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边防支队基层文化建设亮点扫描
“执法示范单位”“人民满意单位”……是什么让这个团队后发赶超引跑,成就“莆田品牌”?
缉私缉毒反偷渡,面对风险诱惑心不动,是什么让执勤官兵淬炼使命担当,筑就铁壁铜墙?
只身勇斗8名持械歹徒敢于亮剑,是什么让“90名”民警血性胆气激荡,续写无上荣光?
……
有太多的故事被打上市边防支队的特有烙印,这其中也深藏着内在归依和现实逻辑。
凝聚文化的共识
什么是文化,什么是边防文化?如果在3、5年把这个问题抛给吴候舟,对方肯定一脸的茫然,“我是搞业务的,让我谈文化搞宣传,是不是乱点鸳鸯谱?”如今已成长为所长的他,再次面对这个问题,脸上洋溢的自信,早已写明了答案:“文化就是战斗力”。
认知的转变源于思路的转换。小吴介绍说,前不久,上级党委部署了一项基建任务。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这些都是客观现实,怎么办?党支部一班人拍起胸脯,立下军令状。党员示范引领,大伙对表看齐,心齐劲足苦干三个月,终于啃下硬骨头。
如果说是党员示范从中发挥了催化剂作用,那么倒不如说是“以所为家”的团队文化,将全体成员拧成一股绳。像小吴这样,对文化从以往的偏见拒绝到如今的接受认同,在这个支队还有很多很多的例子。
人心齐,泰山移。心齐靠什么,在于最高级的管理——“文化管人”。一支团队只有聚合每一名成员,才能干好工作完成任务。强化官兵职业认同和核心价值精神的塑造,砥砺血性担当,是文化建设中铸魂育人的落脚点。自2015年以来,这个支队着手开展团队核心价值文化体系建设。这些文化内核的深度植入,如同种下一个个文化基因,让每一名官兵都能找到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
“文化工作虽不是中心工作,但影响和促进中心工作。人为割裂文化工作与中心工作,是对文化观的片面肤浅认识”。这个支队党委书记傅福利表示,只有把基层需要的文化当成大事抓、大事办,才能成风化人,进而凝心聚力。
汇合文化的力量
这个支队重点引进平台、人才、管理等优质资源,先后与福建省电影家协会、福建省新闻摄影学会、莆田市书法家协会、莆田市音乐家协会等6家文化团体建立军地共建协作机制,推进文化建设有了智囊团队,文化活动有了专业力量。
顺应军民融合发展大势,着眼军民融合文化发展的大局,这个支队正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即加快打造军民融合文化发展中心,这个中心承载了创作实践、成果展览、文化沙龙和教育培训四大功能。建成后,中心定位为“孵化器”,成为军民融合文化产品的集中生产地,催生高水平文化成果。同时,也作为官兵开展文化活动的“大舞台”,适时开展书画、音乐创作活动,提高文化素养。作为军民文化人员交流的“新载体”和素质工程提升的“练兵场”,这个中心还将定期开展学习交流,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书画创作、短期培训等活动,推动官兵素质工程升级。
依托军地共建协作机制,目前已有4个团体开展了“文化下基层”活动,创作了一批强军文化特色的作品,激发了官兵献身边防、建功边防的铁血豪情。
畅享文化的魅力
文化重在铸魂育人,而贴合基层且富有兵味战味的文化,则更受官兵欢迎喜爱,更能砥砺战斗作风、培树核心价值。
郑俊峰,一名“90后”的边防民警,一次夜巡为保护群众勇斗持械歹徒光荣负伤,先后获评“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省拥政爱民模范”。取材于他的事迹拍摄的微电影《血性民警》,在今年5月一举摘得第六届中国国际微电影节“公益微电影奖”。为他创作的歌曲《无悔的守望》,在全省边防部队庆祝建党95周年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歌咏大会上荣获二等奖,成为鼓舞士气、争当典型的强军好声音。
用身边的典型倡扬战斗文化,用战斗文化激励和带动更多的身边战友,文化以如此奇妙的魅力形成了一个良性的闭合循环。10月底,这个支队继续做大做强典型,再次开拍由郑俊峰故事改编的微电影《兵儿子亲儿子》,让战斗文化在闽中莆田大地生根发芽。
把握文化本色,突出文化主体,让更多的官兵参与进来,从中找到满满的文化获得感。这个支队组织好群众性文化活动,将活动机制常规化,连续六年办好“卫士杯”篮球赛,成为官兵以球会友、凝聚力量的重要文化活动平台。 孙卫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