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莆田工艺美术发展的见证人陈国华

    莆田工艺美术发展的见证人陈国华

    点击查看原图

      陈国华退而不休,时常在工作室里指导儿子以及学生们创作。

      迎着早上七八点钟的晨曦,有一位花甲老人大步走在市体育中心场馆外。经过一尊名为《加油》的雕塑前时,他情不自禁驻足看了看……这位老人叫陈国华,家住荔城区拱辰街道濠浦村下亭自然村,与共和国同龄,是莆田组雕风格的首创者,更是莆田工艺美术发展的见证人。昨日,

      他向记者讲述了莆田的雕刻艺术发展的历程。

      莆田雕眠床花很出名,在此基础上,1957年,莆田县组织创办了木雕合作社,把这些有技术的人全部集中起来。那时候,莆田雕花者所使用的刀具是木柄的,大部分做的是平面雕刻,成品都比较粗糙。后来,有关方面从省里请来圆雕雕刻艺术专家来莆指导,并将雕刻刀具由原来的木柄改为铁柄。从此,莆田雕刻艺术得以创新,一批老艺人创作出来的作品在省里,乃至全国都引起轰动。当时,朱榜首和方文桃创作的作品《乡村邮递员》,由于雕刻得精细逼真,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受到好评。对此,陈国华感慨地说,莆田人有一种团结协作的精神,正是靠这种精神,许多作品才变得更加有生命和灵气。团队协作使莆田雕刻工艺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提高了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雕刻工艺地位。

      1971年,陈国华经人介绍到莆田工艺一厂工作。刚开始,陈国华并不是从事雕刻工作,而是以画画的身份进厂的。陈国华看到了莆田工艺事业发展的前景,认真学习雕刻。凭借着深厚的美术功底,陈国华雕刻作品得到厂里老艺人的肯定,都说他雕刻的作品具有“天然的手法”。1982年,当时33岁的陈国华雕刻的作品《关公读春秋》与《关公与周仓》先后获得全国工艺品的最高奖即中国轻工部百花优质奖和全国工艺美术梅花奖的二等奖。后经媒体报道,福州雕刻厂还派了2名艺人到莆田工艺一厂进行参观学习。

      在改革开放初期,莆田工艺一厂的艺人们开始为寺庙塑造佛像。从莆田的广化寺再到全国各地的寺庙,莆田的雕刻艺术从此更是名声远扬。1990年,陈国华自创了组雕艺术风格,主要作品有《群仙祝寿》、《童子拜观音》等,甚是轰动。这种陈氏组雕风格的作品面世后传到了台湾,台商经过考察后决定将原在温州订制的雕刻艺术品改在莆田订制,主要是檀香木雕。这无疑给莆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商机。

      由于从事雕刻艺术的艺人增多,艺人们的雕刻技法都有比较高的造诣,雕刻取材也丰富了许多,有木雕、石雕、牙雕、玉雕等。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传统的工艺美术随着产业体制的深化改革,大多数传统型企业陆续转制,民营企业和个体生产经营者异军突起,并逐步成为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主体。莆田工艺美术从业人员也纷纷自己办厂,不少工厂的工人都有200来人,而原来莆田工艺一厂的员工一共才200人左右。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工艺美术产业生产实现了大发展,至今已成为我市十大产业集群之一。

      但是,在利益诱惑下,我市工艺美术作品在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质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创作者分散,就像一盘散沙,莆田传统工艺美术事业发展处在了十字路口上。

      为了壮大产业集群,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我市于2006年建设了国内最大的工艺品专业交易市场——中国·莆田工艺美术城,并积极打造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的国家级展会品牌,使更多的艺术家了解、欣赏并相互学习借鉴各种既有地方传统特色、又富含艺术内涵的工艺精品和技艺,莆田传统的工艺美术迎来了生机勃勃的又一个春天。如今,莆田工艺美术城已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性的工艺美术博览会——“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在莆田成功举办了四届了。

      陈国华说,工艺美术城内墙壁上的《中华吉祥图》均出自他和儿子陈春阳、陈春晖之手。能够用手中的刀,为这座城市留下美丽的印象记忆,为莆田的工艺事业发展做出贡献,他感到无比荣光。  (吴伟锋   蔡玲   文/图)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