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旅游>苦竹寺:清静绝尘之中的红色秘密

    苦竹寺:清静绝尘之中的红色秘密

    1.jpg

      ▲苦竹寺全貌 马莉 摄

    2.jpg

      ?苦竹寺位于一片深山之中,遗世独立。 马莉 摄

    3.jpg

      苦竹寺为闽中游击队驻地旧址。 许武 摄

      由莆田市区向荔城区西天尾镇下垞村进发,在13公里处的一段盘山公路上,远远可见四方古朴的檐角从密林之中冒出头。

      松柏森森掩卧龙。福建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千年古刹苦竹寺就静坐于山麓之间,这里海拔高度498米,群山环抱,背依竺山,南面与九华山相邻,东与紫霄山相望。寺院正前方是一片绵密的梯田,曲折弯绕,原始中透着丝丝神秘,给人以清静绝尘之感。

      寺前院后种满松竹,寺门古朴小巧,一对石狮分列两侧。院前立有一方形石碑,上书“闽中游击队驻地旧址”。

      这座建于唐代会昌年间(841—846年)的寺院坐北朝南,寺院原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巅峰时期下辖方圆百里多个寺庙。明末清初,受战乱影响,苦竹寺在熊熊烈火中被毁。清朝康熙年间(1700—1722年),寺院重建,除上下殿外,还建起120间东西禅房。

      后经历特殊历史时期,苦竹寺遭到大肆破坏,一度仅剩上下殿以及东厢10余间房。据下垞村党支部书记周国章介绍,2016年8月,苦竹寺第五十三代住持正参法师向社会各界发起募捐,并带领弟子开始对寺院进行复原性修建,在尽量保留寺院建筑原貌的情况下进行整理、修缮以及部分建筑的改建,同时加强周边环境绿化。至目前,已经完成钟楼、鼓楼、东西厢房以及天王殿的初步修缮改建工作。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殿前后四周摆满了绿植盆栽,为寺院更添清新雅致。中庭两侧分别是修缮后的钟、鼓楼以及东、西厢房,其中有可供游客休息的茶室。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苦竹寺因其隐蔽的地理位置成为闽中游击队的驻地。

      下垞村是闽中首个党组织的创始人陈国柱的家乡,作为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之一的陈国柱故居也在本村范围内。1936年12月26日,陈国柱在下垞村发动农民,并在苦竹寺成立农民协会,开展抗税、抗捐斗争。在陈国柱的引导下,下垞村涌现出许多老交通员以及地下接头户。

      解放战争期间,苦竹寺是闽中游击队组织培训骨干的基地以及建立战略要地秘密开展活动的革命据点。1946年至1948年春,中共闽中地委书记黄国璋和莆田工委委员张坤、林汝樑等先后率领游击队在这里秘密活动,发展游击队员30多人、地下联络员20多人,分别组成若干游击小组,开展“抗征、拒丁、减租、减息”斗争。1948年底,张坤、林汝樑曾多次在这里召开中共地方组织秘密会议,整顿游击队组织,培训游击队骨干。

      周国章站在院门前,抬臂遥指来时的公路:“当年那里还是石板路,国民党反动派为了试探寺院中是否有人,就在那里用枪射击寺院。但因为寺院的门上钉着又厚又硬的竹片,就连子弹也没办法打进来,为游击队提供了一个坚固的屏障。时至今日,这扇门依旧保留着,上面依稀可见斑驳弹痕。”

      寺院中的僧人思想进步,豁达开朗。周国章告诉记者,当年游击队在寺中进行秘密活动时,苦竹寺的僧人们在第五十一代住持释持养法师“五叔公”的带领下,主动为游击队站岗放哨、望风掩护,以确保革命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可以说,他们为闽中地区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烽火岁月已然远去。历经千百年的沧桑变迁,这处红色遗址仍旧承载着历史所赋予的重要意义,它铭刻着莆田党组织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印记,既是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资源,更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汉儿 实习生 郑潜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