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莆田方言解读例说

    莆田方言解读例说

      我是莆田人。十八岁北上求学,后来就在北方工作、定居。前些年退休,闲来无事,便琢磨起咱莆田方言来,还很有些意思。莆田方言历史悠久,不少与古代文化、古汉语读音有关,这里试作解读。

      ● 人的称谓 在莆田方言(下称方言)里,第一、二、三人称代词我、你、他(她)分别叫“寡”、“汝”、“伊”。在封建社会,只有皇上才能称孤道寡,自称“我”为“寡”,可在方言里却成为普通莆田人的自称,是何等的自尊和张扬。由此引申出来的我自个、你自个、他(她)自个,即成了“寡介”、“汝介”和“伊介”。

      男子和女人在方言里分别叫做“打捕(打猎捕鱼)”和“室娘”,则暗合了远古时代男人劳作的艰辛,以及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特点。

      “老货”则是对老年人的蔑称,相当于普通话里的“老东西”。“契弟”是对坏小子的叫法。相传宋朝福建沿海男风甚盛,男同性恋者之间常以“契兄”、“契弟”相称,故今有“契弟”一说,泛指给别人制造麻烦的人。而“流栖”,指二流子、小混混,因他们多数居无定所或夜不归宿,经常流落在别处栖息。

      其余如祖先———祖公,祖籍———祖家,儿媳妇———新妇,新郎———新人哥,新娘———新人妇,女婿———仔婿,连襟———襟友,小商贩———贩仔,小偷———贼仔,丑解———丑仔,乞丐———乞食等,都有其历史民俗方面因素。又如方言里将年轻人叫做“后生仔”,实际上当今内蒙、山西一带的北方方言里也有“后生”一说。

      ●行为表意 在莆田方言中,从表达动作行为、意愿感受的词语也可看出与古汉语、古代文化千丝万缕联系。如做饭———煮吃,睡觉———目困铺,过年———做岁,下雨———落雨等。再如好意———厚意,普通话里本来就有深情厚意一说;愤怒———冲冠,听听南宋岳飞诗词“怒发冲冠凭栏处”便知。

      方言里还把折磨人说成“凌迟人”,你能想象还有什么比凌迟这种古代酷刑更折磨人的?而“轻贱”指被人侮辱,小看;“示众”则指丢人,在广庭大众被出“示”于人,真是大丢丑。以上方言都是十分出彩。又如连累———挂累,礼貌———礼数,开始———起鼓、涨价———起价等。方言里将“商量”叫做“厮量”,将“相打”、“相骂”叫做“厮打”、“厮骂”,这里的“厮”字是相互的意思。再如老实———古意,要紧———紧关,失窃———着贼,没办法———无法度,阴间———阴司等。

      方言里又将结婚叫“成人”,出于古代男子年二十、女子年十五,都要举行成人礼,方能结婚。而将花钱称做“使钱”,显见“使”比“花”的控制力更有效。又如将年末家庭大扫除叫做“扫巡”,盖因古代福建沿海蛋民(在水上打鱼和运输为生,吃住均在船上者)年终岁尾都要打扫船体、船仓;又因巡、船同音,后来就叫“扫巡”。

      人体器官 莆田方言里最典型的当推眼睛,称做“目目周”。由此,衍生出眉毛-目眉、眼框-目圈、眼泪-目滓、眼瞎-青盲等。而将眼珠叫做“目目周核”实在是准确之至,眼珠是由角膜、虹膜和瞳孔等组成,要是这个核心受到伤害,岂不“青盲”了。

      嘴在方言里叫做“喙”,它本指鸟兽的嘴,也借指人的嘴。所以,方言里的舌、头、胡须、嘴唇,分别称为“喙舌”、“喙须”和“喙门’。唇指嘴边缘的红色肌肉,实在不如方言里叫“喙门”贴切。你看这个“门”一开一合间,不就将喙管死了嘛。

      方言里又把鼻子和耳朵分别称做“鼻空”和“耳空”,说明鼻和耳的内部有空间通道,显示结构复杂。此外,方言里将屁股称做“尻子(腔)”,把颈脖称做“月豆Lü”,不过我至今还未找到与这个Lü对应的汉字。

      ●有关动物 莆田方言将老鼠称做“庐鼠”,指在茅舍里活动的家鼠,很准确,有别于在田间地头活动的田鼠。方言又将种猪叫做“猪哥”,强调其超强的交配繁殖能力。后来,莆田老百姓便加以引申,将一些生活腐化的官员叫做“猪哥X”,真像种猪一样。

      方言里分别将跳蚤、臭虫、虱子叫做“虼蚤”、“壁虱”和“虱母”,而称虱子为“虱母”,大概是指其近亲繁殖速度奇快。方言将蚊子称作“蠓”,将老鹰称叫“老鹞”,则不尽准确。实际上,蠓虫比蚊子小,褐色或黑色,雌的也能吸人、畜的血,传染疾病;鹞是一种凶猛的鸟,比鹰小,捕食小鸟。但因蠓和鹞很像蚊和鹰,属同类约定俗成,就这么一直叫下来。

      此外,还有畜生-种牲、蚕宝-娘仔、蚂蚁-瓦婆等,或与其特性有关,或概括其活动范围,都很形象。而把鲫鱼叫“鲫宝”,一来因其在淡水鱼中具有很高营养和药用价值,二来逢年过节摆在饭桌上,可以讨个好口彩。

      果蔬食品 莆田方言中蔬菜的叫法很有意思,比普通话更能体现其特性,也更形象,如白萝卜一菜头,菠菜一绵菜,豇豆一箸豆,菠萝一旺来,花生一地生。最精辟叫法当属将咸蛋称做“蠹蛋”。普通话里的“咸”是指蛋腌制结果,而方言里的“蠹”则指蛋腌制过程,因含盐分的水或泥浆浸蚀,咸蛋才慢慢地“蠹”出来。

      方言里将瘦肉和肥肉称做“精肉”和“白肉”,实际上北方一些方言也有这种叫法,看《水浒传》里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便知。此外还有馄饨一扁食、腐乳一豆卤、咸菜一酱料、浓茶一厚茶等,都有古汉语遗留的叫法。

      而一日三餐中,把下饭菜叫做“配”,正如大型建筑有主楼和配楼一样。方言里还把干饭叫做“捞饭”或“祜饭”。“捞”,指把饭中将要煮熟的米用孔隙较细的笊篱捞出;“祜”即福之意,可以理解为长期喝粥的家乡人吃上干饭的一种幸福感,意蕴颇深。

      ●气象方位处所 莆田方言将太阳叫做“日头”,将月亮叫做“月娘”,符合民间天地阴阳理论,太阳主阳,月亮主阴。还有天气———天时、现在———现时等。而晴天———好天,形象表达晴空万里,风和日丽时心情大好;阴天———乌暗天,天黑———天暗,盖因天色阴暗而致。

      将昨天叫做“昨暮”,将今天叫做“今旦”,则因暮指日落时分,旦是日出之时,从而把逝去的昨天和即将开始的今天,界定得很清楚。还有从前———往过、上方———顶头、下方———下底、前方———头前、后方———后向、里边———里向、外边———外向等,均很形象。

      方言里将食堂称“膳厅”,将卧室称做“寝室”,因为膳是吃的地方,寝是睡的地方。比普通话更贴切,又如将学校叫做“学堂”,学堂是学校的旧称,在莆田方言里一直沿袭至今。方言里将厨房叫做“灶前”,因为厨房主要设施就灶台、灶具,一切厨事活动都围绕它们展开,所以突出个“灶”字。方言里还将公共旱厕叫做“粪池兜”,粪池即粪坑,兜是环绕、围绕的意思,人们每天都要围绕着它使用,亦很贴切。

      ●古今外来语影响 由于地缘关系,莆田自古与南洋(即东南亚)有密切经济和人员往来,下南洋叫“走蕃(番)”,“番”指外国。因而方言里就将洋人叫做“番仔”、“番鬼”、“番婆”;洋女人穿的连衣裙便叫做“番婆衫”。

      莆田沿海地区沙质土壤古代不宜种水稻等,由华侨自南洋带回的甘薯却在这样的土壤大获丰收,填饱数以万计人的肚皮,所以方言又将甘薯(地瓜)叫做“番薯”,还有地瓜干———番薯干、芭乐———番石榴等。此外,煤油称做“火油”,水泥称做“红毛灰”。连被咱家乡人视为大补的瘤头鸭也被称为“红鼻番”,这一切都与“番”有关。

      另外,受外来语影响,一些方言常将修饰语置于中心语之后,如公鸡-鸡公,母鸡-鸡母,仔猪-猪仔、干鱼-鱼干,客人-人客,腌菜-菜腌,膏药-药膏,拖鞋-鞋拖。类似的还有狂热-热狂,热闹-闹热等,写起来别扭些,听起来却更生动贴切。

      ●中原语言影响 文献记载,自三国魏晋南朝起,北方汉人开始大批入闽。经过长期交融,中原传统文化逐渐占主导地位,当今莆田方言仍留有这些历史印记,例如绳-索,锅-鼎,筷-箸,房屋-厝,跌倒-跋倒等。

      莆田方言将书叫做“册”,它原指在线张发明之前,用皮绳编在一起的竹简。方言里把哭称做“号”。古汉语称,有声有泪叫“哭”,无声有泪叫“泣”,有声无泪叫“号”,看来虽有偏差,但语出有源。

      与现代普通话词语常用两个字组成方式不同的是,这些以中原语言为主的古汉语词语多用单个字,在莆田方言不少词语仍遗留着,尤其是普通话里一些意思相近的词素组成的词语,莆田方言只用其中一个字。例如衣衫,只说“衫”不说“衣”;牙齿,只说“齿”不说“牙”;追逐,只说“逐”不说“追”。这样的例子还有:悬挂-挂,床铺-铺,低矮-矮,旁边-边等。 闵信义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