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儿时的七夕节

    儿时的七夕节

      童年总是特别令人难忘。年龄渐长后,儿时的记忆里总有一些东西是岁月所消融不了的,因为回不去,因为难再现,而被怀念反复烘烤得蓬松新鲜,馨香四溢。

      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它是一个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也是一个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紧密相连的节日。 记忆里每年七月初七午后,母亲就默默地忙开了。她先在灶膛里点好火,叫我过来拉风箱,等我把锅烧热,母亲就按序把准备好的黄豆和花生米炒熟,再把备好的白糖倒在上面翻炒均匀,糖受热后粘裹在花生米上,互抱成一块块大小不一的糖块,不一会儿,一盆酥脆甜香的炒糖豆就做好了。母亲先盛存起一些留待晚上当祭品,余下的全家每人一小份,大家吃得满嘴喷香的时候,母亲总是在旁边一遍遍地轻声念叨:“吃糖豆,一世人(莆仙方言,意为一生),甜啵啵,吃老老(莆仙方言,意为一生一世,甜蜜蜜,活老老)……”我知道,母亲是希望一家人生活甜甜蜜蜜,健康长寿。

      当夜幕缓缓拉上的时候,迫不及待的我已经和邻家姐妹们一样,沐浴完毕换上了新装坐在院子里等待“乞巧”,院子里围拢着一些帮忙的、看热闹的邻居。母亲则早已经在院子里摆好香案,在上面摆上中午做好的“炒糖豆”,配以鲜花、瓜果、美酒,还有胭脂、香粉、纸制小型花衣裳和刺绣等,香案上琳琅满目。乞巧开始,母亲点上香烛,仰望星空虔诚祭拜,先向织女星祈求赐予我们智巧,又祈求上苍赐家家子女姻缘美满。母亲祈祷完,我们要轮流焚香祭拜织女。接下来就是带几分神秘色彩的“卜巧”和“赛巧”。所谓“卜巧”?和“赛巧”,就是我与邻家姐妹各用一根线穿起七根银针,以此来展示我们的心灵手巧。虽是月华如水漫空挥洒,但夜色朦胧中要穿得又快又好可不容易,第一个穿完的少女为胜。我常常能在赛巧中获胜,并收到输巧的姐妹们送给我的“战利品”——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这得益于母亲的教诲。在我很小的时候,邻家与我同龄的女孩子还在街上疯玩,母亲却总是喊我拿来针线箩,让我学着缝缝补补。我不会用针,刚开始经常不小心扎到手,母亲总是心疼地一边拉过我的小手说,我看看,一边用嘴吮吸我流血的伤口,然后对着伤口轻轻吹气,吹得我手心痒痒的,我就含着泪花绽开了笑颜。

      据老人家传说,七夕夜搬个小板凳在葡萄架下纳凉,能听见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窃窃私语。“乞巧”过后已是夜深人静,我会和邻家姐妹静候佳音,虽然年年都没听见传说中的私语,我们依然年年乐此不疲。也曾在葡萄架下听母亲给我们讲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年幼时懵懂无知,无法体会爱情的酸甜苦辣,只是同情牛郎织女的遭遇,痛恨王母的冷酷无情。长大后,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只是个传说,也从秦观的《鹊桥仙》里,逐渐体会到爱情的甜美与相思的痛苦,对爱情有了美好的憧憬。

      无论多忙,母亲每年都坚持为我过“乞巧节”,一直到我嫁人。记得有一年我收到了很多“战利品”,高兴地向弟弟炫耀。母亲顿时沉下脸揽过我,捧着我的脸认真地对我说,妈妈从小教你女红,不是为了在“赛巧”中取胜,擅长女红才会心灵手巧;但是,光心灵手巧不算一个聪慧能干的女人,你还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一个知书达理、聪慧贤淑的女人。橘黄色的灯光下,母亲慈爱地望着我,那目光凝聚了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爱,溢满母亲沉甸甸的期望。

      母亲用浓浓的母爱,经过时间经过空间,沉淀下来的只剩下了回忆。而母亲的爱,却成了我人生旅途中永远最宝贵的行囊,最温馨的慰藉。□肖海英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

    广告热线:0594-2288370    1301596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