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炳椿:岛上生明月
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林爱玲 通讯员 林剑冰
唐炳椿(2006年摄于湄洲岛卧佛屿)
唐炳椿,秀屿东峤镇人,1962年11月出生,现为莆田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委网信办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品有《海上湄洲》《湄洲与五洲》《两岸一家亲》《同圆中国梦》《心永在梦常在》等。
20年前,唐炳椿调任湄洲岛管委会工作。他这一上湄洲岛,仿若上了一所“大学”,多年后他被许多人戏称为“湄洲岛专业博士生”。而他的创作也正始于湄洲岛的礁石、海浪与妈祖。那是他与艺术的结缘期,也是他多部歌词作品的精神出处。
唐炳椿与湄洲岛的关系犹如两岸合作名曲《两岸一家亲》引子、主歌、副歌间的关系,既层层递进又相互成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引子:追光
“从2006年10月起,我不小心撞上了音乐的大门,一个音乐的门外汉做起了歌词创作的行内事,并从此沉醉其中。”
当人们问起唐炳椿创作的初衷时,他总会回答:“那要从湄洲岛说起。”
每年正月初六这天,和莆田大多数重视元宵节的村庄一样,秀屿区东峤镇魏厝村举行热闹的妈祖巡游活动,队伍前的掌灯者带着祈福队伍,走过几十年的平安祈福路。自打记事起,幼年的唐炳椿就跟在掌灯的父亲身边,一遍遍记下了身边有关妈祖习俗的一切……
1999年4月29日,唐炳椿从莆田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副主任调任湄洲岛党工委委员兼管委会副主任,他预感自己与妈祖缘分匪浅。
唐炳椿对妈祖习俗兴趣浓厚且记忆力惊人,初到湄洲岛就职,就会说出一串语句精炼、概括全面的妈祖祭祀用品顺口溜,展现出对“老一套”的熟识度与专业度,也因此拉近了和湄洲妈祖祖庙老乡亲间的距离。1999年6月被信众代表大会推荐为湄洲妈祖祖庙副董事长的唐炳椿开始了他“升级造岛”工作生涯。
1999年,已被评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湄洲岛在唐炳椿看来,还是一块“天然石”,如何将其雕琢打磨成能发出耀眼光芒的海上明珠?答案就是妈祖文化!
当时湄洲岛正在兴建湄洲祖庙新殿建筑群,唐炳椿发现图纸的新殿风格偏向中国北方化,便组织专家团参观在莆田城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代三清殿,经过重新设计后的祖庙新殿建筑群不仅体现了妈祖同年代的莆田寺庙建筑风格,同时优化了建筑群西立面的骑楼设计。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于2002年10月形成如今的“海上布达拉宫”盛况。
为了挖掘妈祖文化在湄洲岛上的文化遗产,唐炳椿的脚步遍及岛屿,与渔民交谈,收集当地有关妈祖的祭拜礼仪、民俗习惯、服饰特征。他不仅发现问题反应快,解决问题的眼光十分独到。“湄洲女形象自古有之,可当地妇女现在却不爱穿湄洲女服饰。”当他发现原有的服饰偏宽大,不合身,款式也比较老气后,决定改良“湄女”服饰。于是,他建议将上衣适当改短,裤管变窄,色彩调深,不仅便于日常穿着,还能展示女性的曲线美,并率先在湄洲妈祖祖庙女工作人员中试穿,得到各界好评后,在全岛从事旅游服务的女工作人员中推广。为了宣传勤劳美丽的“湄洲女”形象,他还编写了一句顺口溜:“帆船头、大海衫,红黑裤子寄平安”和创作一首《湄洲女孩》,融合着妈祖典故和平安的寓意。改良后的“湄女”服饰大放异彩,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荧屏和厦门金砖会晤文艺演出舞台,一年一度的“湄女”帆船髻大赛也吸引大批游客,“湄洲女”形象也因此成为岛上一张靓丽名片。
2000年初,十分善于运用“符号化”方式做宣传工作的唐炳椿主持修订湄洲妈祖祭典内容,于是对仪程、祭品、祭坛等进行全面考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仪式的古典、庄重感,丰富了仪式内容,规范了寓意动作。2006年,这套极富仪式感的《妈祖祭典》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亦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和湄洲岛入选世界节日活动之城《申报书》的主要内容,并沿用至今。
唐炳椿是一个“会想、会做、会说、会写”的领导干部,在湄洲岛工作的十四年,他提出的“月月有活动,季季有盛事,年年有亮点”力促岛上的开发建设、生态绿化、对台交流、深化妈祖文化、提升综治水平……不断打磨升级湄洲岛成为风光迤逦的“朝圣岛”。
“海上明珠湄洲岛,妈祖圣地青史彪,宾至如归情满怀,谁不夸赞湄洲好!”十四年来,唐炳椿全身心投入到湄洲岛发展和妈祖文化事业。2006年,一首融入工作点滴而真情流露挥就的处女作——《海上明珠湄洲岛》,一经出炉即被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选中作为开场歌曲演出,并在央视1套、3套播出。
唐炳椿说:“从2006年10月起,我不小心撞上了音乐的大门,一个音乐的门外汉做起了歌词创作的行内事,并从此沉醉其中。”或许,早在儿时那些年的元宵夜里,父亲的祈福灯就已照亮了唐炳椿内心的文艺之路。
主歌:初心
“我想出了花小钱就能在央视宣传湄洲岛的妙招,也就是请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来湄洲岛进行慰问演出。”
2002年,经过升级改造后的湄洲岛,亟需让更多人知道这颗“海上明珠”。一心想着如何提高湄洲岛知名度的唐炳椿,把目光投向了中央电视台。
“当时中央电视台要播放一次‘妈祖圣地,度假天堂,湄洲岛欢迎您!'5秒14个字就要8万元,一年下来就要2900多万元,这对一年门票收入才1000多万元的湄洲岛而言显然是承受不起的。”唐炳椿想到邀请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来湄洲岛慰问演出。但在申请时发现全国已经有78个单位提出演出申请,排到湄洲岛则需要15年。他想到,何不以“两岸情缘”为主题再去申请演出的机会呢?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中央电视台破例于2006年5月25日、26日安排“心连心”艺术团分别到湄洲岛、泉州进行慰问演出,这是“心连心”艺术团慰问演出49场以来仅有的“一次演出两个现场”模式。趁热打铁,唐炳椿与中央电视台建立了密切联系,促成中央电视台先后12场大型文艺演出安排在湄洲岛,达到了少花钱、多宣传的目的。
深谙流行歌曲、影视作品吸引流量的重要性,唐炳椿意识到,文艺宣传是一条可以实现“四两拨千斤”效果的宣传捷径。受到《神奇的九寨》《太湖美》《彩云之南》等歌曲带动当地宣传效果的触动,唐炳椿萌生了为湄洲岛创作歌曲的想法。
“请名家创作一首歌要价少则10万元,多则百万元。为节省费用,我就尝试自己写歌词。”初涉歌词创作领域,唐炳椿恶补专业知识,怎么选材构思、表现力度、主题把握、词眼提炼、语言运筹、音乐设计等知识和技巧,就慢慢地领悟出来。处女作品《海上明珠湄洲岛》得到赞赏后,唐炳椿深受鼓舞,此后创作乐此不疲,所做的歌词作品涉及多种唱法和诸多表现形式,以湄洲岛、妈祖为题材相继创作出20多首作品。
“熟悉的领域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能从中领悟到许多真善美的闪光点,这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提炼主题。”深入而丰富的实践经历是唐炳椿保持高质量创作的重要原因。分管妈祖文化,创作了《湄洲默娘》《湄洲妈祖》《湄洲和五洲》等;对分管的旅游经济,创作了《向往湄洲》《美丽的湄洲》《相聚在湄洲岛上》等;对分管的对台工作,创作了《湄洲缘》《海上湄洲》《两岸一家亲》《同圆中国梦》《中华大花园》等;在担任区纪工委书记时,创作了《我们是党的忠诚卫士》……不仅在作词方面的创作力旺盛,他还先后针对妈祖的历史片段和旅游景点创作了200多首导游诗,有力推动了湄洲岛文旅融合发展。
“文艺为人民大众”,是唐炳椿从事文艺事业的初心。他在歌词创作中牢牢把握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十余年来创作的歌曲都是反映主旋律、主基调的歌曲,其中赞美家乡湄洲岛、歌颂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精神、表现两岸一家亲的主题歌曲深受好评。
副歌:咏志
“我深深地热爱湄洲岛这片风光旖旎的土地,热爱妈祖这位官民同敬的海上和平女神,热爱歌曲这一密切两岸人民感情的艺术形式。”
2009年9月30日下午3点,唐炳椿收到一条来自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的短消息:由中国政府提名、湄洲岛管委会和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联合申报的妈祖信俗,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条让唐炳椿激动到手抖的消息,代表着妈祖信俗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申遗成功的前一年,作为妈祖信俗申遗组组长,唐炳椿不遗余力地奔忙在申遗第一线。为申遗准备申报文本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为此唐炳椿虚心学习,认真听取专家点评,仔细揣摩申报要求,凭借多年的实践经验,亲手写出了“遗产说明”内容,开篇即点题:中国官方和民间共同敬仰的和平女神——妈祖。
2006年5月25日,唐炳椿为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赴湄洲岛慰问演出舞台拟写了“海峡两岸情 同胞一家亲”对联,2009年2月13日为台湾“合富”轮从台湾岛直航湄洲岛3000吨客运码头的欢迎仪式广场两侧拟写了“妈祖架心桥 两岸一家亲”标语。一年后,他写出了《两岸一家亲》,而后被台湾女歌手彭立精彩演绎,含歌登玉殿。此前,唐炳椿与彭立就已经合作过《湄洲和五洲》,双方合作十分顺利,该曲还被邀请到2009年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上演唱。
2013年,出任莆田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后,唐炳椿的创作题材范围也进一步拓展。在创作出了《湄洲和五洲》《我们都是中国人》之后,唐炳椿写出了展现宏大“中国梦”题材的《同圆中国梦》《心永在 梦常在》《家贫子读书》等十余首优秀作品,而且几乎都获得全国、全省歌曲征集大奖。
“歌词是能唱的诗,除了音律美外,还要在形式上体现协调美、对仗美,内容上要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出恰当表达情感的意象,继而发出具有时代性,弘扬正气、展现道德力量和鼓舞人心的主旨思想。”在唐炳椿看来,一首优秀的歌曲作品应当积极歌颂时代的真善美,能够引领人们的审美取向与价值取向,能够在当下社会语境中产生正能量,能够契合时代艺术形式而广为传唱。
“我的情也真,我的爱也真,月亮代表我的心。”唐炳椿很喜欢老歌《月亮代表我的心》,他说,唯有真情永恒,一首歌曲要有生命力,最重要的一点则是,要情真意切。
专家点评
著名乐评人科尔沁夫:《两岸一家亲》这首歌很现代、很流行,以家喻国,传递出两岸亲如一家的亲情,以及共同发展的美好希冀。从器乐角度很好地阐释了两岸一家亲的主题。同时,一改过去惯用的民族或者美声旋律,而采用流行的方式,会更容易被普通的民众所接受,更容易学,更容易唱。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薛艺兵:《两岸一家亲》歌词采用比兴手法,用朴素的语汇,形象的比喻,如叙家常,娓娓道来:“一个大门分两扇,进进出出一家人;一道海峡连两岸,世世代代一条根。”正是在比与兴的交替中,从具象到抽象,道出了“两岸一家亲,中华心连心”的主题,无论歌词的构思还是旋律的处理,明显突破了以往同类题材歌曲那种以忧伤之情呼唤回归的套路。
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李晖:《两岸一家亲》倾注了两岸音乐人的主观思考和人文关怀,揭示了蕴含在音乐作品中的历史感,引起两岸听众呼唤和平、共同发展的心灵共鸣。一部作品的价值,最终是叙事内容层面和深层精神内涵的高度完美的结合。歌曲直抒胸臆、平实真切且内蕴丰富、意味隽永,展现了诗情乐语的和谐统一,歌曲与情感的和谐统一,音乐创作与时代意义的和谐统一。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任记者赵乐:《两岸一家亲》优美流畅的旋律,激越昂扬的节奏,朴素真切的话语,撩起两岸同胞心中那割舍不断的浓浓亲情,倾吐两岸同胞长久以来期盼团圆的心愿。
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肖山:在众多歌颂“妈祖”的歌曲中,《湄洲和五洲》以主题鲜明的歌词,欢快流畅的旋律很快地打动了听众,是近年来脱颖而出的一首不可多得的主旋律歌曲。歌曲阐述了湄洲和五洲心连心,同在地球村的永恒主题,倾诉了五洲同胞携手共进,开创美好未来的渴望和憧憬。
福建省艺术研究院音乐舞蹈教研室主任曾宪林:关于两岸的题材并不少,但由闽台艺术家共同参与、共同创造且谈得上优秀的歌曲可谓是凤毛麟角。而唐炳椿作词、彭立作曲的歌曲《两岸一家亲》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首。它集中体现了两岸民众心灵深处“两岸一家亲,中华心连心”的真实情感,反映了两岸文艺创作者的共同祈盼,抒发两岸民众的共同心灵诉求,有特别的价值,也饱含着作者对两岸未来的憧憬、祝福和渴望。
国际体联副主席科恩·斯拉瓦:第25届世界技巧锦标赛的主题曲《让心相聚》以人为本,很有创意,歌的旋律和节奏让人印象深刻,各国的运动员会记住这难忘的一刻。
著名词作家王晓岭:第25届世界技巧锦标赛主题曲《让心相聚》是国际流行范儿,写、编、唱都很大气,尤其独唱与合唱的叠入转换连接非常流畅自然,体现出当今写作制作水准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