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文化综合>莆田庙前街明代大宗伯第 大门成餐馆后厨

    莆田庙前街明代大宗伯第 大门成餐馆后厨

      为省级文保单位,已有400多年历史,部门目前正在设计修复方案

    点击查看原图

      快餐店在大厝大门处放置煤炉做饭

    点击查看原图

      大门看着十分破败,门上的朱漆部分脱落

      莆田市区庙前街古韵浓厚,沿街不少民居、庙宇大多保留着明清风貌。其中,建于明朝的“大宗伯第”便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被评为省级文保单位。如今,居住在内的老人们十分忧心,除了大宅部分结构不稳外,在一旁营业的快餐店还将泔水桶、煤球直接堆在门内。记者从荔城区文管办了解到,目前省文物部门已下发资金,由当地居委会设计方案,通过后将着手对大宅进行修复。

      明一品官府第 共一百二十间

      “大宗伯第”位于莆田市区庙前街,主人为明代礼部尚书陈经邦。据了解,大宅建成于1592年,按明代一品官府第规格建构,以重叠三座七间厢正厝为主体,五进一百二十间,别称“百廿间大厝”。

      居住在宅内的陈老先生告诉记者,这座建筑重量轻而重心低下稳定,抗震性能佳。门楣上方的“大宗伯第”四个墨书大字是明隆庆二年(1568)戊辰科状元罗万化所书,而正厅横匾上“启沃亲臣”四字由明三朝首辅叶向高书写。

      陈老先生回忆,以前大宅每进间都有红漆大门,门槛有半米高。1960年,大厝变成纸盒厂,门扇和门槛统统锯掉,成为前后通畅一览无余的大弄堂。大厝最后的两进原是御书楼,后供堂和后花园,1930年改建为洋楼别墅。后又重建,今已成为荔城区卫生防疫站。

      大宅门前凌乱 门上红漆起壳

      记者昨日看到,大宅门前颇为凌乱。左侧堆放着一个泔水桶,有人将广告牌放置在右侧。右上方的文保单位标志已经模糊,门上的红漆多处起壳。和沿街统一的红色店门相比,大宅入口显得十分破旧。

      大门内飘着阵阵蒸汽,一个中年妇女正在使用煤炉蒸饭,煤球堆放在地上。记者上前询问,她称门外的快餐店便是自己经营的。当质疑到卫生问题时,她沉默不语。

      陈老先生说,大宅目前的整体结构较为完整,但一些支撑的木桩出现不稳。据了解,大宅里原有20多家陈氏后人,后来渐渐搬出并将各自的房屋出租,现在有12家租住在内,门前的小吃店也在其中。陈老先生希望小吃店搬离,好将大门修缮并重新上漆。

      部分木桩不稳厅堂出现歪斜

      除了小吃店带来的卫生影响外,因为部分木桩不稳,厅堂出现歪斜。陈老先生和部分住户出资,使用铁桩和木桩支撑大宅。

      陈老先生说,当年陈经邦回莆后,留在家中长达30年,没有回京再任职,大宗伯第是由他一手督工建起来的。陈家在当时盛极一时,庙前街上北向有半条街的房子属于陈家产业,大厝原本的占地面积延伸到今梅园路中央。据介绍,明万历元年(1573年),陈经邦为侍读学士,加太子宾客,后又擢升礼部尚书兼学士。

      荔城区文管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省文物部门已经下拨款项到荔城区镇海街道长寿社区,由该社区设计修复方案。方案一经省里批准,将动工修复。据了解,有关部门多次向大厝门前的小吃店下发整改通知,但效果不佳。动工时,当前存在的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陈小芳 马俊杰 文/图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