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仙游邱姓:“河南”兴教育贤才

    仙游邱姓:“河南”兴教育贤才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龙华镇邱氏祠堂

      仙游邱氏源远流长,自远祖姜太公始,而安公、而夷公……入仙开基至今千余年。据中华邱氏宗亲联谊总会仙游分会常务副会长邱世裕介绍,仙游邱氏现主要分布在龙华镇团结村、金溪村、爱和村,游洋镇双峰村、石里村、龙溪村、霞峰村、河星村,以及鲤南象林、榜头灵山、石苍乡等地。堂号为“河南”等。

      据记载,邱姓本为丘,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避孔丘讳,诏颁丘加“邑”部改邱。宋绍熙三年,金明昌三年,金修曲阜孔庙,命臣庶回避周公旦、孔丘之名,其域内丘姓改邱姓。清雍正三年,朝廷倡导“尊师重道”,颁诏令凡系姓氏、地名的丘字,一律加邑部为邱。

      仙游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山川秀美,地灵人杰,有“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之风。历史上曾孕育宰相、状元、尚书、侍郎、进士等,出现了“科甲冠八闽”之盛况。据旧谱及县志记载,邱氏一族有进士近二十人,仅宋朝就有十多名。仙游邱氏始祖邱 是唐代进士,官居刺史。其后连续六世为官,历代诗礼传家,宋尚书右仆射李纲曾亲自为仙游邱氏祠堂撰写《上邱邱氏祠堂记》。

      “修中华丘氏大宗谱、修缮祠墓、兴教育贤”是中华丘氏宗亲联谊总会的三大任务。据中华邱氏宗亲联谊总会仙游分会副秘书长邱宗灿介绍,“邱氏重教的风气可追溯到宋朝,当时仙游邱氏出了11名进士,解放后,一些人为了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条件,克服经济上的困难,不惜进城租房子陪读。”

      8月3日,记者一行来在龙华镇团结村邱氏宗祠。“以前这里的邱氏祠堂还是学校呢,村里的很多人就在这里读书。”龙华镇团结村村主任邱金灿告诉记者,不管是在外的企业家,还是留在村里的乡亲,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悉心培养孩子。村里不少的家庭举家在城区租房子,由母亲专门照顾孩子,有的干脆在附近找工作。

      “村里的郑美芳,自己的儿子在华侨中学就学,而她就租住在附近,儿子三年高中,她也煮了三年的饭。”邱金灿说,村里还有不少家庭的孩子,在高中毕业后去参军,考上了军校。老人邱开聪告诉记者,当年他儿子高考因两分之差落榜了,随后去参军,并考上了军校。如今,虽然他儿子退休了,但也时常鼓励村里的孩子响应国家号召入伍服役,更鼓励他们报考军校,被村民们称为“引路人”。如今,有邱宗华、邱锦清、邱振文等6名学子相继考上了军校,最终都顺利走上了工作岗位。

      “村里最早的小学是土墙的构造。1991年,村民邱玉灿捐资6万元,兴建了团结小学教学大楼。2012年7月,作为校舍安全工程项目,龙华团结小学教学楼开始重建,总投资175万元。”邱金灿提及,为了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村里将打造美丽校园同建设美丽乡村相结合,村里唯一的团结小学,也历经了三次发展,该村还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积极争取资金,投资了50多万元支持村里的团结小学围墙、操场塑胶铺设、防盗网安装等建设,如今,这个崭新的团结小学也吸引着村里100多名学生就近接受教育。

      渭水家声大,河南世泽长。位于游洋镇双峰村的邱氏宗祠,涵盖了周边9个自然村,而双峰村邱氏便有1000多人。8月5日,当记者一行来到游洋镇双峰村的邱氏宗祠,一旁的村民邱宝定介绍,“儿子儿媳在莆田打工,孙子、孙女也都选择莆田的学校入学,老伴还特地到城里去照顾上学的孩子。”

      邱氏仙游分会副会长邱玉宣告诉记者,双峰地理位置偏僻,发展较慢,这里的邱氏一族尤其重视培养下一代,村里的很多人都把孩子送到仙游城区、莆田等地就读,在城里租房,陪孩子读书。“有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甚至在厦门、福州等大城市里买房,让孩子去大城市读书。”邱玉宣提到。

      雅言不外诗书礼,家教无非孝悌慈。正因如此,兴教育贤的观念也让仙游邱氏历代名人辈出,涌现出不少画家、诗人、教授,如邱国锞、邱金亮、邱明强、邱鉴等,也激励着邱氏族人兴教育贤,培养人才,以忠厚积善传家,将邱氏文化代代传承。

      邱氏图腾

    点击查看原图

      邱姓是以魁隗氏天齐博山(丘)为图腾,是大山纪历的标志。其人居地(邑)为邱。丘即是山,丘是一个会意字,从北、从一,一表示地,北边为丘。

      寻根问祖

      邱、丘本同姓

      邱姓为丘姓所改。作为姓氏,邱、丘二字古代通用,还因为避孔子的名讳。丘姓主要以地名为姓氏,来源主要有三支:一支出姜姓,今山东营丘;一支出自妫姓,今河南宛丘;一支出自鲜卑族的丘林氏和丘敦氏。据《闽书》记载:“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入闽者八族年,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

      丘姓历史上最著名的郡望为扶风、吴兴、河南。据《中华邱氏大宗谱·福建仙游分谱》记载,尊

      公为入仙始祖,后唐天成元年,由晋江清源刺桐里徙迁至仙游文贤里(现今的度尾镇)屏山之下上丘开基,迄今1085年,分居我县各乡镇。传至八世时,世孙微之由仙游迁入莆田,为莆田邱氏始祖,九世孙,微之长子逸与其长子睿迁回游洋镇河星村,为游洋尾林祠邱氏始祖,其后裔主要分布在游洋镇河星、龙溪、霞峰、石山、梧椿等村。十二世孙希虞于元朝初年迁往龙华镇爱和村下蒋,是为凤冈始祖,旧谱称凤冈派。十三世孙伯玉于元朝初年,由龙华镇爱和村下蒋迁往龙华镇金溪村,是为钟石始祖。而折桂里(今榜头镇)东蔡,鲤南镇横塘村、象林村,石苍五湖村,龙华团结村,枫亭斗北村、麟山村,以及郊尾镇长安村、塘边村也均有邱氏后裔。

      其中,游洋镇的双峰村、石里村、霞峰村、金石村、龙溪下张隆及鲤城东门等地的邱氏裔孙均为伯康之后,于元末明初由仙游屏山迁游洋镇龙溪葛藤坪。

      家风家训

      邱氏家规家训

      (康熙 圣谕十六条)

      敦孝悌,以重人伦;

      笃宗族,以昭雍睦;

      护乡党,以息争讼;

      重农桑,以足衣食。

      尚节俭,以惜财用;

      隆学校,以端士习;

      黜异端,以崇正学;

      讲法律,以儆愚顽。

      明礼让,以厚风俗;

      务本业,以定民志;

      训子弟,以禁非为;

      息诬告,以全善良。

      诫匿逃,以免株连;

      完钱粮,以省催科;

      联保甲,以弥盗窃;

      解仇忿,以量身命。

      传家之宝

      一蓑寄盼励后人

      在游洋镇双峰村,留守山间的老人们大多以务农为生,盛夏时节,农民们“走山”总要带上一副蓑衣,以防突然来临的暴风雨。

      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平原地区的蓑衣就逐渐被化纤产品制成的雨衣所代替。而在双峰村,这样的蓑衣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件。

      71岁的农民邱金山家就有这么一副使用近60年的蓑衣。这件蓑衣用蓑草编制而成,由上衣与下裙两个部分组成,衣重3斤多,略厚,遮雨效果很好,还可保暖。上下两部分之间用绳索绑着,穿在身上与头上的斗笠配合使用,便于劳动。虽然蓑衣的使用时间长,但是保存完好,至今仍可使用。

      据邱金山介绍,1958年,一个闽南人挑来许多蓑衣来山上叫卖,当时以每副40元出售,吸引了许多村民购置。他家中97岁高龄的母亲、他自己及他的三个儿子都曾穿着它在田间劳作,风风雨雨58年,这件蓑衣算是他们家的功臣呢。

      与大诗人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情怀不同,他们将蓑衣保存好并准备传给后人,是希望他们能够不忘山上艰苦的日子,继续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立志成才。

      采访手记

      百善孝为先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采访中,龙华镇团结村邱氏兄弟,放弃在外工作,没有娶妻生子,三年如一日照料久病父亲,着实令记者为之动容。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基本的道德准则。作为炎黄子孙,自觉传承孝道、传递优良家训家风,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孝经》有“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之传说,邱氏兄弟对病父的照料,正是由于他们有感恩的心。“父亲从小抚养我长大,我不能丢下他。”这是一份简单质朴的感情,又是世间最珍贵、最诚挚的感情,也是永远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人人皆知父母养育儿女的辛劳,要尽自己所能来回报父母,这是善良的天性,如果不施以正确的引导,那么这种感恩的心情很快就会被泯灭掉。现在,到父母老了,有病痛了,最需要子女在身边陪伴照顾起居的时候,我们岂能因为工作忙或没有时间,甚至嫌弃父母是累赘就放弃尽孝呢?

      古语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故行孝当及时,错过机会,将是终身的遗憾!

      凡人优品

      兄弟单身为病父

      在龙华镇团结村,提起三年如一日,日夜照顾患病老父亲的邱长青、邱长生兄弟,乡亲们都啧啧称赞。邱长青今年39岁,邱长生也36岁了,因为家境贫困,他们至今未娶。

      走进这个家中,映入眼帘的是破旧的土房子和简陋的家具,邱长青正搀扶着老父亲邱明发,帮助他用吸痰器吸痰,此刻他的弟弟邱长生正在地里干农活。

      邱长青告诉记者,自己打小就家境贫寒,以至于30多岁了还娶不到媳妇。几年前,他在厦门一家啤酒厂上班,终于积攒了一笔积蓄,准备回家翻新老房子,以便成家。不料,父亲突然病倒,打碎了他的梦想。

      原来,2013年,邱明发在医院检查时,被确诊为鳞状细胞癌,在食道上长了一颗一种恶性肿瘤。经过食道手术切除后,邱明发从此不能说话了,也不能咽下硬的食物。邱长青只能辞去工作,回乡和打零工的弟弟一同照顾父亲。邱明发带上呼吸器生活,吃饭只能喝稀饭,加上炖好的骨头汤,用针管送进食道中。

      邱长青兄弟去医院自学了护理技术,在过去的1000多个日夜,擦身、喂饭、换药、消毒就成了他们每天的必修课,兄弟俩一刻不停地守在父亲身边。“两次手术费十多万元,早已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现在,每天还要花费几十元的医药费。”邱长青说。因为要时刻照顾老人不能走远,现在家中的经济来源,只能靠他们兄弟在乡间种田、打小工维持。“负担这么重,我们兄弟现在还都单身,没人愿意嫁过来”。

      “父母养育了我们这么多年,子女尽孝、照顾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邱长青告诉记者。谈及未来,他说希望通过努力,能让日子过得好一些。

      义务理发已五年

      在县城平安老年公寓里,年逾六旬的邱燕锦已经坚持为公寓里100多名老年人义务理发五年了。只要公寓里的老人头发长了,邱燕锦就会带着推子、理发剪等各种理发器具,推一把轮椅到院子里让老人们坐上去,细心地为他们理发。

      邱燕锦是龙华镇团结村人,由于幼年丧母,他的成长离不开邻居们的帮助,因此长大后的他时刻怀有一颗感恩之心。

      五年前,邱燕锦成为县平安老年公寓的一名护工,每天起早贪黑,为十几个常年无人陪伴的老人打扫卫生、清洗衣物等。后来,他发现养老院有些老人头发、胡须很长却不懂得去修剪,特别是对一些瘫痪在床或行走不便的老人来说,理发着实成了难题。

      于是他便主动找到平安公寓的领导沟通,请缨在院里开一个义务理发店,要为老人们无偿服务。没曾想很快就获得支持,他立马自费到街头买来各种理发器具,凭借以前跟师傅学习的理发本领,为院里的老人们义务理发。

      邱燕锦的善举得到了老人及其子女们的赞誉,但他却总是谦虚地摆摆手,说:“这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能为大家服务我真的很开心。”时至今日,邱燕锦每个月免费理发100多人。“一想到自己这小小的举动却能给那么多老人带来方便,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件事坚持下去。”他说。

      今报记者    薛燕辉    唐伟   刘燕钦   陈慧贞   实习生     陈晓薇    林淑贞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