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李耕国画,这张文化名牌如何打响

    李耕国画,这张文化名牌如何打响

    点击查看原图

      李耕先生在作画。

    点击查看原图

      李耕为人民大会堂绘制的巨幅堆漆屏风画《松青鹤白东方红》。

      李耕1885年出生于仙游县度尾镇,青少年时代随父流浪卖画,并自学诗文、书法、琴艺。凭着锲而不舍的追求和艺术的慧眼灵心,他逐渐从民间画师脱胎成为文人画家。

      1924年,李耕创作的《弥勒佛》在“东南五省画展”中获首奖。1928年,他创作的《达摩》、《东坡笠屐》、《踏雪寻梅》等在“中法绘画联展赛会”上荣获第一。徐悲鸿观后在上海《申报》发表画评,予以高度评价。约1937年,李耕开始撰写《菜根精舍画论》。抗战时期,他创作了《屈原》、《郑成功》、《岳母刺字》等许多爱国题材的作品,以振奋军民士气。他生性恬淡,虽在战乱中过着生活艰难,仍保持高洁人品,耻事权贵,为逃避军阀达官索画,隐居枫亭,作《虎背逃禅图》。抗战胜利后,他创作的工笔重彩《五百罗汉图》,被誉为长卷杰作。

      李耕国画艺术在20世纪的中国画坛上独具一格。早在1928年,徐悲鸿就以“有以奇拙胜者,首推李君耕,挥毫恣肆,可以追踪瘿瓢”予以高度推崇。弘一法师将其与齐白石并称为“北齐南李”。他的艺术特点是夸张有度、变形有方、随心所欲又形神兼备,体现了东方哲学审美思想。在笔墨方面,其刚劲、坚韧的线条是有史以来文人画家不敢选用的奇特形式,山水、人物、花鸟、工写行笔走墨挥洒自如,其道释人物画脱出前人窠臼,形成栩栩如生的艺术面貌。

      解放后,李耕又一次焕发艺术的青春,创作丰硕。他先后把自己的500多幅作品无偿赠送给国家。1959年,他应邀为人民大会堂绘制《松青鹤白东方红》、《松鹤遐龄》巨幅堆漆屏风画及《梅兰菊竹》四条屏,两屏风画长期陈列于国宾厅,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屏风前与外国政要合影,被誉为出镜率最高的屏风。1961年中国美协在京举办“李耕、陈子奋、李硕卿国画展”,展出的百幅作品中李耕作品占了70幅。

      1959年,李耕国画研究所成立,成为我国首例为在世画家命名的专业机构。陈毓和、李朴、孙仁英、杨启舆等人均曾入所学艺。尽管李耕于1964年逝世,但李耕国画研究所成立47年来,丹青好手辈出,莆仙一带逐渐形成了“李耕画派”,有人又把李耕、李霞、黄羲为代表的画派称为“闽中画派”。

      品牌资源逐渐流失

      不久前,仙游县举行了隆重的李耕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我国著名美术理论家、厦门大学洪惠镇教授认为,对于主要活动在20世纪的画家,如能载入史册,现在可以作客观论定。他给李耕的定位是“二十世纪中国古典人物画第一家”。

      我省画界的专家们一致认为,不管从学术构架、流传事实或在海内外的影响来说,还是从我省建设“文化大省”的高度来看,“李耕国画”这块品牌都应该大树特树。中国美协会员薛国平动情地说:“福建要建文化大省,李耕是不可多得的名牌,也是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希望这种资源能很好地得到开发。”

      专家们的呼吁传递了一种逆向信息,显然,“李耕国画”文化品牌当前开发得不深,树得不够。经记者深入调查,其现状不容乐观。首先表现在李耕国画的传承存在着断代威胁,真传弟子寥寥可数,较多人仅停留在形式的摹写层面上,对李耕艺术的精髓缺乏深入的理解与把握,难见青出于蓝者;而冒出了一些自诩的假传人,其粗劣的作品充斥市面。

      其次是保护设施缺失,私人收藏的李耕作品暂且不论,仙游县博物馆收藏的300多件李耕精品,由于没有合格的保存条件,仍寄存县档案馆,其通风、温度、湿度的控制很差,部分作品有虫蛀、霉变、腐烂等损毁现象。

      李耕国画的研究也不容乐观。由于缺乏经费,李耕国画研究所只能保持人头开支,外出办展、引进专家、学术交流、培养人才等运作艰难。这家由省里确立的研究机构,成立之初定址于仙游城关,经费由省财政厅拨付。“文革”后经当时的省委书记项南批示复办,隶属仙游县。而目前仙游县财力有限,经费拨付心有余而力不足。

      亟须建馆保护发扬

      文化是一个地区的“软实力”,如何对李耕国画这一难得的文化名牌进行引导、开发和利用,是摆在各级政府和有关文化部门眼前的重要课题。

      这些年来,随着李耕在中国画史地位的不断凸显,建立李耕美术馆成为我省文化界的共同呼声。1995年,我省艺术界名人开始呼吁创建李耕美术(纪念)馆。2001年,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刘曦林等专家再次提出应建立李耕美术馆。在省人大九届五次会议、省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省人大常委姚振泉等10名人大代表和省美协主席陈玉峰、福师大教授朱以撒等5名政协委员,也先后提出关于加大李耕及其画派的宣传,筹建纪念(美术)馆的议案和提案。

      最近,省美协副主席洪惠镇、福师大美术学院院长翁振新等一批教授专家再次呼吁:鉴于目前我省国画整体特征缺乏的状况,需尽快建立李耕美术馆。这样做首先可提高福建国画在全国的地位。因为李耕是我省体现“闽派”特色的最杰出代表,是福建文化一块现成的不可多得的名牌。建馆是用有形的物质形态来进行有效保护,也可为弘扬福建优秀文化提供平台,希望省、市政府把建设李耕美术馆作为打造“文化大省”的基础项目予以立项。

      来自各方的呼吁并非空穴来风。莆田市艺术馆副馆长方金河介绍,我省美术创作基地至今尚未建立,若建起李耕美术馆,不但可作为我省美术界的研究和创作基地。还可推动李耕国画艺术研究从封闭走向开放,吸引海内外的美术创作、鉴赏、收藏界等人士前来进行交流创作和理论探讨。我省还可以此为基地申请加入全国著名美术家联盟,打响国画“闽派”品牌。

      教育界人士则指出,传统人物画技法,是大学美术专业学习中国画的必修课,但由于欠缺大家真迹,给学生研习造成缺憾,师生对传统题材和技法已趋于陌生,全国唯李耕国画从题材到体裁保持了完整的、系统的人物画技法。李耕美术馆可作为省内外美术院校学生的实习基地,也可利用其对民间艺人进行规范化培训,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就业。

      李耕国画研究所现任所长黄玉坤认为,李耕美术馆的建设,有利于从文化研究过渡到文化开发。可以美术馆为主体,申报经政府收藏的李耕作品的知识产权,把其印制成精美的装饰挂轴、台历、旅游工艺品、高雅礼品等,满足人们更高的文化品位和精神追求。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

    广告热线:0594-2288370    1301596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