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溪志》“物产”之花果草树点说
□陈锦
近因自纂《方言汇编》涉及一些与动植物有关方言名词,为了溯源,不得不查阅相关的地方志书。读到《仙溪志》卷一“物产”篇时,笔者对其所载的花果草树倍感亲切,于是浮想联翩,恍惚间似乎听到一种来自山林野地的深沉呼唤,令人心往神驰,不能自已。于是追寻着泥土的芬芳气息,捧书临物,比照鉴识,印证儿时的记忆。分明是对古籍的考证,而于笔者却是熟地重游之旅……
《仙溪志》是仙游县置县以后的第一部县志。编修于宋宝祐五年(公元1257年),距今760年。七八百年的时间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是一道很漫长的历史长河。其间销沉了多少人事繁华,埋没了多少俊彦风流,而这种漫长远久在植物进化史上却是匆匆一瞬,因而志书中所载的各种植物依旧春华秋实,夏荣秋枯,为仙溪大地带来美丽,带来生机和活力。
之一:从“沙糖”、“青淀”到“蕉布”——仙溪古老的货殖资源。
县志“物产”之首项为“货殖”。货殖者,本指经营商业及工矿企业,在县志中则泛指具有商品贸易价值的工矿资源、特色工艺、特有物种、粮食、农副产品及染料等。该项所列物品计15种,而让人感到亲切或新奇的则无过于“沙糖”、“蜂糖”、“蜡”、“青淀”、“红花”、“紫草”和“蕉布”7种。
1、 沙糖。其注云:“捣蔗为之,太平港籍此取易”。这种沙糖实即今之红糖。注释透露出两条重要的信息:一是当时是以“捣”来榨取蔗汁。大致就是把蔗杆捣烂,再压榨过滤以取汁。这与后期利用专门压榨设备和畜力拖拽的生产工艺相比,显得原始而落后;二是当时的枫亭太平港是主要的蔗糖交易地。这说明蔗糖的产量较大,有外销。
2、 蜂糖、蜡。蜂糖即“蜂蜜”,其注云:“土人为之。蜜有三种:石蜜、土蜜、木蜜”。注释所谓的“石蜜”是指岩峰的蜜,这种野蜂多在深山的岩石上筑巢,其蜜质量上乘;“土蜜”是指土蜂蜜(“土蜂”之“土”读作阳平声。系“泥土”之“土”,非“本土”之“土”),这种野蜂多在地下筑巢,其蜜多为固态,营养丰富;“木蜜”则是指在树木上筑巢的野蜂或经驯化的蜜蜂所酿的蜜。“蜡”指的是“蜂蜡”,其注云:“有黄蜡无白蜡”。蜂蜡是采收蜂蜜的副产品,将取去蜂蜜后的蜂巢,放入热水锅中煮化,除去上层茧衣、蜂尸、泡沫等杂质,趁热过滤,放冷,蜂蜡即凝结成块浮于水面,取出即为黄蜡。黄蜡再经熬炼、脱色等加工过程,即成白蜡。
3、 青淀。其注云:“《尔雅》云:马蓝今大叶冬蓝为淀者是也”。“青淀”之“淀”较通用的作“靛”,根据其注释,本文保留其原名。青淀又曰“青黛”、“靛青”等(方言单叫一个“靛”字。读作“dim”之入二声,音同方言“硬泡”之“硬”)。是一种传统中药和染料。传统常用的制靛青的原料有爵床科的马蓝(方言称“青”或“大青”)和豆科的木蓝。加工青淀的工序方言叫作“打青”或“做靛”。青淀是纯天然的制品,其生产工艺已列入非遗范畴。
4、 红花。其注云:“可以染绛。《尔雅》名‘虎杖’”。此“红花”即中药之“虎杖”,为廖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其干燥根茎和根是传统中药,本地山地上多有野生。为什么县志中不以通用中药名称之,而作“红花”呢?这是因为,虎杖不但是常用中药,更是当时重要的植物染料(见注释之“可以染绛”),在这里是作为染料类商品交易的,故言“红花”而不言“虎杖”。
5、 紫草。其注云:“可以染紫,一名‘茈草’”。紫草是是紫草科紫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的干燥品既是传统中药材,也是紫色的染料。在这里作为大量交易的紫草,与“虎杖”一样均作为染料类商品上市。
6、 蕉布。其注云:“《海物异名记》:取蕉以灰理其皮,绩而成布,可以为暑服。出西里”。“蕉布”之“蕉”指的是芭蕉,蕉布者,即以芭蕉的茎皮用石灰沤浸处理后的纤维纺织成的布。以芭蕉茎皮为原料纺织布料,古已有之。晋代嵇含之《南方草木状》云:“甘蕉,一名芭蕉,或曰芭苴。茎解散如丝,可纺绩,为絺綌,名‘蕉葛’”。芭蕉茎皮的纤维量固然不少,但其强度、柔软性绝对不能与葛、麻、苎相匹敌,大致由于这种劣势,所以只能作“暑服”。不过,在宋代的仙游“西里”(应指“西乡”一带)还保留着这种纺织工艺,并且其产品作为货殖物产入志,表明其产量和需求量都达到了相当的程度,这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