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不改,乡愁才有归处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感觉:在我们身边,如今许多孩子只会说普通话和英文,对于自己家乡的方言,却是不会听更不会说?也有不少成年人,因为常年离开家乡,有时话到嘴边,却不知该如何吐露乡音?我们与乡愁,隔着一句乡音的距离。
全世界现存6000多种方言,每一种方言的背后,都代表着一种浓厚的地域文化。然而,随着全球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这些乡音正以每两周消亡一种的速度在减少,乡音背后的文化基因也正被不自觉或者不自知地剪断。这几日,知名主持人汪涵自掏500万元保护方言的新闻一直占据着微博热搜排行榜的前几名。“普通话可以让你走得更远,可以让你走得更方便,但是方言,可以让你不要忘记你从哪里出发;普通话可以让你交流极其顺畅,而方言让你感受到无限的温暖。”关于保护方言的初衷,汪涵的这一段叙述,温暖,但有力量。
莆仙方言是莆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走到哪里,浓浓的兴化乡音,总能勾起远方游子心头上最柔软的乡愁。而在我们身边,保护莆仙方言的行动,其实一直没有停止过——莆仙戏里的婉转唱词唱响了千古兴化儿女保护乡音的坚定决心、方言节目的花样翻新表明了现代兴化儿女传承乡音的不忘初心、方言专家的潜心研究和专心著作为保存乡音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化记忆。
近日,兴化儿女保护莆仙方言又出新成果——由荔城区档案局联合市方言研究会编辑的《莆仙方言简明词汇》出版了。这本前后花费两年多时间编辑出版的方言书籍,是莆仙方言的资料库,更是莆仙文化的记忆传承。
翻开《莆仙方言简明词汇》,里面收录的条目包括字、词、词组、成语等约有7000余条,既提供有关莆仙文化的词条,也提供一些有关人文风物的基础知识,涵盖了天文、地理、地名、农事、民俗、交通、商贸等各个方面。为适应不同读者的需求,每个词条里,既有国际音标注音,又有传统反切注音,让更多人看得懂、读得出。而为了让书本收入的词条更丰富且通俗易懂,参与汇编人员对于编写的方案、体例等内容进行反复调研探讨,在资料积累的基础下,参考莆仙方言研究有关专著、论文,并借鉴近年来出版的福州、闽南方言词典等,经过多次修改和补充,最后完成了该书的汇编。
“一句莆仙方言,很多人知道是这么说的,但是字面上要如何表达,谁都写不好。比如吃饭,‘食昧’、‘食昼’、‘食暝’,似乎都可以。那究竟怎么写呢?‘昧’怎么写、‘昼’怎么写?编写这本书,就是为了让有些莆仙方言词汇能够记载下来,让大家能够找到,能够有所根据,知道这个词原来可以这样写的,这样写是比较标准的。”参与编汇该书的市方言研究会顾问林春明说,方言本身也是一种大文化,如果方言消亡了,它所附带的一些文化基因也就消失掉了,所以,他们所希望做的,就是把莆仙方言抢救过来,并且传承下去。
为了推广、普及这本书,目前荔城区档案局共印刷2000本,同时,为延长书籍的使用年限,全部以精装版出版。“我们做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推动莆田、莆仙文化的一个传承。”荔城区档案局局长林海英介绍道,6月9日国际档案日那天,该局将免费向市民发放该书,剩下的一小部分则将留在档案馆存底。文/晚报记者 欧碧仙 图/莆籍漫画家:小椰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