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有座郭氏三孝子祠
从白塘走出的郭氏子孙,为了传承先祖孝亲敬老的美德,多方筹资200多万元建起了孝子祠。请看——
图为涵江区白塘镇显应村的郭氏三孝子祠。
□林亦霞 蔡春松 文/图
在涵江区白塘镇显应村,有座精美的仿古建筑——郭氏三孝子祠。近日,笔者慕名前往探访。
孝子祠的正门是一座古风朴实、大气庄重的牌坊,牌坊飞脊挑檐,中间坊匾上刻有楷书“三孝坊”。往里走,过小桥,便看到仿古歇山顶式建筑的郭氏三孝子祠。
让人奇怪的是,三孝子祠前面有一对用石栏杆围着的近两米高的瓶状建筑物。据76岁的郭祖勋老先生介绍,这个建筑叫“阙”,是一种位于宫殿、祠堂和陵墓前规格较高的象征性建筑物,作为铭记官爵、功绩和德行之用。宋绍兴十三年(1143),高宗皇帝特下昭御赐“双阙”给郭氏孝子祠,以彰后裔。
那么,是谁感动了宋高宗?原来,宋时村里有个太学生(相当现在最高学府里的学生)叫郭义重。宋绍兴七年(1137),郭义重随宋高宗驾至钱塘。此时,他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立即徒步赶回家奔丧。郭义重把母亲的灵柩葬于壶公山的青垞,还盖间棚屋在坟墓边,住在那里守墓,表达对母亲的哀痛和思念之情。
据说守墓期间,郭义重被墓地周边的毒气侵袭,全身皮肤溃烂,病情严重。一天,突然出现一道奇观,天上众多鸟雀纷纷飞到他身上,往他溃烂的伤口上吐唾沫,久久不愿离去。第二天郭义重醒来,发现伤口已开始结疤,两三天后病情就痊愈了。
村民们说,这是郭义重的孝心感动了上苍,特派鸟雀衔来甘露为他治病。这事传到朝廷后,命兴化府负责查证。经查属实后,宋高宗被郭义重的孝心所感动,于绍兴十三年(1143)特下诏“旌表其闾”,让兴化府立“双阙”在郭义重的住所前,并赐“百官下马”碑和“绍兴旌表郭氏”竖匾。可惜的是,那御赐的下马石碑和竖匾在文革期间都被破坏了。
后来郭义重也考取功名,五十多岁被朝廷授予德州参军录事,并以高寿而终,同乡的士大夫为他修建了孝子祠。那么,今天的三孝子祠除了旌表郭义重,还有褒扬其他哪两位孝子呢?
郭祖勋说,根据《二十四史》等相关史料记载,另两位孝子分别是郭义重的曾孙郭道卿和重孙郭廷炜。
相传元初盗贼作乱,社会动荡。郭道卿、郭佐卿兄弟为了守护孝子祠没有去逃难,一天,两人都被强盗捉住。强盗把刀架在佐卿脖子上要杀他,郭道卿哭着请求强盗说:“我的孩子已经长大,弟弟的孩子还年幼,要杀就杀我吧。”佐卿听了,连忙哭着请求说:“无父兄为长,我们家的大小事情都是哥哥在负责,哥哥不能杀,还是杀了我吧。”强盗被他们的真心感动了,说:“你们这孝家的子孙真是个个品德高尚,我怎么忍心杀害你们呢?”于是,便把两兄弟都放了。后来,朝廷为了嘉奖两兄弟的高尚德行,御赐“孝友里居”石碑,现镶嵌保存在白塘镇双福村一古民居墙壁上。
再说郭道卿的儿子郭廷炜,进士出生,官至建宁平准行用库使(类似现在的粮食局长),为了照顾老父亲辞官归家。眼看父亲的疝气病一天天加剧却请不到好医生治疗,他忧心忡忡,一夜之间竟然头发都白了。他的孝心被上报到朝廷后,朝廷也下诏旌表其行。
郭氏三孝子祠就这样默默地传承着一方的孝道文化,可是,到1997年时,由于年久失修,原址倒塌夷为平地。为了更好地为孝发声,郭氏子孙多方筹资200多万元,于4年前在原址往南300米处,按原来布局重建了郭氏三孝子祠。
如今,三孝子祠已经竣工,每年春节初五,郭氏子孙都要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三孝子祠,念诵先祖留下的经文,叮咛自己对父母要有行孝之心,对家庭、对社会要有知恩、感恩、报恩的心。
郭老说,他们希望涵江区能把这里作为家风家训廉政教育的一个基地,再加建一个二十四孝的孝廊,把从宋元明清延续下来旌表孝道的涵江孝文化传统发扬光大,让更多的群众前来三孝子祠参观体验,沐浴孝风孝训,更好地传承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