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兴化多民族一家亲

    兴化多民族一家亲

      自古以来,莆田就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闽都别记》记载,宋代兴化(莆田)涵江一带有“木客”即少数民族,他们体格矮小,皮肤黝黑,力大无比,会砍杉枋,制作木器;有自已的语言;居住石室,有穿衣服,会做交易;有婚姻、丧葬习俗;能饮酒作诗,能歌舞,善乐器。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少数民族,人数不多,随着历史大变迁,这个“木客”少数民族,不知去向,今天已经绝迹了。

      来自我市民族与宗教部门统计数字表明,我市也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到目前为止,我市少数民族户数有7355户,人口近3万人,除畲族、回族、土家族、蒙古族等人数多些,其余的少数民族,人口都在百人以内。他们分布在全市30个乡镇之中,居住在山区老林、海岛,从事各种劳动技能,分析起来,我市多数少数民族,由于交通不便,信息缺乏,地域条件等制约,发展生产缓慢,生活艰难,导至有些山区少数民族仍然出现贫困状况,有些地方生产、生活正常,在少数民族之间,呈现贫富不均现象。

      莆田的少数民族是怎样形成的,他们的来源,经古人考证,周朝时福建称“东越”,战国时期,勾践七世孙无疆和楚威王作战,失败被杀;越国瓦解,王族南迁,部分百姓入福建,他们的后裔越族人和福建原有闽族人结合,后来合称“闽越”人。

      进入五代时期,中央政权周围出现10个国家,福建也是其中一个,名叫“闽国”,创始人王审知,他随兄率军入闽,占领大片土地,唐政府无力控制他,只好封他官职,后梁封他为闽王,执政29年。在这期间,涌进大量北方人,同样也不少进入莆田,与莆田人结合通婚,经过几代的延续,他们的生活习惯基本与莆田人没有多大区别了。

      据了解,大洋镇坝头村回族,姓郭,传说他们都是华夏大名将郭子仪的后代,这支来莆田居住的祖先,他们迁徙的足迹,遍布河南先州、福州长乐、仙游大蜚山与碧溪,直至定居现在的大洋。

      在枫亭有个小山庄居住着80多个蒙古族后裔,他们有个生活习惯,喜欢把房间打扫得很干净,进屋要脱鞋。在新度镇有高山族,姓刘,他们祖先来自台湾,他们善歌舞、音乐、雕刻等民间民族艺术绝活。

      常太镇是畲族聚居处,有雷、钟、蓝、盘、鼓5姓,他们对楹联、寿联、乔迁联、春联、婚联、元霄联、季节联、谢恩联等都非常讲究,丝毫马虎不得。

      由于我市是多民族大家庭,民族一家亲,已成为全党、各级政府的共识。关心支持少数民族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已列为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之一。

      据了解,市政府已加大力度,对少数民族行政村实施帮扶已经兑现。自2002年以来,各级扶持莆田少数民族800多万元资金,用于改善少数民族行政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全市11个少数民族行政村,基本实现“五通”。2006年筹资45万元,扶持秋芦镇南下民族村,解决道路硬化、饮食工程、果树改造、文化中心活动等项目;同年8月,发动宗教团体和宗教慈善优势,筹集资金50万元,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学生解决学习上、生活上等困难。

      仙游刘园民族行政村,是省定贫困村,由省有关部门挂钩帮扶,先后拨款200万元,作为少数民族各方面建设资金。从教育部门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6年,全市适龄少数民族儿童入学率100%,贫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还将获得一次性3000元的助学金,还实行少数民族考生加分20分的投档政策,这样,就有千名学生得到加分照顾。

      今年5月,市政府联合财政、水利、国土、交通、电业等部门,筹集资金65万元,通力帮助解决大洋坝头民族行政村兄弟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困难。充分体现少数民族已融入民族一家亲,民族大团结的氛围。(黄祥生)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