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文化综合>饮水思源 “东圳精神”催奋进

    饮水思源 “东圳精神”催奋进

    1.jpg

    2.jpg

    3.jpg

      “东圳水库好处讲不完。第一好处消灭了旱灾,库水横通直通到沿海,灌溉农田三十多万亩,千年沙地如今面貌变;第二好处消灭了旱涝……”这段流传在莆田民间的歌谣,已经传唱了半个多世纪,歌谣里赞颂的东圳水库,是一个对莆田影响深远的水利工程。1958年6月动工兴建,1960年4月竣工通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兼程和岁月洗礼,东圳水库见证着莆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壮大,见证着莆田人民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东圳精神”,也见证着和谐水利造福人民的伟大壮举和“宜居港城,美丽莆田”的柔情与豪迈。

      5月正青春。为纪念“五四”运动98周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95周年,5月3日,本报组织青年团员、记者,走访东圳水库管理局、东圳水库展览馆、东圳水库周边村庄、水库建设者及库区移民等,重温历史动人瞬间,寻访“东圳精神”,号召青年团员、记者结合“五四精神”,饮水思源,绽放青春光彩。

      “东圳精神”是科学决策、执政为民

      “漫道江南风光好,水乡鱼米亦如之。”这是郭沫若1962年到莆田时留下的诗句。那时,东圳水库已经建成,曾经饱受旱涝之苦的莆田,迎来了全新的面貌。而促成这个历史性改变的,是以原鲁山为首的莆田县老领导们的集体心血。

      走访中,东圳水库管理局办公室主任陈锦辉介绍道,解放初期,莆田沿海水源极其缺乏,平原地区却又屡遭洪患。特别是1956年秋季,正在进行新时期建设的莆田,遭受了一场噩梦般的水灾。三天三夜,在狂风暴雨的肆虐下,400多处海堤崩溃,20多万亩农田受淹,老百姓的房屋倒塌近万间,南北洋汪洋一片。抗洪救灾结束后,当时的莆田县委、县府下定决心"治理莆田命脉",通过初步勘测后,决定在延寿溪中游兴建东圳水库。同年,该方案得到水利部的重视支持,并作为福建省重点水利工程给予立项审批,由省水电设计院完成勘测设计。东圳水库是当时莆田水利建设史上的伟大创举和奇迹,是当时福建省的第一大水利工程。

      从1958年6月动工兴建,到1960年4月竣工通水,以原鲁山为首的莆田县老领导们从建库的决策到工地的指挥,心系水库,情牵工地,领导和指挥民工、百姓,克服技术力量和原材料不足的困难,战胜严寒酷暑和5次洪水的严重威胁,经过600多天的奋战,投入共计3643万工日(其中技术工600万工日),建成东圳水库并发挥效益。他们为莆田所留下的历史功绩被永远载入史册,而他们,也成为莆田人民心中世代敬仰的功臣。

      “东圳精神”是艰苦奋斗、团结协作

      在东圳水库坝头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东圳水库展览馆里,一帧帧黑白的水库建设照片虽已模糊不清,但依旧厚重、感人;其中讲述的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故事,让人不禁由衷赞叹建设者的平凡与伟大。

      1958年6月中旬,3千多人参加的坝址清基工作东圳水库开工建设拉开了序幕,这也意味着,一个载入莆田水利史册的水利工程拉开了帷幕。

      1958年11月10日,水库大坝这一天填下第一铲,标志着大坝工程开始全面施工。来自平原、沿海的2万多民工大军浩浩荡荡开进水库工地,他们顶酷暑、冒严寒,自带干粮,自带工具,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水库建设。建库时期,工地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民工按照部队编制,过着组织集体化、生产战斗化的生活。他们“工地为家苦作乐,任劳任怨不计酬,齐心协力战犹酣,不甘落后争上游”,谱写出一支争先奋进的建设进行曲。

      当时缺少机械化设备,全靠民工们用人力小推车推土拉石,整个工地红旗飘扬,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呈现出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涌现出了“烈火突击队”“模范民兵”、“十仙女模范”等多个英模集体和劳动模范。建设们秉愚公移山的顽强,学大禹治水的坚韧,用血汗在延寿溪中游的天马山与地龙山之间劈山筑坝截流,使上游的沿河盆地形成一个18平方公里,水域辽阔、呈桑叶形的山中之湖—东圳水库。

      “东圳精神”是顾全大局、无私奉献

      为造福全县百万人民,建库时期,常太人民发扬老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毅然决然告别祖宗基业,迁出库区腾出库容。据记载,建库共淹没土地1.17万亩,移民2666户、13382人,拆迁房屋14847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莆田最大的一次移民潮。

      今年70多岁的许重垦老人是库区移民之一。1958年和许重垦老人一同迁往常太照车村的库区移民共有300多户,其中有一百多户此后又历经第二次迁移,迁至邵武山区。当时,库区移民大部分迁往常太镇境内的山上,外迁出常太的有几百户,有的甚至举家历经二次迁移。大体有:迁移不离常太镇境内的迁往莒溪、山门后溪、刘坑、利车、照车、长基等村落,其中部分移民迁往山门后溪后又迁往接近黄石镇的一国营农场,迁往照车的部分移民后来又迁往邵武,历经二次迁移;另迁出常太镇境内的有迁至现城区新塘及北磨的近百户,迁至西天尾洞湖口的有两村一百多户,迁至华亭镇后角村、庄边镇及大洋乡的各有一百多户,历经二次迁移迁至莆田之外的邵武山区的有一百多户。

      对于这些库区移民来说,1958年既是他们忘不掉的一抹乡愁,也是他们用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情怀为“东圳精神”谱写的一首壮丽赞歌,将在莆阳大地传唱不衰。

      “东圳精神”是饮水思源、精益求精

      “你看我头发都白了。”陈锦辉至今已经在岗位上工作了20年。作为东圳水库建设者的传承者和接班人,这20年里,他将东圳水库展览馆里一幅幅50多年前艰苦垦荒的场景铭刻于心,亲历了库区日新月异的发展建设,也践行着这一代水利人不忘先驱、精益求精、努力打造新库区的发展精神。

      “七年前,我们的办公楼还是最早的土木结构房,房梁柱子都爬满了白蚂蚁,只要一下雨屋顶就漏水,年久失修的木板踩重点不小心就会塌陷下去。”2010年后,东圳水库管理局才盖了如今的新办公楼。陈锦辉带着同事们也在发展的新路上致力于让水库沿岸的渠、滨环境成为“城市绿肺”。

      如今,这个山如翠屏水如镜的美丽湖泊,已经成为一座集灌溉、防洪、供水、发电、游览为一体的多功能大型水库,彻底改变了沿海地区十年九旱和平原地带洪涝水患的历史,其浩瀚的库容滋润着莆阳大地,同时担负着城乡近150万人民的饮水安全,为莆田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

      新一代东圳水库管理者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与重任,发扬“东圳精神”,续写水利传奇。近几年来,东圳水库管理局实施了一系列重点骨干工程,使东圳建设跃上新水平,主要有:灌区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等。目前,东圳水库管理局正加紧建设大坝坝区环境整治配套工程,为此水库管理者不仅要抓工程进度还要定期巡库、定期水质化验。“养殖场的排污治理存在问题还比较大,山区违法养鸡、养猪屡禁不止,排泄的污水直接影响库区环境。”陈锦辉对此心痛不已。走在水库新加固的大坝上,他指着库区环库景观带,“这里连着天马山、凤凰山、广化寺、木兰溪……这就是一个大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凝聚着几代莆田水利人的心血,浇灌着兴化平原的发展与希望。

      一水护城,沙鸥翔鸣,金鳞游泳,岸芷汀兰,东圳水库温柔了一座城。汲取着“东圳精神”的养分,它让我们大踏步走在“宜居港城,美丽莆田”家园梦路上更添了一份柔情与豪迈!文/图: 欧碧仙 林爱玲 朱国庆 林垦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