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故乡的六角亭

    故乡的六角亭

      据说中国的园林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园林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建筑物多,除楼、台、轩、塔以外,还有廊、榭、舫、亭等等,其中尤以亭为常见。这不奇怪,因为亭不但是中国园林景观的重要点缀,也是供游人休憩时坐观景致的佳妙去处。所以,人们都对亭普遍地产生过好感。

      可是,由于个人生活经历的差异和审美情趣的不同,各式各样的亭,在各种各样的人的心目中,其喜好的程度和地位也大不相同。有人极力推崇北京景山顶的万寿亭,说它以威严的气势守望着皇城;但有人却提出异议,嫌它过于华贵,以至显得与普通人难以亲近。又有人痴心向往会稽山下的兰亭,说它是王羲之挥洒神来之笔的胜地,而对文学不感兴趣的人,又嫌它太缺少繁缛彩绘,显得过于清淡寡欢。总之,眼光不一,口味不一,似乎很难找到一座众口皆碑的亭子。

      就以我来讲吧,虽然在福州已蛰居了30年多,对市内名胜西湖和于山等公园中的亭阁都怀有好感,但不知为何,私心向往的,还是乡下的那些木亭、石亭。而最怀念的,竟是我故乡的一座凉亭。

      我的故乡西庄,位于福建闽中山区与平原的结合部梧塘镇,历来盛产稻、麦。村头有一条还算宽敞的土路,是周围过往行人的必经之道。不知什么时候起,这座叫六角亭的亭子就矗立在路口。小时候我就发觉,它总是能招引往来的人进来歇息。这个六角亭,是用普通的杂木撑起的,顶部形成六角,各自翘起,像一朵开伞的蘑菇。长大后我才观察到,这亭子结构简单,线条分明,但却别有一番简洁、清新、亲切的模样。更重要的是,这亭子里除几根柱子外,四面通风,人在亭中,可以看到四周的景致。直至后来我读书喝了墨水后,对六角亭更是心怀敬意,评价很高,认为它表现了乡村的一种自由、随和的风韵,所谓“虽由人作,宛若天开”。因此,那时候有事没事,我经常往亭里跑,常常爱与一些过路人谈天,或听他们的说话;在那个时候,我有时竟能获得灵感,于是立即掏出笔来,在本子上乱写一通。记得有一回,有个陌生人见我这个样子,以为自己刚才说错了什么话被记上了,慌得立即抓起斗笠溜之大吉。

      当然,六角亭令我最愉快的是夏天的晚上。不管天上有无月亮,村里的后生仔一扒完饭就往亭里跑,多的时候亭中可容下十多人,迟来的,就只好坐在亭外。通常我们都是坐着乘凉、聊天;疲倦了,就靠着柱子打一个盹。最刺激的时辰是在半夜,年纪小的熬不住都回去睡了,亭里就剩下七、八个青年哥,于是就小声地谈论起村里的姑娘。最荒唐的是有一次半夜,三个好友和我一齐起誓保密,然后就各自供认自己爱上哪个女子,我那时还没谈恋爱,等他们三个供出了自己的精神恋人后,轮到我坦白,我只好糊涂又胡乱地报一个名字,没去想这个女子的哥哥就在我们中间,结果我冷不防吃了他一拳头,痛得跌在地上爬不起来。幸好其他人还算义气,立即拦住了事态发展,总算用好言好语劝住了,从此,碰到类似的场合,我只好趁早溜走,免得再发生意外。

      值得一提的是,六角亭不但是我在乡村生活的一个娱乐场所,也是我独自思考人生与文学的一个去处。说来可怜,那时我家几口人只有一间房子,因此我经常在外借宿。碰到雨天,在别人家呆腻了,我就会揣一本书跑到亭子里坐下来细细阅读。我发现,独自一人在亭里读书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你看,四周是田野、屋舍,都被一层淡淡的雨雾遮裹住了,只有悄悄的雨声伴和着自己默默的读书声。更令我兴奋的是在那样的时候还可以读一些禁书,读完了往怀里一塞,还可以大模大样地回家吃饭。再说,一个人在亭子里不读书时,脑子却可以展开无限的联想。我至今还记得,那种联想总是美好的,但又总是朦胧的,甚至是变幻的,好像蒙上了一层飘渺的具有魔法的轻纱。有时,我还常在亭子里背诵古诗,背得最多的当然是唐诗,但也有陶渊明的,他的那首《结庐在人境》总是令我迷恋不已。有一次,当我念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时,我仿佛从远处的山垭看到了陶公隐约的身影。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后来,六角亭的一切都倏突改变了。有一个时期,亭的四周,都挂上了语录牌,人们再也不轻易上亭子里玩了,一是怕嘴漏了说点什么不合时宜的话被揪辫子,二是亭子在一个夜晚被一次特大的台风掀去一半顶盖,像一个阴阳头那样看了叫人心有余悸又极不舒服。终于有一天,六角亭在一场暴风雨中塌倒了,过往的行人,路过时望着那堆残柱衰草,都不禁悄悄叹了一声。

      光阴如梭,前年我回乡,发现六角亭早已不复存在了,替代它的是一座城里的房地产开发商的办公小楼。这一带,小车进出频繁,过往的人似乎愈来愈多了,只是很少人大约还会想起这里曾经有一座六角型的凉亭,而且,经过这里的人的脚步也比以往显得更为匆忙,因无暇停留,也就无法回想什么,有关这座亭的一切故事,也许从此也就不复存在了。

      但是,我依然怀念故乡的这座凉亭。我怀念它的唯一的理由是:它是属于普通民众的,正是它,曾带给我乡村亲切的人文气息和乡野葱绿的清新气息。虽然这样的凉亭无法和那些著名的亭子相比,但它更容易使人接近,这也是因为,它和乡下人一样地随和、朴实,丝毫不摆架子,而只随意让路人进来愉悦地享受清凉或躲避风雨。如此,我的怀念大约不是没有理由的吧?□朱谷忠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