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文化综合>莆田发现宋代英雄陈瓒叔侄衣冠冢

    莆田发现宋代英雄陈瓒叔侄衣冠冢

    点击查看原图

    残破墓碑经辨认,上面文字为“宋义士侍郎忠武、文魁太师忠肃陈”。

      莆田的壶公山,是当地名山,宋朝时“一门两丞相,九代八太师”的陈氏一族,便有18位祖先葬于此地,其中包括宋代抗元英雄陈瓒叔侄的衣冠冢。日前,从莆田传来消息,陈氏后人在壶公山麓找到陈瓒与侄儿陈文龙的合葬衣冠冢及墓碑,他们还将自发筹建“陈瓒陵园”。

      26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莆田市新度镇善乡村的壶公山麓,见到了这座衣冠冢。古墓很小,加上墓前空地才约6平方米,墓地受损严重,三合土制的墓丘仅剩一半,四周为砖砌。据介绍,由于山上早年被开垦成果园,种植龙眼等果树,对地表破坏较大,墓室、墓坪以及封土基本无存。

      与古墓同时被发现的还有一块墓碑。碑的形制较小,高78厘米,宽38厘米,厚度约10厘米,材质简朴,下方残缺,碑上刻有文字“宋义士侍郎忠武、文魁太师忠肃陈”,由于残缺,墓碑上只有墓主的姓,看不见名。

      据陈氏后裔陈国章介绍,多年来,陈氏后人一直在寻找陈瓒衣冠冢。今年7月,他与莆田文物爱好者黄国善、王阿涛等人上山寻找,突然在某处发现地面有凸起,心生好奇便挖下去,竟发现了这个残破的古墓。随后,他们在墓前两三米处又发现一块墓碑,当时墓碑只有一半露出地表,而且露出部分长满青色石锈。他们把碑挖出来后,隐隐约约看到碑上有刻字。莆田文物专家吴天鹤根据石材和碑刻,初步判断这是宋元时候的墓碑,且与陈氏先祖陈瓒和陈文龙有关。此外,在这个古墓东侧约百米处,还有十多个墓群遗址,其中一处规模很大,墓前还挖出两尊体型较大的石像,一尊完整,另一尊头部已经没有了。

      发现古墓和墓碑后,满怀欣喜的陈国章急忙向各级文保单位上报。7月中旬,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派遣专家赴现场考察,通过碑文记载,并查阅历史文献和陈氏族谱,大致确定墓碑上所写的是陈氏祖先陈瓒和陈文龙两人。

      据莆田玉壶陈氏族谱乾隆谱,兴化府陈氏一门在宋代曾出现“一门两丞相,九代八太师”的盛况,其中陈瓒生于宋绍定五年(1232年),他与侄儿陈文龙一起抗击元军,陈瓒被俘拒绝投降,被元军车裂。后被宋朝朝廷追赠兵部侍郎,赐谥忠武。相传他死后,乡人偷偷把他的衣冠葬于壶公山下,但是一直没人找到过他的衣冠冢。

      陈文龙则是陈姓八世祖,原名子龙,在宋咸淳四年(1268年)高中状元,宋度宗将他改名文龙,累官至参知政事。后来抗元失败,他拒绝投降,绝食而死。皇帝将他追封为太师,谥忠肃。后被葬在杭州西湖智果寺的翠竹园里。

      据介绍,对比历史记载和碑文,这块简朴石碑应该是邑人想纪念陈瓒、陈文龙,又怕被元兵发现,于是简单地把二人衣冠合葬时所立。到了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宪宗朱见深分别封陈文龙、陈瓒为福州府和兴化府城隍神,从此以后,福州和莆田两地民众把陈文龙、陈瓒视为神明加以崇拜。

      寻到墓后,陈国章、陈立人、黄国善等人便开始为墓地的正名和保护奔波。7月,陈瓒陵园筹建委员会成立,陈国章任委员会主任。陈国章说:“我们准备按照宋墓原貌修复两忠烈的衣冠冢,并在壶公山南力里建设陈瓒陵园。目前我们规划的陵园面积是50亩。我们将在陵园竖立22米的陈瓒巨型石雕,作为陵园标志性建构,陵园内还有陈文龙、陈瓒纪念馆,山门、拜亭、慈善养老院等建筑。这是群众自发组织的,筹建陵园需要的2000多万元经费,我们也将通过民间集资解决。”

      陈国章说,陵园中的慈善养老院让他感到非常有意义,“养老院是公益性质的,陈瓒是我们兴化府的城隍爷,在兴化历史上,城隍庙是帮助老弱病残的地方,古代老百姓过年过节缺少粮食,便可以来城隍庙领取。我们作为后人,应该承袭前辈的传统。”他说,养老院规划有五层,一共4000平方米,建成后能容纳500位老人。目前人员差不多已经到位,农历八月份开始动工,整个陵园建设工程预计5年内完成。

      目前,陈瓒、陈文龙的墓碑已被保存起来,两尊石像埋回地下,墓地也已受到保护,等待专业考古人员进一步挖掘。莆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荔城区等已经同意关于陈瓒陵园筹建的报告,并纳入壶公山九华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规划里。 (吴旭涛)

    <>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