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文化综合>宫口河

    宫口河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宫口河地处涵江旧城区北沿水心河中心地段,从西到东打了个弧圈,因河北岸古时有座妈祖宫,后人便把宫门前河岸称为“宫口”。宫口河的岸边商贾云集,居民临水而居。沿岸拱形围廓连着木瓦雨亭组成的甬道上,木板门店鳞次栉比,三座石拱桥默默横跨在河道上,像在诉说着往昔“小上海”的风光。

      宫口河自古以来就是古镇内河航运的枢纽,其河道从保尾四沟咀到鳗巷口长约千米。据史料记载,唐代涵江还是一片刚被围垦的海滩低地,先民们在此塍海造田,开河引水,从事农业生产。延至宋代,端明殿大学士蔡襄在水心河入海处创建“端明陡门”,防御海侵,排洪泄水,宫口河两岸农田得以免除水患之害。宋绍兴年间,国子祭酒刘政辞官回乡,发现水心河河道淤塞,即慨然捐俸,亲率民众“氵睿疏之”,还在河上修桥造亭。入元以后,官府不理水利,水心河再度弃置。明朝肇兴,人们重新整治水心河,重修端明陡门,宫口河又获新生。嘉靖三年(1524),兴化知府朱衮走马上任,来涵探察民情,发现宫口河畔妈祖宫已成荒墟。他便拨款在此建造一座规模很大的“寿泽书院”,发展地方教育事业;同时,在书院边重建妈祖宫。宫口河畔从此既是涵江人读书会文之所,又成信众膜拜妈祖圣地。

      明嘉靖中后期,随着三江口港兴起,涵江一跃而成闽中最大商埠,为莆田、仙游、永泰、惠安诸县大宗商品集散中心,南来北往大量货物汇聚涵江端明码头。当时没有现代的交通工具,只能依靠水运,而宫口河紧靠涵江内海码头,便成内河水运枢纽站。河边建起了一座座货栈和仓库,河岸也全数改砌石块,每隔一小段就设河埠头,以便船只停靠和工人搬运货物。为方便两岸之间来往,河上还建起好几座木桥。清乾隆时期,古镇几十家大商号都在宫口河两岸设货栈仓库,堆满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从美、英、德等国进口的各种商品,一派繁荣。

      清末民初,古镇已成为莆仙及周边地区最重要的商贸集散地。随着商业的繁荣,西洋物品的引进,带来多元文化的共融,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当时整条宫口河主营豆饼、桂元干、荔枝干、红糖、原盐、煤油等的大中型商号就有40多家,家家门前建小码头,以便起卸货物。后来三江口的货就转运到宫口河集中,再从这水道辐射到莆田城关、仙游、惠安、永泰等地。数百年来,水上舟楫如织,岸上商贾如流,南北货物堆积如山,每天在河边的小码头上,总有搬运工人在装船卸货。宫口河成了古镇的形象,对繁荣古镇商业交通起了决定性作用。

      随着商贸发展,宫口河两岸高层楼房日益增多。如清末民(国)初,有位叫“十七会伯”的富商,在河东北侧建造十几座“四披水”红砖洋式楼房,并临河建起一长排三、四层高圆拱式大楼;大商号陈湖泉也在河南岸建造三、四层高洋式楼房。接着,又有人在河中段南岸建起三层红砖洋楼。而陈湖泉兄弟陈济州二亦在河西南侧建起欧式水泥高楼,街面是铺着宽阔的石板人行道。河两岸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住房面积,又方便顾客不受风吹雨淋日晒之苦,可以安心购物。由于行人如织,再加车马往来十分拥挤,为方便两岸之间来往,商家们就在河上架设寿泽桥、丰乐桥、喜雨桥三座钢筋水泥拱桥。南岸还建了电影院,开设了当时设备最为先进的远东大旅社,以招待各地客商。宫口河这种建筑格局和风景从此获得“水上威尼斯”美誉。

      1932年,宫口河建成河港,水域范围从鳗巷口至汽船站码头两侧止,全长400米,宽11米,面积4400平方米。陆地范围包括码头、站房、旧油库等面积555平方米,货运驳岸为干砌块石驳岸码头,长300米,前沿水深0.8米,舶位10个,可靠泊3—4吨级沟船、溪船。1940年建成汽船站码头,为桨砌块石驳船码头,全长12米,前沿水深0.8米,舶位1个,可靠5吨汽船。宫口河港成为古镇商业、内河运输的中心,该港进出口货物以莆田县内乡村的建筑材料、农药、肥料、粮食、日用品为主。向周边各县辐射。不仅莆田、仙游人聚集在宫口河老街上做生意,连上海、宁波、福州、温州、厦门、泉州等外地商贾也在这里跑生意,商肆繁华名闻遐迩。

      清澈的河流上,一条又一条船只在河的怀抱中南来北往。汽船作为价格低廉的交通工具,深受十里八乡百姓青睐,那时,人们几乎都是乘汽船往返县城与古镇之间,进行农副产品、生产生活用品及手工艺品交易。在宫口河通往端明闸入海口的那段河道突然变窄,只能容两艘船擦身而过,这里的水流明显加快,下游船夫看不到上游行船,只好用手抓住岸边的墩石,减缓船行速度,嘴上不停地叫喊着:“船上了”!上游船家也会不停喊道:“船下了”!这一呼一应的号声成了人们对宫口河记忆最深的音符。

      宫口河边的老街,是古镇的商业街道,两旁多是二层店铺,个别是三层小楼,众多店铺门面朴素无华,出售生产、生活用品,各种货物从柜台里面一直摆到店面前,品种繁多,琳琅满目,各家店铺靠的是货真价实,价格公道,每天的收入相当可观。古镇周边乡村的很多老百姓顺着河道乘船到宫口河一带采购。栽种时节,宫口河店铺前摆满了农民从乡下运来出售的一担担水稻秧、红薯苗等;收获季节,人们又从这里购买到刚从乡下运来的一担担时令瓜果蔬菜等。每天,人潮涌入这条不宽的宫口街,买卖各种生产生活用品,河两岸人声鼎沸,街市兴旺,十分繁华,喧哗的噪声盖住了流水的哗哗声。

      岸边还有一家家手工老店铺临街而立,他们拥有十八般手艺,店家的孩子在家人口传心授下,从小就学会了手艺活,代代相传,成了手工艺人生存的需要,安身立命的所在,他们嘴上长毛了,就开始接班:打铁、卖竹器、修钟表、补锅配锁、刻印裱画……老街人对他们刮目相看。石拱桥下来,就是菜市场,市场内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每天潮水来时,这里摆满了小摊,全是刚刚下船的海货河鲜。有钱的,早点来挑好的;拮据点的,晚些再来“包货底”。在河两岸随便开个店、摆个摊,都能养家糊口。

      宫口河寿泽桥头上有一个老字号“橄榄添”青果店,其橄榄、馀甘、杨桃等青果加工出售,男女老幼都爱吃。桥边卖吃的更多,从“蚮猴”、“蛏熘”、“炝肉”、“炝粉”、“蒸包”等店铺里飘出来的香味,香得路人直流口水。宫口河的老街上,时不时会走来扛着长板凳磨剪刀的、推着板车收废品的、提着小木桶卖章鱼的,还有挑着扁肉鱼丸、泗粉炝粉、锅边糊、车丸等小吃担穿行街头巷尾,各色各调的叫卖声,为宫口河岸边小街上增色不少。

      宫口河最热闹时是夏天,青绿色的河水让人觉得河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活力。下午三四点,暑气还盛,晒得黝黑的孩子光屁股,都急急地跳到那清凉的河的怀抱里,一口气在河里扭上好几圈。傍晚时分,吃了饭的男人们摇着蒲扇,三三两两地坐在宫口河的桥上和两岸廊道上乘凉聊天。孩子们呼朋引伴,一群一伙地在岸上跑来跑去嬉戏玩闹。河边石阶上女人们一边洗衣服,一边聊开家常,河边满是欢声笑语和肥皂泡的清香。

      那时,宫口河别提有多干净了,当时居民直接用河水煮饭洗衣。每天清晨,或深夜,挑水的人是一个接着一个。宫口河到了雨季,丰满的河水重叠翻滚,河面上好多漩涡,互相推搡着,把旁边的河道都挤满。经常有人在河中垂钓、打鱼。宫口河畔的石板路,仅容两轮板车来来往往,给人一种安静惬意的感觉。夜晚,两岸的走廊内路灯昏暗,是恋人谈情说爱的好去处,说上着几句悄悄的话语……而最热闹的去处还是正对着宫口河寿泽桥边的电影院,每到晚上,电影院门前是人头攒动,看电影的人又把这里挤满。

      史海浮沉,世事沧桑,曾经充满故事的宫口河畔,还在继续诉说着它的变迁,见证涵江的发展。如今,宫口河不再那么清澈,但依旧在静静地流淌,只不过没了当年的繁华,和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所有这些只能在泛黄的照片里才能找到。站在她从前流淌的地方,回想孩提时代这宫口河荡漾出的浪花,浓荫郁郁的小巷,人声氤氲的街衢,恍然觉得这些都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宿站,更多的是,讲述了一段沉甸甸的往事。直至上世纪80年代,邮政部门还特地派人到此拍了“水上威尼斯”夜景,制成明信片发售。 (李福生/文 雪泥/图)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