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兼具抒情与仿古特色——林肇祺画作浅析

    兼具抒情与仿古特色——林肇祺画作浅析

      □黄叶

    1.jpg

      林肇祺先生的画,填补了仙游晚清至民国时期山水画的空白。李霞、李耕、黄羲固然也画过山水画,并有一定造诣,但他们毕竟是以人物画名世。因此,林肇祺先生的山水画艺术,能够使仙游画派更为丰满,也为闽派与江浙的吴门、华亭等画派和元、明、清其他画家的对接或传承、借鉴关系提供了可资研究的范本。

      林肇祺先生的山水画,可以明显地让人感受到其格调的高雅和传统功力的深厚。笔者以为,拆借明代沈石田(沈周)山水画的“抒情、仿古”两个特征去概括,还是比较接近林肇祺先生山水画的整体风貌。

      抒情,就是说林肇祺先生的山水画立意或造境基本上倾向于主观意趣的抒写,重于想象,追求笔情墨意而不拘泥于实景的再现和对景写生。这种借山水画来抒发情思、寄托理想,藉以自娱、抒怀、遣兴、适意的表现,深深地打上了文人画的印记。诚如他在一幅画上的题识:“擬王右丞诗中画”,王右丞即王维,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后世尊为“文人画始祖”。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此顺便举肇祺先生的二首题画诗:“云壑徘徊不我欺,萧骚短发带霜垂。诗人贫似秋山瘦,病骨枯藜强自支。”“不饮当年洗耳流,至今犹道娱巢由。愿君扬得仁风扇,卖剑家家尽买牛。”可以看出,不管是题秋山杖藜抑或题溪涧群牛,无不是在借景寓情,托物言志,在画与诗的交融中,作者的志行高洁以及人文关怀表露无遗。

      仿古,则无论从作品的笔墨气韵、意趣、格调都可以找到先贤的遗绪。山石轮廓的粗简雄浑,中锋写出线条的苍劲圆润,披麻间以解索皴的繁密交叠与苔点的浓密洒落,墨色的层层积染、干湿浓淡相间,使得他的画面于厚朴苍郁中墨彩焕发、灵气洋溢,其路数直追清初的吴历、金陵八家之一的高岑、明代的沈周、董其昌及至元四家的黄公望、王蒙,尤其是高岑、沈周的粗笔风貌和墨色的浓重滋润表现得更为明显。

      另外,就仿古这一话题,我们还可以从题识中看到他的猎涉多家。如“抚董思翁”“擬吴墨井前辈”“仿世祖曦谷公皴法”等。而对于闽派的上官周、黄慎等更是“就近取材”,如山水画题识中的“瘿瓢前辈有此本”。特别是山水中的人物,是典型的闽派法式。就最具特色的林肇祺先生烟云雾霭,笔者感觉其画云烟更富有自己的特点,其水墨浓淡的层次、干湿的变化所显现的氤氲云气、温润之感的确使人难以望其项背。这可能与他一直成长在山海之间对自然界现象的切身体验有关。

      深为坊间称道的林肇祺先生《龙》《虎》《猴》《鹿》师承杨舟。而花鸟画亦技法纯熟,韵味醇厚。一幅墨竹上题有“时已末夏日抚柯九思凤尾竹,增一介石,意颇自得。”可见他在师古人之迹的同时仍不忘植入自己的元素。其实岂止是柯九思,另一元代大家吴仲圭的墨竹画法,也在他的意笔中依稀可辨。应该说在闽派中,林肇祺先生是山水、人物、花鸟、走兽诸科兼擅的画家。

      肇祺先生的书法行笔洒脱、清劲,得沈石田骨格兼具杨舟气韵,颇有文人之潇洒出尘意态。作为题款,与画面整体风格甚为协调。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