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旅游>高田古寺今犹在 到此浮生始觉非

    高田古寺今犹在 到此浮生始觉非

      □林锦堂

    1.jpg

    2.jpg

    3.jpg

      疑似唐朝柱础

    4.jpg

      具有一定年代的柱础

    5.jpg

      具有一定年代的石雕柱础

    6.jpg

      石刻雕花柱础

    7.jpg

      古铜盆

    8.jpg

      石鼓

    9.jpg

      寺院内壁画

    10.jpg

      仙湖洞瀑布

    11.jpg

      仙湖瀑布景观

    12.jpg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所立的“田亩”石碑

      仙游县度尾镇帽山村,这是一个有着千年文化底蕴的传统村落,缓缓流淌的溪水,仿佛在诉说着这个村庄神奇久远的故事。这里不仅是唐朝名僧智广禅师的出生地,也是南宋“清源郡侯”陈谠的故里;这里有久负盛名的宁国寺,也有风光旖旎的仙湖洞;就在这个自然人文景观和佛教文化浓厚的村庄里,还有一座曾经与宁国寺齐名的千年古寺——高田寺。这是一座蕴含着千年文脉的古寺院,历代文人名士慕名神往,驻足留宿,纷至沓来。

      古往今来,每一座寺院,都藏有一段神奇的历史故事。

      明弘治《兴化府志》记载:泗洲台山,在县城外三十五里。相传尝有仙人往来其间,又名仙人岩。高田院,即宁国寺苗裔也。寺不知肇于何代。《旧志》载:唐大中时,有惠岳禅师,从者千人,距寺五里许,孤冈突起,状如狮雄。宋乾德中,定御禅师独踞其上,心读华严。一日,阎罗遣使迎师,师以偈答之:三年过了又三年,阅遍华严满五千。功德完时珍重去,何劳使者上高田。六年,圆满,五色云扶升而去。此祥云峰所由名也。明洪武中,火。永乐十四年,僧宜春重建。

      仙游县度尾镇在宋至元时,属归德乡;明至清时,属万善里、文贤里。万善里高田院,在明弘治《兴化府志》中明确记载:“高田院,即宁国寺苗裔也。”宁国寺,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高田宁国院,显然是宁国寺的下院(寺),即是今高田寺。高田,是地名。相传,古时埔坪山脚是湿地池塘,不是湿地的田园均高于池塘,故称:高田。今为度尾镇帽山村的苦庄和埔坪一带,周边还有与水有关的地名:留坡(浦)、过溪等地名。而现在的仙云寺,即是“祥云峰”,当地俗称:仙公寺、仙公正、老虎正。

      另有史记载:“高田宁国院,在县西北四十里万善里泗洲台山下。旧有泗洲铜像,时见异光。”这说明,高田寺在还不是宁国寺下院(寺)前,就有“泗洲铜像,时见异光。”那么,明弘治《兴化府志》记载:“泗洲台山,在县城外三十五里。相传尝有仙人往来其间,又名仙人岩。”据史料记载:泗州大圣,又叫泗州佛。传说他为西域僧人,世称“僧伽大师”,是观音的化身。僧伽,西域僧人,通州(今江苏南通)狼山广教寺开山祖师,被尊为“大圣菩萨”。唐高宗时至长安、洛阳行化,历吴、楚间,后定居泗州(今安徽泗县),唐中宗景龙四年(710)示寂。北宋雍熙元年(984)加谥“大圣”,故称“泗州大圣”。世谓观音菩萨的化身。福建城乡人们都把泗州大圣当作观音大士来供奉。故“泗洲台山”,其实是一个象征佛教净土的统称。“泗洲台山”,指的是帽山村狮头山、将军山、大帽山连接在一起,俗称“大帽山”。故可以推断:高田寺的前身应为“泗州大圣庙”,供奉观音菩萨,是泗洲台山下佛教净地的组成部分,独具风景。

      《八闽通志》卷十九(地理)记载:“高田桥在高田院前,唐咸通二年(861)建。”

      唐朝诗人郑良士,慕名来到高田院寻访,不禁感怀留下《题兴化高田院桥亭》诗一首:“到此溪亭上,浮生始觉非。野僧还惜别,游客亦忘归。月满千岩静,风清一磬微。何时脱尘役,杖履愿相依。”其诗寄情山水,抒发出诗人应物斯感、感物吟志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兴化高田院桥亭美丽风光的赞颂,表现超脱凡尘的思想。

      宋代诗人王庠来到高田院游览时,留下一首《游祥云峰》诗:“两重无缘到此山,碧沙满院落花斑。旧时僧御人何在,孤鹤晴云伴药栏。”从诗文中,可以看到诗人对美丽景色的憧憬和表达心中无限的感慨。

      南宋清源郡侯陈谠的出生地:留坡(浦),与高田寺相邻。他在《过溪南韩氏宅》诗中深有感触咏怀:“曾览溪南胜,重来四十年。树如人老矣,山共水依然。香玉纷堆案,晴虹对跨川。吾庐今咫尺,乘兴且盘旋。”

      清乾隆《仙游县志》卷之十七《建置志》九寺观载:“高田院,在万善里。唐有僧惠者自宁国寺来卓锡于此,从者千人。距院五里许,孤峰突起,状如雄狮。宋乾德年间(963-968)僧定御飞升处,因名祥云峰。明洪武年间(1368-1398)毁。永乐十四年(1416)僧宜春重建,有官、民田,地、山18顷69亩8分,岁征粮米98石1升7合。康熙十年(1671)僧如嵩修。乾隆三十三年(1768)僧良洲重修。”

      从清乾隆《仙游县志》记载中,可以看到高田院比较详细的信息记载了官民田、山地,说明了其寺院倡导和传承“农禅并重”的传统与宗风。

      历史悠悠,沧海桑田。高田寺,是一座千年古寺,经受几兴几废的风雨沧桑洗礼,鼎盛时光随着历史的年轮渐渐走远。2001年,经乡亲们协力同心募资重修,寺容寺貌焕然一新,寺院大门两侧镌联:“贤清卧牛普法门渡众生,首楞严雄施法雨达妙理。”天王殿面阔三楹,殿前檐柱联语一对:“石上清泉流出头头是道,山间明月照来色色皆空。”殿内奉祀弥勒菩萨和四大天王。大雄宝殿面阔三楹,深二柱,高二层,重檐歇山顶。一楼奉祀地藏王菩萨和老君像,二楼供奉释迦如来等十尊佛、菩萨像,殿中有柱联一副:“念一声阿弥陀佛超入无余涅槃,修六度波罗密多尽除有漏烦恼。”寺院内存有一方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所立的“田亩”石碑,以及多个不同朝代的柱础,见证着寺院的兴衰变迁。

      如今的高田寺,地处帽山村埔坪山下田园村舍之间,上寺和下寺相隔仅百米,坐北朝南,遗世独立,环境优美,恬静如诗。古老与厚重恍然重临,香烟缭绕,佛灯高悬,善男信女焚香礼佛祈福者纷至沓来,已然融入乡村振兴生态文化旅游圈,成为大帽山自然人文景观和佛教文化资源高度融合的一大景观。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