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原不做大岁
□今闲
莆田城乡各地普遍都有“做大岁”的习俗。据《莆田县志》记载,“做大岁”习俗源于明嘉靖年间的“倭乱”。莆田遭受倭乱,约在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至四十二年(1563)的20年间先后十多次。尤以四十一年(1562)为祸最烈。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晚,莆田城陷,倭寇疯狂屠城,军民死难一万多人,直至“次年元月,俞大献、戚继光、刘显率兵分路清剿残余倭寇,歼敌于仙游,倭患始平”。
倭患平定之后的正月初二,形势稍缓,逃难民众陆续回家,料理亲人后事,惊魂甫定,众人为尊传统年祭之俗,于初四时补过大年,而初五日则成了新一年的开始。由于这个补做的岁,意义特别重大,故称为“做大岁”。
但是,山里人的某些语言与城里、平原略有差别,比如吃“长寿面”,城里、平原叫“揪长”,而山里人却说“长揪”。对于这“做大岁”亦然,山里人习惯叫“大做岁”。
常太镇的南川村,没有“大做岁”。这个习俗或许是莆田的唯一?
据南川村西坪人说,过去他们村里有个傅林将军,设有将军府,在村头竖有将军旗。倭寇至此,望见将军旗上的“傅”字,就止步不前,不敢侵扰。因此,他们全村则可以安心在家过年做岁了。
西坪人至今仍然没有“大做岁”。但是村里的老人说,起初南川村也都没有“大做岁”,但是一些人看到别的村都把“大做岁”搞得热闹无比,于是难耐寂寞,不能免俗,也跟着“大做岁”起来了。
不过,老人们还特别强调一下,他们前代的老人有话交代下来,年轻人爱热闹,喜欢“大做岁”,随俗也就罢了,但是,千万要记住,咱们的先人,保境安民是有功劳的,不能为“大做岁”而辱没先祖。当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既然咱们莆田曾经遭受严重的苦难,我们通过“大做岁”来纪念先人,牢记历史,珍惜和平,也是良善之举。
老人之言,堪比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