藏,可以查阅。)

      通过这二首诗,我们还可以得出结论:朱熹在莆田的“红泉书院”听课和讲课时,闲暇间还游览了在黄石的青山和天马的双髻峰二景。他游历“谷城梅雪”(青山)一景时,时间当在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夏,由于不是在冬令季节,所以,对“梅雪”一景没有深刻的印象故而只有忽略点写;而游“天马晴岚”一景的时间应是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农历三、四月间,时令恰在春夏之交,双髻峰的幽谷、绝壑、藤萝贮翠烟、流水…… 醉人的风景,让朱子流连忘返,给他留下深刻的记忆,其诗写得意境何其沁人。另外一种可能就是,朱熹只有一次游览,那就是上面提到的时间的其中一次了,从诗作的意境领会,我更倾向于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农历三、四月间的那次。

      至于朱子是由他的门人弟子或是受当时的地方教育机构人员邀请来莆田黄石的红泉书院讲学的,则无从考证了。

      谈论朱熹与莆田的情和缘,我的希望是将朱熹当年的活动动向理个清楚:朱子是什么时候到莆田的?当年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游了什么景点?还有,当年莆田的朱子学生都有谁?从而补上莆田史志中的相关缺漏。另外,我感觉有一点遗憾的是,当年莆田有一个被称为“南夫子”的林光朝大名儒,和朱子是同时代的,最终,朱子成了闻名全国的大教育家、理学家,而“南夫子”林光朝却埋没了,这真是莆田的一大憾事,也值得深思。

      以上仅是我个人读史的一点粗浅拙见,是否确切,恳请史家关注并斧正。

      参考文献:

      1、《宋史》卷四九二,《朱熹传》;

      2、(尤溪县政协版)——《朱熹研究资料专集》,

      3、(尤溪县政协版)——《朱熹研究资料专集续集》;

      4、 尤溪县的朱熹家谱《紫阳朱氏建安谱》;

      5、《中国城市经济丛书——莆田市卷》;

      6、 莆田丛书——《水南春秋》;

      7、 莆田丛书——《闽邦第一堤》。

      来源:《莆田作家》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