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鞋业的百年风云
□闻道
莆田制鞋业历史悠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自产到外销,历经百年风雨。民国时期,莆田有一位“鞋王”他制作的鞋子万人追捧;上世纪70年代,又一代“鞋王”曾带领莆田鞋走出国门…
莆田鞋的前世
清朝光绪年间,莆田县大路街就已有多家制鞋铺(前店铺后作坊)。到了民国时期,大路街成了鞋铺的集中地,有“彩成”“顶成”“彩美”“瑞美”“协来”等三十多家鞋铺林立。其中高端定制、创建于光绪年间的“彩成”鞋质量上乘、造型精美,风靡莆仙两县。
民国时期大路街鞋铺老板前往福州鼓山合影留念
彩成鞋第二代接班人郑成祖不但继承了父亲的鞋艺,并独自前往上海学习先进的工艺,对鞋的材料与工艺进行了改革。彩成鞋的鞋底是用南洋进口来的生橡胶底,内底用的是上等骆驼皮,布料是苏州产的棉麻料。每双鞋均“量脚定制”,舒适合度,经久耐穿,透气不臭脚。
“鞋王”郑成祖及其家人留影
当时的商贾名士以足履彩成鞋为傲,如解放前涵江大老板陈虎泉嫁女非穿彩成鞋不可;中国著名科学家林兰英之父林剑华是莆田非常有名的乡绅,每年都要定制彩成布鞋。就连“山里嫂”不惜千里迢迢挑着百斤柴火到城里换买一双彩成鞋回去做嫁妆。
老布鞋 图:yang670627
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在沿海用飞机投放瘟疫弹,导致成千上万的中国民众被细菌感染身亡。莆田也未幸免于难,城内爆发“老鼠瘟”大量平民死亡。39岁的郑成祖与两个弟弟也中疫而亡,从此莆田少了一代“鞋王”!其妻刘吓德守寡携儿承其家业,一直支撑到解放后。
莆田鞋厂的今生
权立鞋厂原址
1956年,全国开展公私合营运动。莆田县政府将原来的几十家鞋铺统一在“彩成”女掌柜刘吓德家成立制鞋工厂,取为“权立鞋厂”。原彩成鞋店店面充公了,刘吓德也从掌柜变成了鞋厂职工。之后,刘吓德被冠上资本家身份,从鞋厂开除,与其媳妇仍以私制布鞋维持生计。
当时生产的布鞋
权立鞋厂搬移到下大路游家大院(原莆田地区盐业公司)。随着鞋业市场供求不断增大,厂房面积亟需扩大,又搬到河边“百廿间”大厝翁氏大宅(现已整体移迁绶溪公园),正式取名为“莆田鞋革厂”,成为莆田最大的手工业工厂之一。一天,翁氏大宅失火,烧毁些许房屋,厂里决定在坑边巷自盖大工厂。
当年莆田县鞋革厂的布鞋广告
当时的产品以手绱布鞋为主,由县百货公司统一收购,再销往全国各省市。
鞋厂的变革
原莆田鞋革厂厂址
1972年,由于塑料凉鞋上市,手绱布鞋受到冲击,鞋革厂濒临倒闭。在老一代鞋人郭荣的力挽狂澜下,鞋厂效益突飞猛进,一路高歌。1976年,鞋厂成功试制麻底爬山鞋,拿下了国外20万双订单。1978组织生产粘胶鞋,成了全国第一家粘胶鞋出口厂。注塑工艺鞋、高档功夫鞋、皮面包子鞋…郭荣不断革故鼎新,1988年全厂职工的经济收入人均达1570多元,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高工资让青年人个个羡慕不已,无不希望着自己能被招进工厂。鞋革厂的女员工们则成了城里人追求对象的最佳选择。
郭荣(右一)
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莆田鞋业蓬勃向上,内外需求强劲,鞋业迅速在莆田经济中占据着主导地位。1983年建市后被全国誉为“鞋城”,吸引着台、港、澳地区及欧美商人投资办鞋厂。1987年,莆田鞋革厂引进八条运动鞋生产线,生产“耐克”、“阿迪达斯”、“彪马”、“雷宝”等名牌运动鞋。
如今的三路鞋厂
代工的运动鞋订单如雪花般飘来,鞋厂专门建造生产运动鞋的分厂——“三路鞋厂”。厂长郭荣不甘心只做贴牌的生意,不甘心作为代工厂,也自创“三路”牌鞋子。三路牌鞋子曾获奖无数,但一路坎坷,后来淹没在众多国内外鞋业品牌中。
售假不是最终出路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重创以代工为主的莆田鞋业。莆田部分鞋企倒闭,老板跑路,工人讨薪不成与供应商瓜分了鞋厂的机器、鞋料等。技术在手、机器也有,下岗的鞋厂工人不谋而合地打起仿制名牌的主意。鞋厂倒闭,家庭作坊起了,仿冒鞋悄悄地在莆田落地生根,还催生了一群以卖仿冒鞋为生的人——“阿冒”。
工艺相近,利润却翻倍,轻而易举赚得盆满钵满,让仿冒鞋厂及阿冒们尝到了甜头。随着网购的兴起,阿冒们更加如鱼得水。白天的学园路、东圳路、东园路、梅山街并没有什么特别;一到晚上十点左右,送货、发货的车辆川流不息,来来往往。低门槛、高回报、“一夜暴富”诱惑着莆田人不约而同地加入阿冒大军。
近几年,阿冒们遇上一波又一波“寒流”。国家不断严格规范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打击制假、售假行为;世界著名的运动品牌商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淘宝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市工商部门对仿冒鞋的打击从未停止…阿冒们危机四伏,局面堪忧,很多阿冒只能“金盆洗手”,另寻他路。
寒冬中的思考
“挣钱太容易,没有压力,不用去思考更多创新的想法。”日本著名管理学家认为这是阻碍中国企业创新的最大障碍,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莆田鞋业。莆田鞋业最辉煌的一段时期当属郭荣任鞋革厂厂长,就郭荣而言“鞋业的生命就在于创新产品”。时时刻刻的危机感让他一直保持着敏锐的市场嗅觉,把握消费潮流变化,调整生产布局,不断推出新产品。如今莆田的自主品牌有多少能做到这些?
三路鞋厂流水线
莆田有不少鞋企响应政府号召,尝试做自主品牌,但很少能打出名气,只能在市场上分些“残羹剩饭”。为何莆田数量如此庞大的鞋业工厂无法承担产业升级的重任?莆田鞋业发展近50年的历程中一直缺乏知名的品牌。品牌意识薄弱是莆田鞋业内心深处真正的痛点,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重生产,不注重品牌;重利益,不重视营销,这些观念一直影响着莆田鞋业的发展之路。回过头来看看,如果能将清末莆田传统老品牌重新挖掘,赋予超越其他鞋业的文化价值,加上政府的政策支持,打造莆田特色本土鞋业也未尝不可。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玩法。过去“复制、粘贴”是最有效、简单的玩法。但这条路早已行不通了。如今在任何方面,创新才是最致富的玩法。莆田本土鞋业品牌之路虽道阻且长,但相信一定行则将至。(来源:看莆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