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妈祖信仰与莆田文献名邦

    妈祖信仰与莆田文献名邦

      □林劲松

      拙作《莆田文献名邦是怎样形成的?》,2010-8《湄洲日报》分3期摘要刊载,后由《莆田侨乡时报》全文连载。2018-12-5因为需要, 到网上查询,才知道《莆田文化网》于2012-6-12转载两文,并放在一起,读者达90722人次。十年后的今天,随着兴化军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我终于有了一条新的补充,那就是妈祖信仰对莆田文献名邦的积极影响。

      莆田文化本来较为落后。明弘治《兴化府志》卷一说:“陈置闽州,改丰州,以其地置莆田县属焉,寻废……唐武德五年(622),析南安别置丰州,复置莆田县以属之。”从622至959年337年,莆仙地区中进士者,唐进士科10人,五代,梁2人,共计12人,实在是太可怜了。

      ??960年宋朝建立后,莆田面貌焕然一新。据弘治志卷十六宋进士科记载,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开科取士始,至庆历二年(1042年)82年,兴化军得中进士93人,其中,莆田县63人,仙游县24人,兴化县6人。从庆历六年(1046年)到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仅仅24年,兴化军得中进士就达到94人,其中莆田县67人,仙游县23人,兴化县4人。以后,那是越来越多了。涌现了以蔡襄为代表的一大批认真学习外地先进文化,精通尧舜禹之道的优秀人才。到了庆历二年,兴化军进士达到93人,过了四年,又有新科进士15人,上升到108人,仅仅经过86年就上了三位数,引人注目。

      宋代是这样,明代呢?每次乡试中举人数,按府统计,福州府第一,兴化府第二;按县统计,莆田稳居第一,有时还把全部名额三分之一给人家拿走了。你说,莆田怎么会那么厉害,越战越勇?福州府下辖十个县,没有一个县会赢莆田,那是为什么?就这样,比来比去,新的结论最终出来了,那就是莆田文献名邦的形成,学习妈祖优秀品质是一条重要原因。

      妈祖姓林名默,又称林默娘,莆田九牧林六房蕴之六世孙,是宋朝的雷锋。曾祖父林保吉,官后周统军兵马司,后弃官归隐,到忠门贤良港定居;祖父林孚,官福建总管;父亲惟悫,官都巡检。林默诞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逝世。一出生则不哭不闹,因而取名为默,小名默娘。妈祖小时受到良好的忠烈家风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勤奋好学,知书达礼,能文能武,熟悉水性,通晓天文,研习医理,有了为人民服务的真本领。长大后,她专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业,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为乡亲排忧解难,还经常引导人们避凶趋吉。世人遇到困难,也都愿意跟她商量,请她帮助,所以,妈祖称得上是宋朝的雷锋。?由于她一生为人做好事,富有无私奉献精神,所以,妈祖离开人世后,在她的出生地贤良港、羽化地湄洲岛和她的世居地为她立祠奉祀,尊称她为“妈祖”,是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让人发家致富的女神。

      又据说,旧莆田四中校园里有座忠烈祠,是莆田九牧林六房祖祠。因为妈祖是林蕴的六世孙,所以过去每年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妈祖信徒都要把妈祖神像从贤良港、湄洲祖庙接驾回忠烈祠祭祖。与此同时,海内外妈祖信徒朝拜团仪仗队也要先到忠烈祠谒祖,后到忠门的出生地和羽化地祭拜妈祖。这是因为百善孝为先,尊敬祖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妈祖虽然贵为天妃,却也要饮水思源,感谢忠烈家风,孝敬忠烈公。这样做,忠烈祠实际上成了妈祖信徒的圣地。遗憾的是,这座祖祠却在文革后期被毁做操场。这就是说,长期以来,妈祖信仰对莆田文献名邦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那时,莆田郡城不大,周长仅仅几里,城内妈祖宫却有好几座。每年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城里特别热闹,到处有人放鞭炮,还有十音八乐车鼓队,莆仙戏演出等。忠烈祠那里还有海内外妈祖信徒谒祖活动。莆田的郡学和县学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上课的。青少年时期是长知识、长身体时期,长期开展妈祖信仰活动的硕果自然而然是士农工商四民全面发展,样样居福建先进行列。

      首先是士风优秀,不少人为官社会责任感强,一旦公私冲突,就会铁面无私,依法办事,上疏揭露奸侫阴谋诡计,誓死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息,洋溢着妈祖精神。

      《宋史》说,蔡襄是天圣八年(1030 年)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1036 年,“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不言仲淹之非辜,由是三人者皆坐谴。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庆历三年(1043 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为谏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蔡襄传》)

      那时,蔡襄才25岁。面对国家危在旦夕,他心急如焚。于是,他写了《四贤一不肖》,公之于众,誓与祖国共存亡。所以,蔡襄是宋朝的大功臣。

      《重刊兴化府志》即弘治志卷四十六《方天若传》说他“登绍圣四年(1097 )进士。其廷对策大意,欲崇复熙、丰之制,谓‘元祐大臣当一切诛杀而不诛杀,子弟当禁錮而不禁錮,资产当籍没而不籍没,古今政事无此义理’。时胡安国推明大学,以渐复三代为对,考官定其策第一;宰相章惇以其无诋元祐语,遂以何昌言第一,而方天若次之,置胡安国三。”熙、丰之制,即王安石变法期间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天若的答卷旗帜鲜明,坚决拥护之,要恢复被元祐大臣废除了的正确制度。与此同时,还主张对他们实行必要的打击,决不能姑息养奸。他答得好,很有水平,所以获得那科进士第二名,称为榜眼。这个记载说明,方天若在会试时已经得中进士。廷对时,他不是明哲保身,安分守己,而是敢想敢说不怕死,坚决捍卫王安石变法,敢于出谋献策,唤起全社会同心干。在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中,非常需要蔡襄、方天若这样的英雄好汉来做全国的榜样。

      据《明史》卷一百八十九记载,黄巩,字仲固,莆田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正德中,由德安推官入为刑部主事,掌诸司奏牍。历职方武选郎中。十四年(1519)三月,有诏南巡,巩上疏,开门见山地说:“陛下临御以来,祖宗之纲纪法度一坏于逆瑾,再坏于侫幸,又再坏于边帅,盖荡然无余矣。天下知有权臣,不知有天子,乱本已成,祸变将起。试举当今最急者陈之。”一共六条,宗正学、通言路、正名号、戒游幸、去小人、建储贰。矛头直指江彬一伙。由于写得好,员外郎陆震“见巩疏称叹,因毁己稿与巩连署以进”。那天,朝中有一百多人参加上疏,无不受到江彬一伙打击报复。过了两天,林大辂(莆田人)等三十三人也不怕死,上疏论救,“愿与诸臣同效死,并下诏狱”。通过斗争,明武宗最终只好取消南巡。

      又据《明史·武宗本纪》说,正德十四年,“三月癸丑,以谏巡幸,下兵部郎中黄巩六人于锦衣卫狱,跪修撰舒芬百有七人于午门五日。金吾卫都指挥佥事张英自刃以谏,卫士夺刃,得不死,鞠治,杖杀之。乙卯,下寺正周叙、行人司余廷瓒、主事林大辂三十三人与锦衣卫狱。戊午,杖舒芬等百有七人于阙下。是日,风霾昼晦。夏四月戊寅,杖黄巩等三十七人于阙下,先后死者十一人”。又说:“毅皇手除逆瑾,躬峪边寇,奋然欲以武功自雄。然昵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犹幸用人之柄躬自操持,而秉钧诸臣补苴匡救,所以朝纲紊乱,而不底于危亡。”在此,编者充分肯定了黄巩等谏争的历史作用。

      据清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卷十七《名臣传》记载,明人翁世资、陈俊、彭韶、陈音、林俊、郑岳、林有年、方良永等的奏章都富于战斗力。

      其次,兴修水利出大力。在《福建史稿》中,朱维幹先生指出,唐代挖池塘,莆田县名列第一;宋代建陂,莆田和仙游两县名列福建头两名,其中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北洋平原的延寿陂和南洋平原的木兰陂。

      其三,王安石变法后,耕地面积大增加。首先是北洋平原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由唐建中时(781-783)的400顷,增加到王安石变法后的2000顷,翻了两番多,增加了四倍。接着是莆田木兰陂的建成,南洋平原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绍圣榜眼方天若在《木兰水利记》说:“盖经始于熙宁之 八年(1075 ),完功于元丰之五年(1082 ),计钱约费百万馀缗, 计田约毁四千馀亩,计佣四十馀万工,由是莆南洋田亩万有馀顷, 藉以灌溉。岁输军储三万七千斛。是举也,李君之力居多,十四家 次之,其余助力钱者亦不可泯,今具揭匾。”

      其四,北洋平原出现两个水市,商业繁荣。熙宁、元丰是宋神宗的两个年号,又是北洋平原境内两座浮桥名字。二者是王安石变法成功的见证者,熙宁桥和元丰桥一带成为了北洋平原商业最为繁荣的地方。

      熙宁桥即阔口桥。在这里,商业曾经繁荣昌盛,人们用“帆樯如林,商贾辐辏”八个字来形容。那真是财源广进,各地金银财宝滚滚来。此桥初始是浮桥,绍兴元年(1131)升级了,变成了石桥。绍兴榜眼陈俊卿是阔口人。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成才的。

      弘治《兴化府志》说:“元丰桥,在迎仙门外五里许,一名上杭桥。宋志云,旧为温泉渡,后为浮梁以济。盖浮梁造于元丰,故以‘元丰’名也。其曰‘上杭’者,杭与航同。昔此地海航所聚,故以名地,而桥因以名也。”这就是说,温泉渡一带,曾经风光一时,各地海船停泊多,是个大市场,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一站。各地海船从木兰溪出海口进入,可以直达温泉渡,购买兴化特产。为了方便本地商人与各地客商的贸易往来,元丰桥应运而生。

      凡此种种说明,莆田文献名邦的形成和妈祖信仰息息相关。特别是经济方面三条成就,更是来之不易。之所以在那时莆田、仙游两县会出现兴修水利出大力,耕地面积大增加,是因为兴化是妈祖的家乡。妈祖离开人世后,她的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等优秀品质在家乡代代相传,导致莆田人名声好,拥有海内外广大市场,生产出来的产品供不应求,各地商人纷纷前往莆田直接购买,这是北洋平原后来出现两个水市的根本原因。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莆田人发扬兴修水利出大力的优良传统,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最终还把福建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木兰陂也建成了。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奇迹。所以,弘治志的记载,要认真研究,要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常识联系起来去研究。只有这样做了,我们才会深刻认识学习妈祖优秀品质的重大意义。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