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汽船的时代
□黄黎强
上世纪50到70年代,从涵江到莆田、到梧塘,大家都爱搭乘汽船。虽说有了公共汽车,但那时车子少,速度慢。所以,最好的选择还是坐汽船方便,而且价钱便宜!
涵江汽船站设在保尾宫口河段,莆田站则设在水关头。据乡老介绍,早在上世纪20年代,莆田圣路加医院院长英国人华实先生就在这里设立汽船停靠站,不过,那时的老百姓都十分节俭,宁可走路,也不肯花去一分钱!所以,汽船生意惨淡,一度不得不停办。
上世纪40年代,又有人在这里私营汽船站,公私合营之后,私营改为国营,称莆田涵江汽船站。在河边建了一座双层楼房,底层为候船室,楼上为办公室,售票处设在底层的一角。汽船全长约五六米,宽一米五左右,船舱内中间为过道,两侧设长条座位,各开数个窗户;船舱的上部为甲板(木质),可放货物,偶尔也坐人。乘客上船需从船头舱门进入,船的后部是机房,有一个操作柴油机的机工看管,还有一个掌舵的师傅,高高地坐在船的尾部,随时可以查看前方河道。
坐在汽船上别有一番风味,伴着动力机的轰鸣声,船舱有节奏地动荡。遇着笔直的河道,船只全速前进,从船头向两侧激起了两道长长的水浪,直扫向岸边,打破了河面的宁静。若前方遇上了石桥,就早早放慢了速度,船只小心翼翼地穿过桥洞。从涵江到莆田要经过新港、显应、长丰、沟下、荔浦等许多村庄。沿途不断有人上岸。从沟下村开始,上船的人渐渐多了,有进城卖(买)东西的,也有进城上学读书的、访亲探友的,不少人挑着大麻袋,提篮子的,大包小包的,往船上一扔,天南海北,什么话都聊,从农田生产拉扯到儿孙家常,市场物价……
每逢周末,上船的学生最多,当时进城读书的学生不少是涵江或附近农村的。周六下午放假,从城里回家拿衣物日用品;周日又提着大包小包回城,他们都爱搭汽船,对汽船有一层浓厚的感情。
坐在汽船上,可以饱览莆田平原水乡秀美的风光。航线两岸,几乎全是密密的荔枝林。几十年上百年的老荔枝树,有的如擎天巨伞,有的直披而下横扫河面……虬曲俊美,千姿百态。在荔绿之间,是成片成片绿油油的稻禾。红砖白墙的村舍就掩映在浓浓的翠绿之中。河岸边,时不时可以看见行进的水牛,忙碌的农夫,运肥的沟船;听到“依呜依呜”的水车声和“呱呱呱”的蛙鸣声……到处流动着清新的乡村气息。
遇上荔枝树开花时节,两岸的荔枝树上缀满了黄黄白白的小花,香气四溢。六七月间荔枝成熟了,一串串鲜红的荔枝果挂满了枝头,圆嘟嘟的,水灵灵的,令人垂涎欲滴。红荔枝甚至直垂河面,汽船探身而过,惹得甲板上的乘客常常不由得不伸手去抢摘,于是全船的人同时爆发出了一阵阵的欢叫声。
汽船在河道上曲曲折折地前进,每一弯,每一转,都是一幅绝好的风景画。船只忽而迎着壶山开进,忽而又直奔九华而去,山影、树影、桥影、云影,上下辉映……一幅又一幅美妙的风景画,不断地展现在我的眼前,千姿百态,温馨而和谐,令人目不暇接,为之陶醉!
当然,令人心醉的还有那清清的流水,它是那样的澄净明澈,一眼就能把它看个穿!那柔柔的碧波,如山间的清泉一般可爱。一条条又长又宽又深的水道,蓄水量特别巨大,蓄水溉田,养民生息。这水实在是莆田人民一千多年来的生命之水,灵动之水!600多年前,明景泰状元、翰林学士柯潜有一次送王县令入京觐见,沿着河道一直送到涵江,还赠诗作别。诗中就有“不向炉头买芳醴,只酌涵江一杯水”的句子,盛赞溪水如美酒一般,大可开怀畅饮!
我曾坐汽船到莆田,到涵江,后来,还坐到笏石,每一次总觉得挺新鲜的,总觉得莆田平原太壮美了,醇朴、自然、开阔、温馨,一切都显出宁静的自然美。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汽车运输发展起来了,公交车不断增多,速度快,票价便宜,相比之下,汽船失去了优势,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至今,我的脑海里还不时浮现出汽船的身影,很远很远,又很近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