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仙式月饼

    仙式月饼

      曾有人问海明威:“作家成长的条件是什么?”,海明威答:“不幸的童年。”我至今未成为大作家,大概可以从大师的话里找到答案。这当然是玩笑。那时是饥饿年代,大家都饿,没有什么不幸。倒是儿时吃过的一些美食,日后构成和影响了我的饮食趣味和品位。当代著名作家郭风远离莆田老家多年,但饮食仍嗜好故乡风味,他说他的饮食习惯“大概是自幼为家乡一般居民的生活习惯所养成”。

      我父亲当村(那时叫大队)干部,偶尔去郊尾公社开会,公社分发给他们的点心就是大肉饼。他舍不得吃,就带回家,用菜刀切成几块,俺忝列“高干子弟”,自然有了口福。肉饼的表皮金黄,酥脆,皮上的芝麻喷香,里面的馅,肥肉咬一口流油,冬瓜条和麦芽糖差点绵绵地甜掉牙,炒熟擀碎的花生仁又让牙齿在咀嚼时找到了存在感,花生虽小,耐嚼。芝麻的香气扑鼻,花生的香就萦绕在齿颊之间。我说自己是幸运的,这肉饼是公社食堂特地请糕饼师傅做的,街上一般在中秋前才有师傅做这种肉饼出售。

      儿时很少吃肉,家里没油了,母亲会上街买一小块肥肉熬油。炒的菜缺油,多焦黄。我们肚里也少油水,特别喜欢吃油腻的东西,如肥肉,这种饮食趣味一直影响到现在,我依旧爱吃肥肉,不管什么胆固醇是否过高。这种大甜大肉大油的肉饼,我至今喜欢吃。中秋节快到了,街上开始卖了,我每年都会买几个,大吃大嚼,大快朵颐。

      明清古典家具有京作、苏作和广作三大流派,仙游出品的“仙作”却后来居上,几乎占半壁江山。月饼也分京式、广式和苏式等,仙游式的月饼却鲜少有人提及。但在我的心里,仙式月饼却是“一统江山”的。以前有天价月饼,仙游的月饼,中型的每个近半斤重,价格依旧是五元。别的地方月饼越来越精致越小资,仙游的月饼依旧朴实,土得掉渣,我依旧喜欢那种大吃大嚼的痛快劲儿。

      仙游真是一块特殊的地方,县名来自神仙,饮食却没有一点仙风道骨。念书,仙游出了很多进士,全国唯一的一个“山中邹鲁”就在这里。以大肉饼当中秋饼的习俗,据我所知,大概也只有仙游县和原莆田县的部分地方。别人千里共婵娟,吃着整个的月饼,在仙游这地方,全家人却在月下分食一个圆月形的大肉饼。

      我曾翻阅一些美食书籍,想为仙式月饼找来历。唐高祖时,李靖出征突厥凯旋,正值中秋佳节,西域商人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空中那轮皓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随后将胡饼分给李靖等群臣食用。蟾蜍,因月中有蟾蜍,这里借代月亮,这个传说是中秋节分食月饼的滥觞。月饼最早来自胡饼,胡饼也叫麻饼,上面撒着芝麻,这跟仙游月饼上撒芝麻很相似。

      “月饼”名称来自苏轼的一首诗《月饼》,原诗是:“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饴,就是麦芽糖,苏轼的诗说明宋代时就用饴糖做月饼的馅了。清代袁枚《随园食单》中写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用猪油做馅,大概从清代或者更早以前就有。仙式月饼以猪油和麦芽糖为馅,制作方法却不尽相同。

      引经据典其实没有多少用处,我相信仙式月饼是仙游民间发明的一种因地制宜、因材取用的生活智慧,就如仙游特有的美食干焖羊肉、水龙等一样,聪明的人们总会做出不同寻常的佳肴的。仙式月饼的食材乡下随处可见,面粉、冬瓜条、麦芽糖、肥肉和芝麻等,这寻常材料却能在仙游人手下点石成金,制作出让许多游子怀念的地方风味小吃。为让读者了解,我简单介绍制作工序:先用肥肉、冬瓜条、麦芽糖和炒熟碾碎的花生仁和好馅,再用和好面粉,擀好饼皮,包好馅,再用擀面杖轻轻擀成圆月的形状,饼皮上撒一些炒熟的白芝麻,最后拿到锅里(现在用烤箱)烤好,仙作月饼就让人垂涎欲滴地出炉了。

      郭风先生说莆仙地方小吃,“这也许由于此物好吃,富有乡土趣味,并能给人们带来祥瑞的气氛,与民间的某种文化心理相适应吧。”信然。□王清铭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