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仙游坝下: 木雕小镇的百年情结

    仙游坝下: 木雕小镇的百年情结

      坝下村是仙游县榜头镇的一个普通村落。透过临街小楼敞开的大门,可以看到工人们正对一件件即将成形的家具或雕刻或琢磨,或上漆或打蜡。

      中国古典家具行业里的“仙作”一词指的就是仙游的木雕工艺和明清古典家具,主要集中在榜头坝下、大济、度尾中岳这三个地区。其主产集聚地在榜头镇的坝下村。目前北京古典家具市场上,有60%以上的产品来自仙游榜头的坝下村。

      大约是清朝年间,仙游榜头就出现了一群民间雕刻艺人,他们以雕刻制作大众化的眠床等家居用品和寺庙里的佛像、佛龛、拱顶、雕梁画栋等为生活依靠,四海为家,生活极为清贫。

      福建闽南一带佛教兴盛,寺院遍布,烟火尤其旺盛。工匠们便长年驻扎那里,承建不同教派的佛具佛像和寺院建筑,声名远播。

      闽南华侨众多。于是,许多技艺纯熟的工匠先后应邀到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地,从事大型梵宫和寺庙的设计建筑工作。马来西亚云顶赌城的“蓬莱仙境”以及滨城一带的佛像佛塔等诸多寺庙建筑,都留下了仙游工匠的高超技艺和辛勤汗水。直到今天,仙游的许多工匠艺人仍别妻离子,在异国他乡辛勤地劳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华夏大地经济复苏的最初年头。台湾商人陆续涌入福建,他们慕名而至,在仙游坝下找    到了这样一批祖传艺人,以低廉的价格大量收购木雕产品,包括寺庙用的牌匾、供桌、账前,以及菩萨塑像、家居眠床的花板、围板等。

      在台湾商人大量求购的背景下,农村中的劳动力,尤其是青少年劳动力,便涌向了木雕行业。这是百年以来,木雕工艺兴起的初潮时期。从此,这个闽中小镇开始真正醒来。

      1979年,仙游第一家仿古家具厂宣告成立。这意味着一个漫长的家居文化断裂时代的终结。时隔20余年后的今天,全县已有木雕和仿古家具企业1600多家,初具规模的上百家,从业人数6万余人,产值20多个亿。

      上世纪90年代初,坝下生产的仿古家具借着木雕的销售渠道出现在市场上。上世纪90年代后期,坝下作为古典家具的生产基地名声渐起,北京等地的商人前来购买产品,红木第一楼、元亨利等商家每年在坝下购买几千万元的家具。

      坝下一个村庄与“半个北京市场”联系起来。2000年左右,完成了初步积累的坝下厂家开始大量使用印度小叶紫檀、海南黄花梨等珍贵木材,生产明清款式的家具,进军北京市场。在红木古典家具消费力最旺盛的北京市场,坝下的产品占据了“半壁江山”。

      传统“工艺之乡” 成就了坝下村木雕产业的发展际遇。“大家之家”庆财艺雕厂、“三福工艺”、福辉庙宇设计厂等8家龙头企业率先奋起,目前该村注册的木雕企业300余家,年产值超千万元就近20家,工艺小作坊更是遍地开花。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政协主席贾庆林为榜头镇坝下木雕专业村题词:“坝下木雕走向世界”。

      如今的小村庄,俨然一个工业重镇,形成了年产值超5亿元的红木明清古典家具产业,而且近几年以每年增长1个亿的速度发展。

      由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林庆财经营的“大家之家”公司,在继承吸纳中国传统明清家具的简练、精巧、榫卯结构等精粹的基础上,溶入现代精湛的雕刻技巧,精雕细镂;以名贵木种的海南黄花梨、印度紫檀木为原料精心设计出各式精美古典家具;还引进印度檀香木、印尼沉香木等珍稀木料来制作各类工艺精品。目前,公司在国内部分城市已设立专营店,如北京北四环居然之家、北京城外诚家居广场、唐山市居然之家等精品店。

      在产业集聚地坝下村,木雕工艺企业和作坊至少在500家以上。“全民皆木”是这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从事木雕作业的工人在3万人以上。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有些来自浙江东阳“雕刻之乡”的高级雕刻技工,他们已成为“仙作”古典家具产业的重要骨干力量。

      三福古典家具公司的变革成长可以说是仙游木雕产业演变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家庭作坊式,到小企业,到初具规模,进而升级为省级品牌企业。“三福”走过了与大多数企业同样的探索之路。

      当年,父亲黄春高带领三个儿子四处流浪,到富贵人家里,或者准备结婚的人家里做木雕工艺家具。一天的工钱由几毛钱到一块多不等。长子黄福华13岁就跟着父亲学艺,16岁时已是榜头镇小有名气的雕花师傅了。

      九十年代初,黄福华委派初中毕业的大弟黄福忠赴厦门工艺美术学校深造。此时,他正在松溪县某国营家具厂担任管理职务,学到了许多企业管理的实战经验。为1997年的回乡办厂奠定了基础。

      黄福华说:正是因为我有了外地办厂的经验,知道如何互补两地不同的市场运作,如何优化企业管理。

      同时,又具备了福忠这样的专业设计人才。“三福古典”才有今天,才能超越“坝下”走得更远。

      如今,三福古典家具公司具备了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自主经营能力。拥有一万六千多平米的生产基地和近千平米的产品展厅。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显然,农民们从流离异乡的手艺匠人,到现在的领军高端文化产业,这个令人惊叹的嬗变过程,说明了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为农民带来的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厚的经济利益。

      从木雕工艺和古典家具产业的发展史中,我们看到,坚忍顽强的民族精神与历史文化积淀的相互交织与传承,为仙游木雕工艺和古典家具产业的崛起提供了深层动力和良好契机。

      大部份产品是通过分散的家庭作坊式的自由状态,以流水线的形式从初级向高级一步步接近,最终在工艺师的手上画龙点睛般的成为艺术品。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农民都一味地驱从利益,也有一些脱贫之后的农民回过头来,以更纯粹的目光远离物质财富,以经久不衰的热情与拯救艺术的使命感去从事木雕工艺的研究制作,将木雕艺术视为人生的真正大道。

      今年32岁的王新明是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12岁跟着姑父学木雕手艺。九十年代末,他结束了十多年的学徒打工生活,走上自主创业之路。在他的产品展厅一角,摞着两尺余高的各种红色获奖证书。

      王新民主业竹雕工艺,作品面广繁多,充满了古朴稚拙的自然真趣,仿佛外在的物象已经还原到心灵神识具动的物象内了。令观者的灵魂在放逸与清醒之间、宁静与悠远之间奔突徘徊不止。显然,那是智者对于现世生活的一种诗性超越,对生命和自然万物的深度礼赞。

      他以极高的天资秉赋深得北京故宫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收藏界泰斗王世襄的欣赏。王老曾买过几件他的作品,惊为天作。多方辗转后找到了他,视其为嫡亲晚辈,百般呵护有加。以九十高龄之躯亲自撰文向中国美术界和收藏界大力推介。将为王新明举办个人作品展立为生前重愿。

      但王新民的最大心愿是在老家仙游办一所木雕工艺研习所。追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木雕工艺系统技艺;保护和挖掘民间木雕工艺制作资源;同时,培养新人,使传统木雕工艺后继有人;以及工艺材料的防腐防蛀等。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文化传承者,专注于艺术真昧的探索;同时,怀着深远的忧患意识,已拯救传统雕刻艺术为已任。在坝下街头,在穿梭而过的“宝马”、“奔驰”的车流中,王新民蹬着他的杂牌自行车,远去的身影执著而孤单。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

    广告热线:0594-2288370    1301596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